保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6482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8 14:32
在保持装置中,底座部安装于车辆。保持部具有转动轴部及挂载部。主体部将转动轴部支撑为可转动。伸出部设置于主体部,用于固定在底座部的底部。卡止部设置于主体部。被卡止部与卡止部卡止。卡止部及伸出部以隔着转动轴部的方式设置,承受对挂载部施加的载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保持装置,其具有承受向挂载部的载荷的轴承部。
技术介绍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用钩挂装置具有:壳体,其安装于车身板件;环状的钩挂部,其具有转动轴;轴承座,其具有对钩挂部的转动轴进行轴支撑的轴承槽。钩挂部可转动地支撑于轴承座而取得收容位置及使用位置。专利文献1的轴承座与壳体的一体化是通过螺栓紧固而进行的。作为螺栓用的孔,轴承座在板状的固定部具有通孔,壳体在底板具有安装孔。轴承座的轴承槽与壳体的底板通过在夹入卡止部的转动轴的状态下使螺栓插入至轴承座的通孔和壳体的安装孔而被紧固固定于车身板件。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3186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技术中,支撑钩挂部的轴承座通过在固定部的螺栓紧固而固定,来自钩挂部的载荷集中于轴承座的固定部。因此,如果载荷变大,则在仅利用固定部进行支撑的构造中,耐载荷能力可能不足。本专利技术就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耐载荷性的保持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方式的保持装置具有:底座部,其安装于车辆;保持部,其具有转动轴部及挂载部;以及轴承部。轴承部具有:主体部,其将转动轴部支撑为可转动;伸出部,其设置
于主体部,用于固定在底座部的底部;以及卡止部,其设置于主体部。底座部具有与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卡止部及伸出部以隔着转动轴部的方式设置,承受对挂载部施加的载荷。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高保持装置的耐载荷性。附图说明图1(a)是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的斜视图,图1(b)是组装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中途的子组件单元的斜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的组装图。图3(a)是底座部的正面侧的斜视图,图3(b)是底座部的背面侧的斜视图。图4是保持部的斜视图。图5(a)是轴承部的正面侧的斜视图,图5(b)是轴承部的背面侧的斜视图。图6是用于说明轴承部的组装的图。图7是用于说明罩部的组装的图。图8是用于说明转动轴部与轴承的关系的图。图9是用于说明第1变形例的保持装置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变形例的保持装置的轴构造的图。图11(a)是说明第3变形例的保持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合部的卡止构造的图,图11(b)是说明第4变形例的保持装置的卡止部与被卡止部的卡止构造的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a)是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10的斜视图,图1(b)是装配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10中途的子组件单元12的斜视图。另外,图2是实施方式的保持装置10的装配图。在这里,对各附图示出的相同或同等的结构要素、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适当省略重复的说明。保持装置10安装于车厢内的规定的被安装部件。被安装部件为例如车辆的装饰部件、仪表盘以及座椅等内饰部件、车身板件。保持装置10以嵌入至仪表盘、驾驶座椅以及副驾驶席等的座椅的背面、车门的侧面等的方式进行安装。保持装置10用于悬挂行李、绳索或者网状物,作为保持行李的保持装置而起作用。如图2所示,保持装置10具有底座部20、保持部22、轴承部24、铆钉26以及罩部28。底座部20收容其他部件,固定于车辆的被安装部件。保持部22是为了悬挂行李而设置的。轴承部24将保持部22支撑为可转动。铆钉26用于将底座部20以及轴承部24固定在车辆的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罩部28覆盖轴承部24及铆钉26。如图1(b)所示,在底座部20安装有保持部22及轴承部24的状态,是保持装置10的子组件单元12。子组件单元12利用铆钉26而固定于被安装部件,通过安装罩部28从而构成保持装置10。子组件单元12的底座部20、保持部22以及轴承部24这3个部件组装成一体而成为能够进行输送的状态。在图1(a)中示出保持部22被收容于底座部20的收容状态,在图1(b)中示出将保持部22从底座部20拉出而能够在保持部22的挂载部66直接悬挂行李的拉出状态。保持部22能够转动而成为收容状态和拉出状态。收容状态是保持部22收容于底座部20且保持部22与底座部20的底面大致平行的状态,拉出状态是保持部22相对于收容位置例如旋转大致90度而成为能够进行使用的状态。如图2所示,铆钉26具有柱部26a、第1凸缘部26b以及第2凸缘部26c。在柱部26a的两端形成沿径向向外伸出的第1凸缘部26b及第2凸缘部26c。第2凸缘部26c被塞入至轴承部24的插入孔56及底座部20的插入孔36,也插入至车辆的被安装部件的安装孔,卡止于该安装孔的缘部。第1凸缘部26b卡止于轴承部24的插入孔56。铆钉26利用螺钉部件而螺合,容易组装。此外,也可以利用螺栓等螺钉部件而组装子组件单元12。如图2所示,罩部28具有宽幅部72、爪部74以及卡合部76。罩部28覆盖轴承部24及铆钉26。爪部74及卡合部76是为了将罩
