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飞机。所述飞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机翼;平尾(2),所述平尾(2)位于所述机身尾部两侧;垂尾(3),所述垂尾(3)为两个,一个所述垂尾(3)设置在所述平尾(2)的一端,另一个垂尾(3)设置在所述平尾(2)的另一端;雷达组件(4),所述雷达组件(4)设置在机身顶部,且设置位置位于所述机翼(5)与所述平尾(2)之间。本发明专利技术中的飞机采用平尾与垂尾相结合,并与雷达组件配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实现了全方位覆盖的探测能力,而且保证雷达天线结构紧凑、重量轻,依据风洞试验数据,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天线布局,其气动干扰阻力增量减小5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空
,特别是涉及一种飞机。
技术介绍
当前,国内外的飞机布局是通过在飞机机身背部加装雷达天线实现探测预警功能,天线的主要形式有圆盘、平衡木和T型。采用圆盘天线的飞机其缺点是气动阻力较大,降低飞机留空时间,且由于垂尾遮挡存在后向盲区。采用平衡木天线的飞机存在前后盲区,且雷达物理口径较小,雷达威力小。采用T型天线的飞机其采用低平尾布局,为了满足航向稳定性,在后体下部加装两片较大的腹鳍,增加了飞机阻力,降低了飞机性能,由于垂尾遮挡,雷达存在后向盲区。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飞机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飞机,所述飞机包括:机身,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机翼;平尾,所述平尾位于所述机身尾部两侧;垂尾,所述垂尾为两个,一个所述垂尾设置在所述平尾的一端,另一个垂尾设置在所述平尾的另一端;雷达组件,所述雷达组件设置在机身顶部,且设置位置位于所述机翼与所述平尾之间。优选地,所述雷达组件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机身连接;顶帽结构,所述顶帽结构与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顶帽结内部设置有雷达天线阵。优选地,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天线阵列。优选地,所述顶帽结构内的雷达天线阵的探测范围为设置有雷达电线阵临近机头的一端至机头方向的60度范围以及雷达电线阵临近机尾的一端至机尾方向的60度范围。优选地,所述天线阵列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用于探测机身两侧的120度范围。优选地,所述平尾设置在其两端能够为所述顶帽结构内的雷达天线阵探测到的范围内。优选地,所述垂尾设置位置位于所述顶帽结构内的雷达天线阵探测到的范围外。优选地,所述顶帽结构为条状体。本专利技术中的飞机采用平尾与垂尾相结合,并与雷达组件配合的方式进行布局,实现了全方位覆盖的探测能力,而且保证雷达天线结构紧凑、重量轻,依据风洞试验数据,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天线布局,其气动干扰阻力增量减小50%。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飞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表示雷达探测区域。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飞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机身5机翼2平尾41连接部3垂尾42顶帽结构4雷达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
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飞机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虚线部分表示雷达探测区域。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飞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飞机包括机身1、平尾2、垂尾3以及雷达组件4。其中,机身上设置有机翼。平尾2位于机身尾部两侧;垂尾3为两个,一个垂尾3设置在平尾2的一端,另一个垂尾3设置在平尾2的另一端;雷达组件4设置在机身顶部,且设置位置位于机翼5与平尾2之间。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雷达组件包括连接部41以及顶帽结构42,连接部41的一端与机身1连接;连接部41内设置有天线阵列。具体地,天线阵列设置在连接部41的两侧,用于探测机身1两侧的120度范围(如图1所示虚线范围)。参见图2,顶帽结构42与连接部41的另一端连接,顶帽结构42内部设置有雷达天线阵。在本实施例中,顶帽结构为条状体,且顶帽结构42内的雷达天线阵的探测范围为设置有雷达电线阵临近机头的一端至机头方向的60度范围以及雷达电线阵临近机尾的一端至机尾方向的60度范围。参见图1及图2,平尾2设置在其两端能够为顶帽结构42内的雷达天线阵探测到的范围内。垂尾3设置位置位于顶帽结构内的雷达天线阵探测到的范
围外。采用上述结构,具有如下优点:1)通过T型雷达天线(顶帽结构与连接部形成该T型)的巧妙布局实现了全方位覆盖的探测能力,而且保证雷达天线结构紧凑、重量轻,依据风洞试验数据,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雷达气动干扰阻力增量减小50%;2)H型尾翼(平尾以及垂尾共同组成)避开了正常尾翼、T型尾翼对后向雷达信号的遮挡,同时减弱了雷达天线尾流场对垂直尾翼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飞机航向稳定性。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飞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机翼;平尾(2),所述平尾(2)位于所述机身尾部两侧;垂尾(3),所述垂尾(3)为两个,一个所述垂尾(3)设置在所述平尾(2)的一端,另一个垂尾(3)设置在所述平尾(2)的另一端;雷达组件(4),所述雷达组件(4)设置在机身顶部,且设置位置位于所述机翼(5)与所述平尾(2)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飞机包括:机身(1),所述机身上设置有机翼;平尾(2),所述平尾(2)位于所述机身尾部两侧;垂尾(3),所述垂尾(3)为两个,一个所述垂尾(3)设置在所述平尾(2)的一端,另一个垂尾(3)设置在所述平尾(2)的另一端;雷达组件(4),所述雷达组件(4)设置在机身顶部,且设置位置位于所述机翼(5)与所述平尾(2)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雷达组件包括:连接部(41),所述连接部(41)的一端与所述机身(1)连接;顶帽结构(42),所述顶帽结构(42)与所述连接部(4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顶帽结构(42)内部设置有雷达天线阵。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飞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明华,梁欣杰,董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