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顶折叠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716432 阅读:15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17 13:28
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由于横梁组件的相邻的横梁之间、辅板组件的相邻的辅板组件之间均通过具有旋转副和移动副的导杆机构连接,所以相邻的横梁之间、相邻辅板之间均能相对水平移动,从而使得各个横梁之间、各个辅板之间间隔距离均能被调整变化,也就使得可以减小车顶支架的占位面积,还由于横梁组件与辅板组件之间通过其中一个横梁与其中一个辅板销钉活动连接,使得不使用时,辅板组件可以旋转到与横梁组件重合,从而进一步减小了占位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支架,尤其涉及一种车顶折叠支架,属于机械领域。
技术介绍
现在专门有适合在汽车顶使用的帐篷,方便开汽车旅游时在野外使用。在家用轿车的车顶上,一般有一排纵梁,作为行李纵杆,可以搭载行李货物,同时还可以用来固定车顶帐篷。车顶帐篷包括帐篷和底座支架,在安装车顶帐篷时,都是将车顶帐篷的底座支架固定在车顶,再调整帐篷的高度,调整到合适的位置,就完成了安装。作为帐篷的底座支架,这种底座支架的其占位面积当然也就比较大,而目前的车顶帐篷底座支架,都不能折叠收回,导致了不能将其放置到车内,所以安装好后只能讲车顶帐篷一直固定在车顶,这样不仅影响车的外观,而且占用了车顶搭载货物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导杆机构的达到调整底座支架的整个占位面积的作用,提供一种车顶折叠支架, 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顶折叠支架,在具有行李纵杆的车顶安装帐篷时,用于作为安装底座支架用,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组件,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通过第一导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导杆机构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辅板组件,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辅板,相邻的两个所述辅板之间通过第二导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导杆机构的结构同所述第一导杆机构类似;其中,所述横梁组件与所述辅板组件通过其中一个所述辅板与其中一个所述横梁销钉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导杆机构包括导杆,所述导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横梁销钉连接,作为所述导杆机构的旋转副,所述导杆的另一端与旋转副销钉连接的所述横梁相邻的所述横梁滑动连接,作为所述导杆机构的移动副,通过所述旋转副旋转一定角度使得所述移动副能水平移动一定距离,从而完成所述相对水平移动。本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导杆机构包括两个导杆,两个所述导杆的各自的所述旋转副与所述横梁通过销钉结构活动连接在同一个销孔上。 本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辅板两端均铰链连接有延长板。本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横梁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组件,用于将所述横梁固定在所述行李纵杆上。本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 所述固定装置为固定卡槽,用于与所述行李纵杆卡合固定。本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横梁的数目为奇数,所述辅板的数目与所述横梁的数目相同。本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所述横梁组件与所述辅板组件之间通过排布在中间的所述横梁与排布在中间的所述辅板销钉连接。技术作用与效果根据本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由于横梁组件的相邻的横梁之间、辅板组件的相邻的辅板组件之间均通过具有旋转副和移动副的导杆机构连接,所以相邻的横梁之间、相邻辅板之间均能相对水平移动,从而使得各个横梁之间、各个辅板之间间隔距离均能被调整变化,也就使得可以减小车顶支架的占位面积,;还由于横梁组件与辅板组件之间通过其中一个横梁与其中一个辅板销钉活动连接,使得不使用时,辅板组件可以旋转到与横梁组件重合,从而进一步减小了占位面积。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顶折叠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I处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顶折叠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II处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顶折叠支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的车顶折叠支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车顶折叠支架10包括横梁组件(图中未标注出)和辅板组件(图中未标注出)。横梁组件包括五根平行排布的横梁11a、11b、11c、11d、11e,横梁11c排布在中间。