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包括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右侧板部、弹性臂及缓冲支撑部;该弹性臂自后往前斜向上延伸设置,该弹性臂的顶端设置有接触部;该缓冲支撑部包括有第一斜向臂、第二斜向臂及第三斜向臂,该第三斜向臂的上侧表面抵于前述弹性臂下侧表面上,该第一斜向臂与第二斜向臂的交汇连接处为弹片下限位端,自然状态下,该弹片下限位端与前述底端基扳部保持间距;藉此,通过缓冲支撑部的设计,使得弹片在受压动作过程中及受压状态下一直得到较好缓冲,有效减少对弹片的损伤,确保弹片的弹性持久耐用,提高了弹片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提高相应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天线弹片结构,尤其是指一种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手机等电子产品中应用到的天线弹片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使用者在按压对接元器件时,用力可能会过大,其弹片则容易产生向下过度变形,影响弹片的回弹能力,造成接触不良,也易对天线弹片造成损坏至天线弹片报废,需要花费较多维修更换成本。因此,急需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其有效减少对弹片的损伤,确保弹片的弹性持久耐用,提高了弹片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提高相应产品的质量。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一种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包括有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右侧板部、弹性臂及缓冲支撑部;其中,该左侧板部、右侧板部分别自底端基扳部的左、右侧缘一体向上竖向弯折延伸而成,该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及右侧板部之间围构形成有限位容置腔;该弹性臂连接于底端基板部后端,该弹性臂位于底端基板部上方,该弹性臂自后往前斜向上延伸设置,该弹性臂的顶端设置有接触部;该缓冲支撑部伸入前述限位容置腔内,该缓冲支撑部包括有第一斜向臂、第二斜向臂及第三斜向臂,该第一斜向臂自弹性臂前端一体往下弯折斜向后延伸而成,该第二斜向臂自第一斜向臂的后端一体往上弯折斜向后延伸而成,该第三斜向臂自第二斜向臂的后端往上弯折斜向前延伸而成,该第三斜向臂的上侧表面抵于前述弹性臂下侧表面上,该第一斜向臂与第二斜向臂的交汇连接处为弹片下限位端,自然状态下,该弹片下限位端与前述底端基扳部保持间距。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弹性臂与底端基板部后端之间连接有弯折结构,该弯折结构包括有一体连接的第一弧形弯折部、第二弧形弯折部,该第一弧形弯折部自底端基扳部的后端一体向上弯折延伸而成,该第二弧形弯折部为向下拱起的弧形结构,该第二弧形弯折部的后端一体连接于第一弧形弯折部前端;该弹性臂后端一体连接于第二弧形弯折部前端。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端基板部左、右侧缘分别针对前述左侧板部、右侧板部形成有让位缺口。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弧形弯折部为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弧形弯折部为3/4圆形结构,该第一弧形弯折部的半径小于第二弧形弯折部的半径。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接触部部一体冲压凸设于弹性臂顶端表面的凸部。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的前后总长度为2.60毫米,所述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的上下总高度为1.20毫米,所述底部基板部的底端与左、右侧板部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为0.45毫米,所述左侧板部外侧面与右侧板部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为1.10毫米。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具有不锈钢基体,所述接触部的顶部表面、所述底端基板部的底部表面依次由内往外电镀形成有镀镍层、镀金层。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镀镍层的厚度为47μm,所述镀金层的厚度为8μm。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其主要是通过缓冲支撑部的设计,使得弹片在受压动作过程中及受压状态下一直得到较好缓冲,有效减少对弹片的损伤,确保弹片的弹性持久耐用,提高了弹片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提高相应产品的质量。为更清楚地阐述本技术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之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底端基扳部 2、左侧板部3、右侧板部 4、弹性臂5、缓冲支撑部 6、让位缺口7、接触部 8、第一斜向臂9、第二斜向臂 10、第三斜向臂11、第一弧形弯折部 12、第二弧形弯折部。