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楼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快速高楼救生装置,即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其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安装在伸展体上,其构造含有管状通道,其中,管状通道的顶部有通道充气圈,其内设置有缓冲充气体,其底部有落地缓冲充气垫;且配置有展开后其直径与管状通道直径相匹配的降落器。该装置事先安装于高层建筑疏散通道上,可由消防部门或专门人员日常配备和维护。当高楼发生火警、地震、或其他紧急情况时,消防人员或专门人员赶赴现场其打开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受高层建筑的高度限制,人们可以在下降通道内安全下降逃生,可适用于包括老幼病残在内的各类人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造价较低,适于推广。(*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高楼救生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快速高楼救生装置,即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高层建筑应急救援装备能力与高层建筑的发展严重失衡,装备的举高和远射能力远远落后于高层建筑的高度发展,现有的消防水罐车喷水灭火能力仅仅为8层楼高,最高的云梯车举高能力也只有15层左右,一次升降只能营救2至3人,对于更高的高层建筑火灾来说,这些应急救援逃生装备只能望楼兴叹,且机动性差,受道路交通、建筑周边条件限制,一旦遇上特大火灾,不能满足现场实际救援需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上述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已有数据显示,我国一些发达城市高层建筑火灾事故已经呈现加速上升态势。针对目前的被动状况,发展新型高层建筑应急救援装备,填补我国消防应急救援装备技术的漏洞,迫在眉睫。现有一种挂绳式缓降器,主要针对普通家庭和个人使用,其构造由调速器、安全带、安全钩、钢丝绳等组成,每次叮以承载约100公斤重的单人个体自由滑下,这种逃生缓降器的使用状况不甚理想,家庭购买较少,主要是悬停于墙体之外带来的恐惧感和高受伤机率难以适用于老幼病残者,近乎专业攀岩的操作动作不易训练以至难以走进百姓家门。现有的通道式缓降器是一种能使多人顺序地从高处在其内部缓慢滑降的逃生用具,采用摩擦限速,分段下降原理,达到逃生的目的。下降通道其内层的漏斗式导套具有抗静电性能,可使人体在其内部下滑时,不致由于摩擦生热而灼伤人体,该装置特点虽然可供多人连续使用,但通过肢体形态的变化调整其下滑速度带来的下降不同速容易造成人员碰撞和踩踏。此外,逃生者衣服上的装饰物、金属物,也可能划伤滑道的内衬。现有的各式跳伞救生设备受材料、-->起跳条件、着地点条件限制,救生速度慢,而且救生人数也较少。综上所述,目前,尚未见到理想的高楼救生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消防设备相对建筑物高度存在的救援瓶颈及现有缓降设备救援效率低、不易操作、安全性差等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设备。本技术的核心点是:安全范围内不同直径的、只限于横向形变的降落器气包,难于通过内径远小于其直径的圆形、只限于内圈有形变的减速气圈;截断圆形减速气圈为环形摆放、只限于内圈有形变的减速气块,可减少与降落器气包的挤压面积,增加降落器气包的通过性;截断圆形减速气圈为上下斜置、环形摆放、只限于内圈有形变的减速气棒,可再度减少与降落器气包的挤压面积,再度增加降落器气包的通过性。控制好降落器气包和减速气块、减速气棒的气压比,即可控制不同负重的降落器以相同的速度下降。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安装在伸展体上,其构造含有管状通道,其中,管状通道可为充气通道,管状通道的顶部有通道充气圈,管状通道内设置有减速充气体,管状通道的底部有落地缓冲充气垫;且配置有展开后其直径与管状通道内壁内径相匹配的降落器。本技术事先安装于高层建筑预备疏散人们的地方,可由消防部门或专门人员口常配备和维护。当高楼发生火警时,消防人员或专门人员赶赴现场将该装置打开,本技术不受高层建筑的高度限制,人们可以在下降通道内安全下降逃生,可适用于包括老幼病残在内的各类人群。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伸展体上有直径与管状通道外直径相同的投放孔,在投放孔的上部设置有通道上下调节台,通道上下调节台上也有直径与管状通道外直径相同的孔及通道充气圈嵌入槽。-->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通道上下调节台上安装有二根以上通道投放兼下降控速轮毂。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管状通道内内壁上设置包裹的减速充气体可以是充气圈、充气棒、充气块、或者是充气圈、充气棒、充气块的相互组合。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设置在管状通道内最下面的充气圈内径可以远小于主气包直径。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管状通道的两壁之间设置设置有二根以上充气管,还设置有通道撑圆充气圈。