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拆卸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726040 阅读: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9 02:49
一种轮胎拆卸装置,包括:基座(1),包括底座(1‑1)和从底座(1‑1)垂直向上延伸的两根立柱(1‑2);滑动框架(2),滑动框架(2)能够沿着立柱(1‑2)在垂直方向上滑动,两个底部夹持部件(4)分别设置于滑动框架(2)的底部两侧,顶部夹持部件(5)通过高度调节部件(6)设置于滑动框架(2)的顶部,高度调节部件(6)用于调节顶部夹持部件(5)在滑动框架(2)上的高度;以及驱动机构(3),驱动机构设置于底座(1‑1)上,并连接至滑动框架(2),用于驱动滑动框架(2)沿着立柱(1‑2)滑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维修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拆卸大型轮胎的轮胎拆卸装置
技术介绍
大型工程车辆配备的轮胎通常直径较大,而且重量可达几百公斤,在需要进行拆卸时,由于缺少专用设备,往往需要借助于铲斗、撬棍、锤头等工具,采取多人合作的原始方法,用力使轮胎与轮辋分离。这种拆卸方法往往会损伤轮辋,且费时费力,劳动效率低下,维修质量难以保证。特别是在野外条件下,人员少,可用的资源有限,又没有行之有效的机械工具和设备可用,很难开展大型车辆轮胎的更换与维修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轮胎拆卸装置,其能够方便地将轮胎从轮辋上拆卸下来,且适用于各种尺寸的轮胎拆卸,极大地提高了轮胎拆卸的效率。本技术采用以下解决方案:一种轮胎拆卸装置,包括:基座,包括底座和从所述底座垂直向上延伸的立柱;滑动框架,所述滑动框架能够沿着所述立柱在垂直方向上滑动,两个底部夹持部件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动框架的底部两侧,顶部夹持部件通过高度调节部件设置于所述滑动框架的顶部,所述高度调节部件用于调节所述顶部夹持部件在所述滑动框架上的高度;以及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上,并连接至所述滑动框架,用
于驱动所述滑动框架沿着所述立柱滑动。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部件包括螺杆和与所述螺杆配合的螺母,所述螺杆的顶部设置有旋转把手,所述螺母与所述顶部夹持部件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立柱为两根平行立柱,且两根平行立柱之间设置有横梁。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是液压驱动机构。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踏板、液压缸、活塞、滑轮和传动链,所述踏板连接至所述液压缸,用于向所述液压缸内的液体加压,所述滑轮设置于所述活塞的顶部,所述传动链绕过所述滑轮,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滑动框架,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所述横梁。优选地,所述底座为U型。优选地,在所述两根平行立柱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推杆。优选地,所述底部夹持部件和顶部夹持部件均为圆柱形。优选地,所述基座的底部设置有轮子。优选地,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连接至所述液压缸的手柄,所述手柄用于向所述液压缸内的液体加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便于进行大型轮胎拆卸,且通过调节底部夹持部件和顶部夹持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实现各种尺寸的轮胎拆卸,大大提高了轮胎拆卸效率。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图1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拆卸装置的前侧立体图;图2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拆卸装置的后侧立体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基座,1-1:底座,1-2:立柱,1-3:横梁,2:滑动框架,3:驱动机构,3-1:踏板,3-2:液压缸,3-3:活塞,3-4:滑轮,3-5:传动链,4:底部夹持部件,5:顶部夹持部件,6:高度调节部件,6-1:螺杆,6-2:螺母,6-3:旋转把手,7:推杆,8:轮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底、顶、前、后、左、右、内、外”通常是在本技术提供的变速箱维修用支架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定义的,具体地可参考图1所示的图面方向。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拆卸装置包括基座、滑动框架和驱动机构。其中基座包括底座和从底座垂直向上延伸的立柱。使用时,基座置于地面,用于支撑轮胎拆卸装置的滑动框架和驱动机构。滑动框架能够沿着立柱在垂直方向上滑动。在滑动框架的底部、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底部夹持部件,在滑动框架的顶部设置一个顶部夹持部件,顶部夹持部件通过高度调节部件而连接至滑动框架,高度调节部件能够调节顶部夹持部件在滑动框架上的高度,从而调节顶部夹持部件与底部夹持部件之间的距离。驱动机构设置于底座上,并连接至滑动框架,用于驱动滑动框架沿着立柱滑动。在使用时,首先推动轮胎拆卸装置,使得待拆卸轮胎大致位于滑动框架的两个底部夹持部件和顶部夹持部件所包围的空间内;然后,操纵驱动机构驱动滑动框架沿着立柱在垂直方向上滑动,直到滑动框架到达一个合适的高度,刚