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2所示,其显示出了本技术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其包括有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2、右侧板部3、弹性臂4及缓冲支撑部5;其中,该左侧板部2、右侧板部3分别自底端基扳部的左、右侧缘一体向上竖向弯折延伸而成,所述底端基扳部1左、右侧缘分别针对前述左侧板部2、右侧板部3形成有让位缺口6,该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2及右侧板部3之间围构形成有限位容置腔。该弹性臂4连接于底端基扳部1后端,该弹性臂4位于底端基扳部1上方,该弹性臂4自后往前斜向上延伸设置,该弹性臂4的顶端设置有接触部7, 此处,所述接触部7部一体冲压凸设于弹性臂4顶端表面的凸部;该缓冲支撑部5伸入前述限位容置腔内,该缓冲支撑部5包括有第一斜向臂8、第二斜向臂9及第三斜向臂10,该第一斜向臂8自弹性臂4前端一体往下弯折斜向后延伸而成,该第二斜向臂9自第一斜向臂8的后端一体往上弯折斜向后延伸而成,该第三斜向臂10自第二斜向臂9的后端往上弯折斜向前延伸而成,该第三斜向臂10的上侧表面抵于前述弹性臂4下侧表面上,该第一斜向臂8与第二斜向臂9的交汇连接处为弹片下限位端,自然状态下,该弹片下限位端与前述底端基扳部保持间距。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臂4与底端基扳部1后端之间连接有弯折结构,该弯折结构包括有一体连接的第一弧形弯折部11、第二弧形弯折部12,该第一弧形弯折部11自底端基扳部的后端一体向上弯折延伸而成,该第二弧形弯折部12为向下拱起的弧形结构,该第二弧形弯折部12的后端一体连接于第一弧形弯折部11前端;该弹性臂4后端一体连接于第二弧形弯折部12前端;此处,所述第一弧形弯折部11为半圆形结构,所述第二弧形弯折部12为3/4圆形结构,该第一弧形弯折部11的半径小于第二弧形弯折部12的半径。本实施例中,此产品在尺寸设计参数上也针对其相应特定应用场合进行合理设计,例如:所述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的前后总长度为2.60毫米,所述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的上下总高度为1.20毫米,所述底部基板部的底端与左、右侧板部3的顶端之间的距离为0.45毫米,所述左侧板部2外侧面与右侧板部3外侧面之间的距离为1.10毫米;以及,本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具有不锈钢基体,所述接触部7的顶部表面、所述底端基扳部1的底部表面依次由内往外电镀形成有镀镍层、镀金层;所述镀镍层的厚度为47μm,所述镀金层的厚度为8μm;相当于是在重要部位按需要进行了电镀,而不是对整个产品进行全镀设计,这些都有利于节约成本、减少制程时间,提高产品加工制作效率。本技术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通过缓冲支撑部的设计,使得弹片在受压动作过程中及受压状态下一直得到较好缓冲,有效减少对弹片的损伤,确保弹片的弹性持久耐用,提高了弹片的使用寿命,有利于提高相应产品的质量。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右侧板部、弹性臂及缓冲支撑部;其中,该左侧板部、右侧板部分别自底端基扳部的左、右侧缘一体向上竖向弯折延伸而成,该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及右侧板部之间围构形成有限位容置腔;该弹性臂连接于底端基板部后端,该弹性臂位于底端基板部上方,该弹性臂自后往前斜向上延伸设置,该弹性臂的顶端设置有接触部;该缓冲支撑部伸入前述限位容置腔内,该缓冲支撑部包括有第一斜向臂、第二斜向臂及第三斜向臂,该第一斜向臂自弹性臂前端一体往下弯折斜向后延伸而成,该第二斜向臂自第一斜向臂的后端一体往上弯折斜向后延伸而成,该第三斜向臂自第二斜向臂的后端往上弯折斜向前延伸而成,该第三斜向臂的上侧表面抵于前述弹性臂下侧表面上,该第一斜向臂与第二斜向臂的交汇连接处为弹片下限位端,自然状态下,该弹片下限位端与前述底端基扳部保持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右侧板部、弹性臂及缓冲支撑部;其中,该左侧板部、右侧板部分别自底端基扳部的左、右侧缘一体向上竖向弯折延伸而成,该底端基扳部、左侧板部及右侧板部之间围构形成有限位容置腔;该弹性臂连接于底端基板部后端,该弹性臂位于底端基板部上方,该弹性臂自后往前斜向上延伸设置,该弹性臂的顶端设置有接触部;该缓冲支撑部伸入前述限位容置腔内,该缓冲支撑部包括有第一斜向臂、第二斜向臂及第三斜向臂,该第一斜向臂自弹性臂前端一体往下弯折斜向后延伸而成,该第二斜向臂自第一斜向臂的后端一体往上弯折斜向后延伸而成,该第三斜向臂自第二斜向臂的后端往上弯折斜向前延伸而成,该第三斜向臂的上侧表面抵于前述弹性臂下侧表面上,该第一斜向臂与第二斜向臂的交汇连接处为弹片下限位端,自然状态下,该弹片下限位端与前述底端基扳部保持间距。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缓冲耐用型弹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与底端基板部后端之间连接有弯折结构,该弯折结构包括有一体连接的第一弧形弯折部、第二弧形弯折部,该第一弧形弯折部自底端基扳部的后端一体向上弯折延伸而成,该第二弧形弯折部为向下拱起的弧形结构,该第二弧形弯折部的后端一体连接于第一弧形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武,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尚和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