部28固定于底座部20而形成的。宽幅部72的宽度设定为比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64的轴的长度大而比底座部20的底部30的宽度稍小。由此,在拉出保持部22的情况下,罩部28能够遮盖底部30的多数区域。在保持部22的前端侧,宽幅部72进入至下侧,即使在收容状态下也能够使保持部22的前端侧位于底座部20的开口附近。由此,从保持部22与底座部20的底部30相接触的状态起,保持部22的拉出变得容易。参照其他附图对其他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图3(a)是底座部20的正面侧的斜视图,图3(b)是底座部20的背面侧的斜视图。底座部20形成为箱状,收容其他部件。底座部20具有底部30、侧壁部32、凸缘部34、插入孔36、框部38、弹性爪部40、第1支撑部42a、第2支撑部42b、被卡止部44、第1钩挂孔46、第2钩挂孔48以及定位部50。底座部20由长方形的板状的底部30和从底部30的缘部直立设置的侧壁部32形成为箱状。凸缘部34从侧壁部32向外伸出。在向车辆的安装状态下,底部30及侧壁部32进入至被安装部件的开口,在该开口的缘部卡挂凸缘部34。第1侧壁部32a和第2侧壁部32b相对而配置,相对方向与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64的轴向正交。另外,第3侧壁部32c和第4侧壁部32d相对而配置,将第1侧壁部32a和第2侧壁部32b连结。在底部30形成插入孔36、框部38、弹性爪部40、第1支撑部42a、第2支撑部42b、第1钩挂孔46以及定位部50。支撑部42包含第1支撑部42a及第2支撑部42b,形成于底部30,将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64支撑为可转动。插入孔36设置于底部30的中央附近,能够使铆钉26插入。框部38形成于插入孔36的周围,成为轴承部24的定位。也可以在框部38压入轴承部24。一对弹性爪部40是为了固定轴承部24而形成的,以展开的方式进行弯曲而能够容纳轴承部24。一对弹性爪部40从底部30的框部38相对而直立设置。支撑部42将保持部22的转动轴部支撑为可旋转。与第2支撑
部42b相比,第1支撑部42a的宽度形成得小。由此,支撑部42从中心位置42c沿转动轴部的轴向而延伸的各支撑部设置为不对称的形状。第1钩挂孔46为了钩挂罩部28的一端而形成于底部30。一对第2钩挂孔48为了钩挂罩部28的另一端而形成于侧壁部32。此外,也可以与第1支撑部42a相比,第2支撑部42b的宽度形成得小。被卡止部44凹入至侧壁部32而形成为凹部。图3(a)所示的作为被卡止部44的凹部为贯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底座部,其安装于车辆;保持部,其具有转动轴部及挂载部;以及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主体部,将所述转动轴部支撑为可转动;伸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用于固定在所述底座部的底部;以及卡止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底座部具有与所述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及所述伸出部以隔着所述转动轴部的方式设置,承受对所述挂载部施加的载荷。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底座部,其安装于车辆;保持部,其具有转动轴部及挂载部;以及轴承部,所述轴承部具有:主体部,将所述转动轴部支撑为可转动;伸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用于固定在所述底座部的底部;以及卡止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部,所述底座部具有与所述卡止部卡止的被卡止部,所述卡止部及所述伸出部以隔着所述转动轴部的方式设置,承受对所述挂载部施加的载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止部及所述被卡止部中的一者形成为凹部或通孔,另一者形成为卡止于所述凹部或所述通孔的凸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部具有从所述底部直立设置的侧壁部,所述被卡止部作为所述凹部或所述通孔而形成于所述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正衡郑奉元
申请(专利权)人:百乐仕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