各个横梁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卡槽12,使用中通过固定卡槽12将横梁的两端卡合固定在车顶纵杆上。相邻横梁之间通过第一导杆机构(图中未标注出)连接,下面以横梁11a及其相邻的横梁11b为例,说明第一导杆机构如何将横梁11a与横梁11b连接起来及其作用机制:图4是图3中II处的放大图。如图3、图4所示,横梁11b上对称设置有滑槽13a、滑槽13b。第一导杆机构包括导杆14a和14b。导杆14a及导杆14b各自的一端均与横梁11a在横梁11a上的同一定位销孔(图中未显示)处通过销钉15活动连接,该活动连接作为第一导杆机构的旋转副;而导杆14a、导杆14b各自的另一端分别卡合在横梁11b的滑槽13a、13b内,一起作为第一导杆机构的移动副。其作用机制是由于旋转副能旋转一定角度,所以移动副能在滑槽13a、13b内移动一定距离,从而使得横 梁11a与11b能相对水平移动开来。辅板组件包括五块平行排布的辅板16a、16b、16c、16d、16e,16c排布在中间。辅板组件与横梁组件之间通过辅板16c与横梁11c通过销钉17活动连接。图2是图1中I处的放大图。如图1、图2所示,各个辅板上也对称设置有滑槽18a、18b,各个辅板的两端均设置铰链连接的延长板19a、19b,通过铰链20连接,延长板19a、19b可以相对辅板折叠合到辅板上或翻开到与辅板呈水平的位置,相当于延长了辅板的长度。延长板的宽度与辅板的宽度一致。相邻的辅板之间通过与第一导杆机构结构类似的第二导杆机构(图中未标注出)连接,第二导杆机构对相邻两个辅板之间的连接及作用机制和第一导杆机构对相邻两个横梁之间的相同。使用方法下面具体说明使用时是如何将车顶折叠支架10展开和收回的:车顶折叠支架10没有展开时,其横梁组件和辅板组件方向一致并且重合成两层,各个横梁之间、各个辅板之间也都平行靠拢排布,将上述车顶折叠支架10展开时,过程如下,第一步,将车顶折叠支架10的横梁组件一层面向车顶、辅板组件的一层背离车顶放置,并与车顶纵杆相交90°,然后将外侧的横梁11a通过两端的卡槽12将其与车顶纵杆卡合固定好,然后沿着纵杆 方向依次拖动横梁11b、11c、11d、11e,使各横梁间距达到可拖动范围的最大距离位置,再通过各个横梁两端的卡槽12将其余四根横梁与纵杆固定; 第二步,通过辅板16c与横梁11c的销钉连接结构,将辅板组件旋转90°,然后向辅板16c的左侧依次拖动16b、16a,再向辅板16c的右侧依次拖动16d、16e,使各辅板间距达到可拖动范围的最大距离位置,然后打开各个铺板两端的延长板19a、19b,这样整个车顶折叠支架10均铺展开来,并呈方形:第三步,将铺展开呈方形的车顶折叠支架10的四个角通过u形小锁在车顶纵杆上固定好,就可以继续后面的帐篷安装了;要将展开后的车顶折叠支架10收回时,则将上述展开过程逆向进行,就能完成收回。实施例的作用与效果本技术提供的车顶折叠支架,由于横梁组件的相邻的横梁之间、辅板组件的相邻的辅板组件之间均通过具有旋转副和移动副的导杆机构连接,所以相邻的横梁之间、相邻辅板之间均能相对水平移动,从而使得各个横梁之间、各个辅板之间间隔距离均能被调整变化,也就使得可以减小车顶支架的占位面积;还由于第一导杆机构具有两个在同一个销孔与一个横梁连接的导杆,两个导杆的另一端又分别设置在相邻的横梁的两个对称设置的滑动槽内,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顶折叠支架,在具有行李纵杆的车顶安装帐篷时,用于作为安装底座支架用,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组件,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通过第一导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导杆机构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辅板组件,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辅板,相邻的两个所述辅板之间通过第二导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导杆机构的结构同所述第一导杆机构类似;其中,所述横梁组件与所述辅板组件通过其中一个所述辅板与其中一个所述横梁销钉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导杆机构包括导杆,所述导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横梁销钉连接,作为所述导杆机构的旋转副,所述导杆的另一端与旋转副销钉连接的所述横梁相邻的所述横梁滑动连接,作为所述导杆机构的移动副,通过所述旋转副旋转一定角度使得所述移动副能水平移动一定距离,从而完成所述相对水平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顶折叠支架,在具有行李纵杆的车顶安装帐篷时,用于作为安装底座支架用,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组件,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通过第一导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导杆机构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横梁之间的相对水平移动;辅板组件,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辅板,相邻的两个所述辅板之间通过第二导杆机构连接,所述第二导杆机构的结构同所述第一导杆机构类似;其中,所述横梁组件与所述辅板组件通过其中一个所述辅板与其中一个所述横梁销钉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导杆机构包括导杆,所述导杆的一端与一个所述横梁销钉连接,作为所述导杆机构的旋转副,所述导杆的另一端与旋转副销钉连接的所述横梁相邻的所述横梁滑动连接,作为所述导杆机构的移动副,通过所述旋转副旋转一定角度使得所述移动副能水平移动一定距离,从而完成所述相对水平移动。2.如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占魁梁爽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