好使得两个底部夹持部件与待拆卸轮胎的底部对齐并卡住待拆卸轮胎的底部;接下来,通过高度调节部件调节顶部夹持部件的高度,使得顶部夹持部件与待拆卸轮胎的顶部紧密接合,这样,待拆卸轮胎就被两个底部夹持部件和顶部夹持部件紧紧地卡住;最后,向外拉动轮胎拆卸装置,被两个底部夹持部件和顶部夹持部件紧紧卡住的轮胎被拆卸下来。作为优选方案,高度调节部件可包括螺杆和与螺杆配合的螺母。螺杆的顶部设置有旋转把手,螺母与顶部夹持部件固定连接。通过转动旋转把手,可以使螺杆转动,从而通过螺杆-螺母传动,可将螺杆的转动转化为螺母的直线运动,并进一步带动顶部夹持部件沿着直线运动,从而可以调节顶部夹持部件在滑动框架上的高度。高度调节部件也可以选用其他适当的机构,例如丝杠等,这些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在此不再赘述。作为优选方案,立柱为两根平行立柱,且两根平行立柱之间设置有横梁。设置横梁可提高基座的整体刚度。作为优选方案,驱动机构可以是液压驱动机构。液压驱动较为平稳,适合低速下人工操作。驱动机构也可以选择电机驱动或者其他适当的驱动方式。作为优选方案,驱动机构包括踏板、液压缸、活塞、滑轮和传动链,踏板连接至液压缸,用于向液压缸内的液体加压,滑轮设置于活塞的顶部,传动链绕过滑轮,一端固定连接至滑动框架,另一端固定连接至横梁。当操作员踩下踏板时,液压缸内的液体被加压,从而推动液压缸内的活塞向上移动。设置于活塞顶部的滑轮跟随活塞一起向上移动,滑轮上缠绕传动链,当滑轮向上移动时,与传动链的一端固定连接的滑动框架被传动链向上拉动,从而滑动框架沿着立柱向上滑动。此外,驱动机构还可包括连接至液压缸的手柄,手柄用于向液压缸内的液体加压。手柄的作用在于可以更加省力地进行加压,便于一个人操作。在示例性实施例中仅显示了一种驱动机构的结构形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易于想到升降机构的其他结构形式。作为优选方案,底座为U型,从而可以更稳固的支撑整个轮胎拆卸装置。作为优选方案,在两根平行立柱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推杆,更便于推动和拉出轮胎拆卸装置。推杆优选是U型的。作为优选方案,底部夹持部件和顶部夹持部件均为圆柱形,以便于卡住轮胎。作为优选方案,基座的底部设置有轮子,从而减小轮胎拆卸装置移动时的阻力,便于其工作过程中的移动。图1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拆卸装置的前侧立体图,图2显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拆卸装置的后侧立体图。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轮胎拆卸装置包括基座1、滑动框架2和驱动机构3。基座1包括U型底座1-1、从底座1-1垂直向上延伸的两根平行立柱1-2和设置于两根平行立柱1-2之间的横梁1-3。在两根立柱1-2的顶部之间设置有U型推杆7,便于推拉轮胎拆卸装置。基座1的底部设置有轮子8,便于轮胎拆卸装置的移动。滑动框架2能够沿着立柱1-2在垂直方向上滑动。在滑动框架2的底部、左右两侧各设置一个圆柱形底部夹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轮胎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包括底座(1‑1)和从所述底座(1‑1)垂直向上延伸的立柱(1‑2);滑动框架(2),所述滑动框架(2)能够沿着所述立柱(1‑2)在垂直方向上滑动,两个底部夹持部件(4)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动框架(2)的底部两侧,顶部夹持部件(5)通过高度调节部件(6)设置于所述滑动框架(2)的顶部,所述高度调节部件(6)用于调节所述顶部夹持部件(5)在所述滑动框架(2)上的高度;以及驱动机构(3),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1‑1)上,并连接至所述滑动框架(2),用于驱动所述滑动框架(2)沿着所述立柱(1‑2)滑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轮胎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1),包括底座(1-1)和从所述底座(1-1)垂直向上延伸的立柱(1-2);滑动框架(2),所述滑动框架(2)能够沿着所述立柱(1-2)在垂直方向上滑动,两个底部夹持部件(4)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动框架(2)的底部两侧,顶部夹持部件(5)通过高度调节部件(6)设置于所述滑动框架(2)的顶部,所述高度调节部件(6)用于调节所述顶部夹持部件(5)在所述滑动框架(2)上的高度;以及驱动机构(3),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座(1-1)上,并连接至所述滑动框架(2),用于驱动所述滑动框架(2)沿着所述立柱(1-2)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部件(6)包括螺杆(6-1)和与所述螺杆(6-1)配合的螺母(6-2),所述螺杆(6-1)的顶部设置有旋转把手(6-3),所述螺母(6-2)与所述顶部夹持部件(5)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1-2)为两根平行立柱,且两根平行立柱之间设置有横梁(1-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拆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九林徐隆洋王仁忠梁伟王树礼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