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763779 阅读:1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8 02: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包括与除尘器出口连通的双列引风机,与双列引风机连通的烟气换热器,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连通设置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烟气换热器连通的烟囱;脱硫吸收塔竖直设置于烟囱和双列引风机之间,且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背对脱硫吸收塔设置;烟气换热器设置于脱硫吸收塔正上方,且烟气换热器包括与脱硫吸收塔两侧分别连通的进气换热器部分和出气换热器部分,且进气换热器部分与出气换热器部分和脱硫吸收塔一体化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的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有效利用空间节约用地,减小烟道阻力和烟道材料消耗量,提高电厂运行经济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火力发电厂烟气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燃煤火力发电厂的环保要求日益提高,避免烟囱有冒白烟的现象,需要提高烟气排放温度来有效降低烟囱腐蚀和提升烟囱中烟气的爬升高度。而通过配置烟气换热器(GGH)设备可提高烟气温度。由于增加了GGH设备,常规的烟气系统布置结构将大幅增加燃煤电厂的占地,而燃煤火力发电厂项目中A排到烟囱中心线的距离是重要的占地指标之一,烟气系统大部分设备都布置在炉后,而前烟道和除尘器布置相对比较固定,对炉后布置的优化主要集中在除尘器后,其占地尺寸和烟道造价对发电厂的初投资占比较大,烟道的阻力也直接影响着发电厂的运行经济性。传统技术中,除尘器后各设备通常是采用顺列布置,即引风机布置在除尘器和脱硫吸收塔之间,双列引风机出口与吸收塔中心线错开布置,GGH设备布置在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且距离引风机较远。传统的除尘器后布置方案,很难充分利用到各处空间。这种布置方式不仅占地大,而且增加烟道阻力和烟道材料消耗量。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有效利用空间节约用地,减小烟道阻力和烟道材料消耗量,提高电厂运行经济性。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包括与除尘器
出口连通的双列引风机,与所述双列引风机连通的烟气换热器,与所述烟气换热器一体化连通设置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所述烟气换热器连通的烟囱,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烟气换热器、脱硫吸收塔及烟囱均设置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脱硫吸收塔竖直设置于所述烟囱和双列引风机之间,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背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所述烟气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正上方,且所述烟气换热器包括与所述脱硫吸收塔一侧连通的进气换热器部分、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另一侧连通的出气换热器部分,且所述进气换热器部分与所述出气换热器部分和脱硫吸收塔一体化设置。本技术通过将双列引风机布置在脱硫吸收塔外侧,并将烟气换热器和脱硫吸收塔布置在双列引风机和烟囱之间,并使引风机出口背对脱硫吸收塔入口,烟气换热器一体化布置在脱硫吸收塔顶部,且与引风机、脱硫吸收塔及烟囱成“一”字形的空间联合布置,充分利用脱硫吸收塔和烟囱之间、以及脱硫吸收塔侧边的横向和垂直空间,节约用地摒弃了多余无用的占地,也保证了设备的检修维护通道便利。而且,各烟气设备通过合理布置,缩短了引风机和烟囱中心线的距离,大幅减少了烟道的长度和材料量,而且烟道连接也更加顺畅,极大地降低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压损,使设备更高效地运行,减少厂用电耗,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各设备及烟道可共用支撑框架,还可降低土建成本。此外,引风机出口的原烟气进入烟气换热器的进气换热器部分与脱硫吸收塔出口的出气换热器部分中的净烟气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原烟气降温后进入脱硫吸收塔,而净烟气被加热后从出气换热器部分输送到烟囱排出。这样可通过烟气自身的热量的交换,既能更好地去除烟气中的有害成分,还能提高烟气排放温度来有效降低烟囱腐蚀和提升烟囱中烟气的爬升高度,更好地避免烟囱产生冒白烟的现象。下面对其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进一步地,还包括连通所述双列引风机和烟气换热器的第一烟道,连通所述烟气换热器的进气换热器部分和脱硫吸收塔的第二烟道,以及连通所述出气换热器部分和烟囱的第三烟道,且所述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及第三烟道也均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布置在同一直线上;且所述第一烟道设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和烟气换热器上方,并位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外侧;所述第二烟道设置于所述烟气换热器正下方,并紧靠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而所述第三烟道设置于所述烟气换热器上方。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烟道包括两根分别与所述双列引风机两个出口对应连通的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且所述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横向并排设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旁侧;还包括与两根所述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一主烟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主烟道逐渐分开连通的两根并排的换热器连接分支烟道,两根所述换热器连接分支烟道均与所述烟气换热器的进气换热器部分连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烟道设置为C字型,且所述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第一主烟道、换热器连接分支烟道均设置为具有一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每根所述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均先沿着所述双列引风机的出口横向水平向外延伸然后弯转并沿着竖直方向向上延伸,连通所述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的所述第