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在第一端突出的第一电极接线片和在第二端突出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壳体,具有开口侧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盖组件,包括覆盖所述壳体的开口侧的盖板、联接到所述盖板的下侧并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的第一集流构件以及联接到所述盖板的下侧的第二集流构件;以及安全构件,被布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在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盖板突出,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在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盖板突出,并且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通过所述安全构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集流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面涉及可再充电电池。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面涉及可重复使用的可再充电电池。
技术介绍
与不能被再充电的一次电池不同,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再充电和放电。低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可被用于诸如移动电话、膝上型计算机或者可携式摄像机之类的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大容量的可再充电电池可以被用作用于驱动诸如混合动力车辆或电动车辆的电动机的动力源。可再充电电池通常包括:例如,电极组件、容纳电极组件的壳体以及闭合和密封壳体的盖组件。可再充电电池的组装可以使用将形成在电极组件的一侧的两个接线片连接到与盖组件联接的集流构件的方法。在该过程中,执行将未涂覆区域和集流构件彼此联接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两个接线片被定位在电极组件的相同位置,所以联接是困难的。在此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增强对专利技术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能包含不构成在该国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经知晓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方面,可再充电电池易于组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在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端从第一电极板突出的第一电极接线片和在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端从第二电极板突出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壳体,具有开口侧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盖组件,包括覆盖所述壳体的开口侧的盖板、联接到所述盖板的下侧并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的第一集流构件以及联接到所述盖板的下侧的第二集流构件;以及安全构件,被布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上,并且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在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盖板突出,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在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盖板突出,并且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通过所述安全构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集流构件。所述安全构件可以包括两个单元安全部分,该两个单元安全部分被布置为相对于所述电极组件彼此对称。所述单元安全部分可以包括:基部,被布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侧面上;第一连接部分,从所述基部的邻近所述第二集流构件的第一边缘延伸并包括第一弯曲部分;以及第二连接部分,从所述基部的邻近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的第二边缘延伸并包括第二弯曲部分。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可以靠近所述电极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一弯曲部分和所述第二弯曲部分可以具有“L”形状。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可以被焊接到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所述两个单元安全部分中的一个可以覆盖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侧,并且所述两个单元安全部分中的另一个可以覆盖所述电极组件的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和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可以被定位为沿一方向(例如,竖向方向)彼此不重叠。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可以在所述第一端接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侧突出,并且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可以在所述第二端接近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侧突出。所述盖组件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端子,被连接到所述第一集流构件并突出到所述盖板的外部;和第二端子,被连接到所述第二集流构件并突出到所述盖板的外部。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和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分别被形成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不同位置(例如,上和下)。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一集流构件,并且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通过所述安全构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集流构件。如上所述,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和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被形成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不同位置,使得可以容易地执行联接过程。此外,所述安全构件被形成为包围所述电极组件的两侧,从而防止或基本上防止产生膨胀。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中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两个单元安全部分的视图,出于例示的目的未示出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图3是图1中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的视图,出于例示的目的未示出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图4是图3中所示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和安全构件的放大视图。图5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根据可再充电电池中的示例性变型
的第二连接部分的剖视图。对指示图中的一些元件的附图标记的说明100:可再充电电池 110:电极组件111:第一电极接线片 112:第二电极接线片120:壳体 130:盖组件131:盖板 132:第一端子133:第二端子 134:第一集流构件135:第二集流构件 140:安全构件141:单元安全部分 142:基部143:第一连接部分 144:第二连接部分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更充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方面和特征,在附图中示出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性实施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那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更改,全部都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或范围。因此,图和描述将被视为在本质上是例示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贯穿说明书,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元件。此外,在以下描述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具有相同构造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并相对于代表性的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与代表性的示例性实施例不同的其它构造相对于其它示例性实施例被描述。在整个该说明书和随附的权利要求书中,当描述为元件“被联接”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以“被直接联接”到其它元件,或者通过第三元件“被间接联接”到其它元件。另外,除非明确描述为相反,词语“包括”和其变型诸如“包含”或“含有”将被理解为意指包括所列的元件,但不排除任何其它元件。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的透视图;图2是示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中所示的可再充电电池中的两个单元安全部分的视图,出于例示的目的未示出可再充电电池的壳体。参见图1和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包括电极组件110、壳体120、盖组件130和安全构件140。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可再充电电池100被示出为棱柱形锂离子可再充电电池。然而,本专利技术不限于此,并且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电池,诸如锂聚合物电池或圆柱形电池。电极组件110可包括第一电极板(未示出)、第二电极板(未示出)和隔板(未示出)。隔板介于第一电极板和第二电极板之间。第一电极板、第二电极板和隔板可以根据普通可再充电电池被提供,因此,其进一步的详细描述被省略。电极组件110可以包括从第一电极板突出的第一电极接线片111和从第二电极板突出的第二电极接线片112。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接线片111可以是正电极,第二电极接线片112可以是负电极。可替代地,第一电极接线片111可以是负电极,第二电极接线片112可以是正电极。壳体120容纳电极组件110。为此,壳体120可以在一侧具有开口侧。更详细地,壳体120可以被形成有开口的上端。壳体120的形状可以是例如立方形,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壳体120的材料可以是金属,诸如例如铝或不锈钢。盖组件130可包括盖板131、第一集流构件134和第二集流构件135。盖板131覆盖壳体120的开口侧。例如,盖板131可以被形成为具有沿一方向延伸的板形状,但不限于此。第一集流构件134被联接在盖板131的下面(例如,被联接到其下表面)。第一集流构件134被电连接到第一电极接线片111。更详细地,第一集流构件134的一侧被连接到第一电极接线片111,第一集流构件13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在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端从第一电极板突出的第一电极接线片和在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端从第二电极板突出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壳体,具有开口侧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盖组件,包括覆盖所述壳体的开口侧的盖板、联接到所述盖板的下侧并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的第一集流构件以及联接到所述盖板的下侧的第二集流构件;以及安全构件,被布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在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盖板突出,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在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盖板突出,并且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通过所述安全构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集流构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06 KR 10-2015-00316431.一种可再充电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包括在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一端从第一电极板突出的第一电极接线片和在所述电极组件的第二端从第二电极板突出的第二电极接线片;壳体,具有开口侧并容纳所述电极组件;盖组件,包括覆盖所述壳体的开口侧的盖板、联接到所述盖板的下侧并电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的第一集流构件以及联接到所述盖板的下侧的第二集流构件;以及安全构件,被布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外表面上,其中所述第一电极接线片在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盖板突出,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在所述第二端远离所述盖板突出,并且所述第二电极接线片通过所述安全构件被电连接到所述第二集流构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安全构件包括两个单元安全部分,该两个单元安全部分被布置为相对于所述电极组件彼此对称。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再充电电池,其中所述单元安全部分包括:基部,被布置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侧面上;第一连接部分,从所述基部的邻近所述第二集流构件的第一边缘延伸并包括第一弯曲部分;以及第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权玟亨,
申请(专利权)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