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管状通道外设置有通道防摆动固定绳及通道防摆动固定绳投放配重。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降落器由壳体、设置在壳体两侧的气包排气控制手柄和应急气包打开手柄、设置在壳体下部的主气包打开拉杆、以及折叠设置在壳体内的主气包和应急气包构成。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降落器主气包的顶部、中部、与壳体相连处,及应急气包与壳体相连处设有无弹性辅片。本技术还可以这样实现的,伸展体为四面或五面房式伸展体。有益的效果:本技术在合理组织的情况下,可以安全、快速、连续、多点人员疏散至地面。本技术的房式伸展体,可最大限度的承重;配合通道防摆动固定绳可使通道及逃生人员与建筑体离开一定距离,保证二者安全;人员到达地面前,-->在建筑体相连的伸展体与通道一起构建出两个封闭环境,可削除逃生人员置身建筑体外部而产生的恐惧感。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充气通道配以降落气包作为逃生人员撤离受灾现场的设施,充气的通道壁保证人员在其内纵向有连续的下降缓冲力,横向始终有一定厚度防止撞向建筑体的缓冲面,降落气包拉住了下面的人员,又阻挡了上面人员的意外踩踏,二者的协同作用可保证人们紧急逃生迅速安全,可适用于包括老幼病残在内的各类人群。本技术充气系统可设置在地面,向上采用专用管道送气,可保障多个技术同时工作,又可保障受灾现场断电后不至于失去工作动力。本技术所有充气部件平时折叠、密封存放,且安置在可伸展至墙体外的伸展体上,由消防部门或专门人员日常配备和维护,其使用寿命长。本技术不受高层建筑的高度限制,或每二、三层或隔三、五层安装一个本技术,便于人们下降通道内安全下降逃生。本技术管状通道若用透明材料进行装配,还可作为娱乐设施、救生训练设施供人们日常使用。本技术设计合理、造价较低,适于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降落器展开时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管状通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管状通道内有充气圈、充气棒、充气块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管状通道壁上的充气管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在图1、图2、图3、图4、图5中:伸展体1可以是四面或五面房式结构,用手动、气动或电动方式向外伸展,其上有直径与管状通道2外直径相同的投放孔,在投放孔的上部设置有通道上下调节台4,通道调节台4上也有直径与管状通道2外直径相同的孔21及通道充气圈嵌入槽;管状通道2可为充气通道;通道内、外壁为质轻、强韧性防火材料,管状通道2的顶部有通道充气圈3,管状通道2的内壁内面设置有向内凸起包裹面,向内凸起包裹面中包裹有减速充气体10,管状通道2的底部有落地缓冲充气垫5,图1是平时折叠存放示意,图2、图3是充气使用示意,为了使管状通道2下降均匀,在通道上下调节台4处设置有与其同步上下移动的二个以上通道投放兼下降控速轮毂7,为了使管状通道2垂直可靠,在管状通道2外设置有通道防摆动固定绳8及通道防摆动固定绳投放配重6固定于地面,为使充气(本技术通道所有充气部件是连接在一起的)快捷迅速,管状通道2的两层壁之间设置有二根以上充气管12,为使降落器快速通过,两层壁之间还设置有通道撑圆充气圈。图3所示,管状通道2内设置的减速充气体10可以是充气圈、充气棒、充气块、或者是充气圈、充气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安装在伸展体(1)上,其构造含有管状通道(2),其特征在于:管状通道(2)可为充气通道,管状通道(2)的顶部有通道充气圈(3),管状通道(2)内设置有减速充气体(10),管状通道(2)的底部有落地缓冲充气垫(5);且配置有展开后其直径与管状通道(2)内壁内径相匹配的降落器(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安装在伸展体(1)上,其构造含有管状通道(2),其特征在于:管状通道(2)可为充气通道,管状通道(2)的顶部有通道充气圈(3),管状通道(2)内设置有减速充气体(10),管状通道(2)的底部有落地缓冲充气垫(5);且配置有展开后其直径与管状通道(2)内壁内径相匹配的降落器(10)。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伸展体(1)上有直径与管状通道(2)外直径相同的投放孔,在投放孔的上部设置有通道上下调节台(4),通道上下调节台(4)上也有直径与管状通道(2)外直径相同的孔(21)及通道充气圈嵌入槽。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通道上下调节台(4)上安装有二根以上通道投放兼下降控速轮毂(7)。4、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管状通道(2)内设置的减速充气体(10)可以是充气圈、充气棒、充气块、或者是充气圈、充气棒、充气块的相互组合。5、一种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通道式高楼速降救生装置,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海刚,
申请(专利权)人:赵海刚,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