一主烟道先沿着竖直方向继续向上延伸然后弯转并沿着所述烟气换热器水平延伸,而连通所述第一主烟道的每根所述换热器连接分支烟道先继续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然后弯转并向下竖直延伸直到与进气换热器部分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脱硫吸收塔包括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底部侧边的脱硫吸收塔入口、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顶部的脱硫吸收塔出口,而所述出气换热器部分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顶部并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出口直接连通,所述进气换热器部分突出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顶部一侧并通过所述第二烟道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入口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进气换热器部分包括设置于所述烟气换热器底部的进气换热器出口,所述第二烟道包括两根并列设置的第二主烟道,每根所述第二主烟道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进气换热器出口和脱硫吸收塔入口;且每根所述第二主烟道均设置为具有一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每根所述第二主烟道先沿着所述进气换热器出口竖直向下延伸然后向所述脱硫吸收塔入口处弯曲延伸。进一步地,所述第三烟道包括与所述出气换热器部分顶部连通的两根并列
的第三分支烟道,以及与两根所述第三分支烟道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三主烟道,所述第三主烟道与所述烟囱连通;且所述第三主烟道、第三分支烟道均设置为具有一个圆形空间缓转弯头的弯管,所述第三分支烟道先由所述出气换热器部分顶部竖直向上延伸然后向所述烟囱弯曲延伸,而所述第三主烟道向上弯曲延伸并且一部分伸入到所述烟囱内部。本技术具有如下突出的优点:1、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布置,烟气换热器布置在脱硫吸收塔上方,且与引风机、烟囱布置成“一”字形,充分利用横向空间,缩短了引风机至烟囱中心线的距离,减少了占地和节省了烟道材料;2、双列引风机布置在脱硫吸收塔和烟囱外侧,烟气换热器布置在脱硫吸收塔的上方,充分利用垂直空间;3、采用圆形烟道空间弯头、二合一汇流管技术设计烟道,优化了烟气流场,减少烟道阻力,减少厂用电耗,提高机组运行经济性;4、该除尘器后烟气系统中各设备和烟道充分利用了垂直和横向空间进行布置,将除尘器出口和烟囱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缩短27.75米。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合布置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合布置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合布置结构的前视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双列引风机,200-第一烟道,210-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220-第一主烟道,230-换热器连接分支烟道,300-烟气换热器,310-进气换热器部分,320-出气换热器部分,400-第二烟道,500-脱硫吸收塔,600-第三烟道,6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除尘器出口连通的双列引风机,与所述双列引风机连通的烟气换热器,与所述烟气换热器一体化连通设置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所述烟气换热器连通的烟囱,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烟气换热器、脱硫吸收塔及烟囱均设置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脱硫吸收塔竖直设置于所述烟囱和双列引风机之间,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背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所述烟气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正上方,且所述烟气换热器包括与所述脱硫吸收塔一侧连通的进气换热器部分、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另一侧连通的出气换热器部分,且所述进气换热器部分与所述出气换热器部分和脱硫吸收塔一体化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与除尘器出口连通的双列引风机,与所述双列引风机连通的烟气换热器,与所述烟气换热器一体化连通设置的脱硫吸收塔,以及与所述烟气换热器连通的烟囱,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烟气换热器、脱硫吸收塔及烟囱均设置于同一直线上;所述脱硫吸收塔竖直设置于所述烟囱和双列引风机之间,且所述双列引风机的出口均背对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所述烟气换热器设置于所述脱硫吸收塔正上方,且所述烟气换热器包括与所述脱硫吸收塔一侧连通的进气换热器部分、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另一侧连通的出气换热器部分,且所述进气换热器部分与所述出气换热器部分和脱硫吸收塔一体化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通所述双列引风机和烟气换热器的第一烟道,连通所述烟气换热器的进气换热器部分和脱硫吸收塔的第二烟道,以及连通所述出气换热器部分和烟囱的第三烟道,且所述第一烟道、第二烟道及第三烟道也均与所述脱硫吸收塔和所述烟囱布置在同一直线上;且所述第一烟道设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和烟气换热器上方,并位于所述脱硫吸收塔外侧;所述第二烟道设置于所述烟气换热器正下方,并紧靠所述脱硫吸收塔设置;而所述第三烟道设置于所述烟气换热器上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烟道包括两根分别与所述双列引风机两个出口对应连通的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且所述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横向并排设置于所述双列引风机旁侧;还包括与两根所述引风机连接分支烟道逐渐汇合连通的第一主烟道,以及与所述第一主烟道逐渐分开连通的两根并排的换热器连接分支烟道,两根所述换热器连接分支烟道均与所述烟气换热器的进气换热器部分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脱硫吸收塔与烟气换热器一体化的除尘器后烟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烟道设置为C字型,且所述引风机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劲范旭李伟科范永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