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37111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22 06: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荧光分子传感器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3+荧光薄膜传感器件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生物系统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在细胞水平中许多生物和化学过程、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形成和活体组织中存储及运输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部分的有机体中,铁离子是必不可缺少的。铁离子在新陈代谢混乱中会导致贫血以及肝肾的损坏,最后导致癌症、肝硬化、关节炎、糖尿病或心率失调。而且铁离子在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固氮、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利用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由于铁离子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和生物材料及其生物体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因此,发展具有高选择性和敏感性的铁离子传感材料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铁离子(Fe3+)的传统检测方法有:原子吸收光谱法、伏安法、比色法、滴定法、PVC膜电极法,这些方法都有一定的缺陷,如:1、对Fe3+检测的专一性差;2、检测的所需的时间过长;3、敏感性差。继而化学传感器检测铁离子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研究方向。其中荧光传感器已成为研究热点,它是利用荧光来表达传感分子与分析对象作用后的化学信息变化,具有方便快捷、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等优点。其原理是通过将对被分析物的识别信息转换为荧光基团的光物理性质的改变,如荧光增强或减弱、光谱移动、荧光寿命变化等,实现对被分析物的检测。而荧光聚合物表现出的特殊“分子导线效应”(即光或电激发产生的激子或载流子可沿整个分子流动,整个分子类似于一根导线,使其能在不改变功能基团与识别分子结合常数的情况下成百倍地放大响应信号),使其有了更高的灵敏度。正因为荧光检测技术的这些优点使其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目前铁离子(Fe3+)的荧光检测多是在均相中进行,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固态薄膜要优于溶液。相对于均相传感器来说,薄膜传感器具有可重复使用性、基本不污染待测体系以及易于器件化等优势。在最近几年,对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潜在运用的研究与日俱增。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已经成为一种极好的荧光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亮度、极好的光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兼容性。然而,当前大部分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都是由三维刚性结构组成,是一种不溶的固体粉末。这将限制它们在可加工性方面尤其是薄膜器件制备方面的运用。采用细乳液Suzuki聚合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已经成为一类具有稳定的形貌和溶液可加工性的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这将为制备薄膜器件提供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3+荧光薄膜传感器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3+荧光薄膜传感器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采用单体1和单体2,在碱和钯催化剂催化的条件下,在油/水型细乳液中进行Suzuki聚合反应,并以封端剂进行封端反应,制备出可分散在有机相中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所述的单体1和单体2,分别为具有双溴单体和三硼酸酯单体,其结构如下:单体1,单体2;所述在油/水型细乳液中进行Suzuki缩聚反应的具体步骤如下: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水用量为90 mL;油相为甲苯,用量为6 mL ;乳化剂为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用量为16 mmol;催化剂为四三苯基膦合钯(Pd(PPh3)4),用量为2.8 mg;碳酸钾水溶液浓度为2 mol/L,用量为3 mL;反应温度为80 ℃,反应时间为24 h。随后所用的封端试剂为硼酸封端剂苯硼酸和溴代封端剂溴苯。所制备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是一种完全无乳化剂的,并能够分散在四氢呋喃、二氯甲烷、氯仿或甲苯中的,平均直径为10.6纳米的粒子。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薄膜传感器的制备方法:0.1 mg/mL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四氢呋喃溶液通过旋涂的方法得到薄膜传感器,旋涂时的转速为1000 rpm。本专利技术制备方法制备的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3+荧光薄膜传感器件,对Fe3+具有特异性响应,同时在荧光检测中具有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响应,且对Fe3+的检测过程具有可逆性,可实现薄膜的重复使用。本专利技术所制备的薄膜传感器可在逻辑门得到应用。附图说明图1所制备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在四氢呋喃中和作为薄膜时的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图2所制备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及纳米粒子尺寸分布柱状图;图3所制备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薄膜的荧光光谱随Fe3+浓度的变化;图4所制备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薄膜的荧光强度对不同金属离子的响应;图5所制备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薄膜对Fe3+检测过程的可逆性图;图6 IMP逻辑门的真值表及逻辑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的制备:单体1是从商业中获得,单体2的合成制备过程如下:,(1)三(四溴苯基)胺的制备:10.6 g三苯基胺溶于43 mL的氯仿中并将体系温度降至0℃,然后在避光的条件下逐滴加入液溴。待液溴完全加入后继续反应一小时,粗产物倒入体积比为1:1的水-乙醇体系中沉淀。过滤出白色固体溶解在20 mL的热氯仿中,向体系中加入50 mL热乙醇在-18℃的条件下过夜重结晶。最后过滤出沉淀并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三(四溴苯基)胺18.0 g。1H NMR (CDCl3): δ = 7.35 (d, 6H), 6.92 (d, 6H); 13C NMR (CDCl3): δ= 146.06, 132.52, 125.62, 116.07。(2)单体2 三(4-(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苯基)胺的制备: 0.96 g 三(4-溴苯基)胺的四氢呋喃溶液温度降至-78℃,6 mmol正丁基锂加入到上述体系中,在-80℃下搅拌一小时后2-异丙氧基-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环戊硼烷加入。在出去溶剂之前将反应体系恢复到室温,除去溶剂的剩余物溶于氯仿中,然后倒入水中,并用三氯甲烷萃取水相三次。合并有机相在硫酸镁中干燥,而后浓缩有机相至1 mL。向浓缩的有机相中加入10 mL的热乙醇并保持体系在-18℃下过夜重结晶。过滤沉淀并在真空干燥箱中干燥,得到单体2 700 mg。1H NMR (CDCl3): δ= 7.68 (d, 6H), 7.07 (d, 6H), 1.34 (s, 36H); 13C NMR (CDCl3): δ= 149.81, 135.93, 123.50, 83.68, 24.88。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的合成路线如下所示:,氩气氛围下,在250 mL的双口瓶中,将CTAB 5.82 g (16 mmol) 完全溶解在90 mL除氧去离子水中,单体三(4-(4,4,5,5-四甲基-1,3,2-二氧杂硼)苯基)胺149 mg (0.24 mmol),9,9-二己基-2,7-二溴芴177 mg (0.36mmol) 和催化剂Pd(PPh3)4 2.8 mg溶解在6 mL除氧的甲苯中。将单体和催化剂的甲苯溶液用注射器转移到搅拌的CTAB溶液中。将反应器置于超声水浴中,超声振荡20 min后,在搅拌状态下加入3 mL 浓度为2M 的K2CO3水溶液,再继续超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

【技术保护点】
一种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3+荧光薄膜传感器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将单体1和单体2在碱和钯催化剂催化的条件下,在油/水型细乳液中进行Suzuki聚合反应,并以封端剂进行封端反应,制备出可分散在有机相中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2)将分散在有机相中的超支化聚合物纳米粒子通过旋涂的方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荧光薄膜传感器件;所述单体1为,所述单体2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3+荧光薄膜传感器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将单体1和单体2在碱和钯催化剂催化的条件下,在油/水型细乳液中进行Suzuki聚合反应,并以封端剂进行封端反应,制备出可分散在有机相中的超支化共轭聚合物荧光纳米粒子;(2)将分散在有机相中的超支化聚合物纳米粒子通过旋涂的方法在玻璃基底上制备荧光薄膜传感器件;所述单体1为,所述单体2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可分散超支化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的Fe3+荧光薄膜传感器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油/水型细乳液中进行Suzuki聚合反应的具体步骤为: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水的用量是90 mL;油相甲苯的用量为6 mL;乳化剂为十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阳平丁万川徐景坤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