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具有:太阳辊,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筒状的内环,其与外壳直接或者间接连结;2个以上的行星辊,它们与太阳辊的外周面及内环的内周面接触;以及行星架,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且该行星架将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行星辊是中央部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的桶形状。内环在外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部。该第一凸部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同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是摩擦驱动装置,通过在存在润滑油的状态下将行星辊压靠到太阳辊上来传递动力。与行星齿轮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相比,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因背隙而产生的振动以及噪声少。例如,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由太阳辊、内环、行星辊以及行星架构成。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例如作为使电动马达的旋转输出减速的减速机而使用。太阳辊及行星架同轴配置。行星辊是与太阳辊的外周面和内环的内周面接触的转动体。在旋转力从电动马达输入到太阳辊、并经由行星架而输出的情况下,行星辊自转并绕着太阳辊公转,由此,输出旋转力。在所述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在太阳辊与行星辊之间以及在行星辊与内环之间进行隔着油膜的转矩传递。在该转矩传递中,需要以适当的力按压转动部件彼此。例如,在日本实开昭57-163044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弹性部件构成内环来产生按压力的技术。弹性部件通过在径向上发生弹性变形而朝向径向内侧对行星辊施力,产生按压力。在上述文献中记载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多个行星辊6配置于太阳辊3与弹性筒体4之间,弹性筒体4将行星辊6向太阳辊3按压。由于弹性筒体4朝向径向内侧对行星辊6施力,因此,即使不另外设置施力用的部件,也能够使传递转矩增大。如果使筒状的内环的厚度变薄,则内环变得容易挠曲。由此,内环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面积变大,作用于内环与行星辊的接触部位的面压力局部变低。因此,能够抑制内环由于疲劳而破损。但是,在所述这样的以往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如果使内环的厚度变薄,则产生行星辊陷入内环的现象,存在内环的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部位的附近局部变形的顾虑。因此,存在行星辊在内环内转动时的滚动阻力增加、传递损失增大的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提高内环的耐久性并抑制传递损失的增大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本技术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具有太阳辊、筒状的内环、2个以上的行星辊以及行星架。太阳辊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内环与外壳直接或者间接连结。2个以上的行星辊与太阳辊的外周面及内环的内周面接触。行星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该行星架将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行星辊是中央部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的桶形状。内环在外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部。第一凸部被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同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第一凸部的轴向的宽度比行星辊的轴向的宽度窄。在通过包含主轴线的任意的平面将第一凸部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第一凸部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由这样的曲线构成:针对表示所述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连续变化。内环在外周面上还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二凸部。第二凸部被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与行星辊的端部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第二凸部分别被配置于与行星辊的两端部对置的轴向位置。在通过包含主轴线的任意的平面将第二凸部剖切的情况下的截面中,第二凸部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状由这样的曲线构成:针对表示所述表面形状的曲线的切线相对于轴向的倾斜度连续变化。内环具有在比行星辊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外壳的内周面与所述第一凸部之间产生空隙的形状。在上述动力传递装置中,行星辊具有桶形状。因此,能够容易地调整行星辊与内环间的面压力和行星辊与太阳辊间的面压力。并且,内环向径向内侧对行星辊施力。因此,即使不另行设置施力用的部件,也能够增大传递转矩。在内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环状的第一凸部,该环状的第一凸部的轴向上的位置和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如果使内环的厚度变薄,则内环容易挠曲。因此,与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面积扩大,局部的面压力
变低,能够抑制内环因疲劳而破损。在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中,第一凸部设置于内环的外周面。由此,能够提高接触部位的刚性。因此,即使在使内环的厚度变薄来提高内环的耐久性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转矩的传递损失增大。即,即使在使内环的厚度变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行星辊陷入内环的现象的产生,从而抑制内环的接触部位附近局部变形。其结果为,能够抑制行星辊在内环内转动时的转动阻力(滚动阻力)增加。在本技术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中,由于接触部位的刚性提高,因此,能够提高内环的耐久性并且抑制传递损失增大。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A-A剖切面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B-B剖切面的剖视图。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一部分的说明图。图5A和图5B是将内环的辊对置部与比较例进行比较而示出的图。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动力传递装置的转动机构的说明图。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行星辊陷入辊对置部的现象的说明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为了方便,将主轴线的方向作为水平方向来进行说明,但不限定本技术的动力传递装置在使用时的姿势。并且,在本说明书中,将主轴线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主轴线为中心的径向以及周向简称为“径向”以及“周向”。<动力传递装置1>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一个结构例的剖视图,示出了通过包含主轴线J1的铅垂面将动力传递装置1剖切的情况的剖切面。在图1中,将纸面的右侧作为输入侧,且将左侧作为输出侧来描绘动力传递装
置1。图2是示出通过A-A剖切线将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1剖切的情况的剖切面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通过B-B剖切线将图1的动力传递装置1剖切的情况的剖切面的剖视图。主轴线J1是示出太阳辊101及行星架141共同的旋转中心的直线。动力传递装置1是将从电动马达(省略图示)输入的旋转运动减速并输出的减速机。动力传递装置1具有输入旋转体10、内环11、行星辊12、外壳13、输出旋转体14及输入侧支承部件15、轴承2~5及键部件6。例如,轴承2~5是在外圈与内圈之间配置有2个以上的球状滚动体的球轴承。<外壳13>外壳13是容纳后述的转动部件的壳体。外壳13固定于电动马达的机壳等。外壳13具有盖部132以及有底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31,其中,该有底圆筒形状的主体部131在输入侧具有开口,该盖部132配置于主体部131的开口。主体部131具有底部1312以及沿轴向延伸的圆筒部1311。底部1312具有配置输出旋转体14的贯通孔1313。盖部132具有配置输入旋转体10的贯通孔1322。盖部132安装于圆筒部1311。<输入旋转体10>输入旋转体10是被外壳13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J1为中心旋转的部件。从电动马达向输入旋转体10输入规定的旋转力。输入旋转体10具有:输入轴100,其与电动马达的轴连结;太阳辊101,其与行星辊12外接;以及行星架支承部102,其通过轴承4将行星架141支承为能够旋转。输入轴100、太阳辊101及行星架支承部102一体地形成。轴承4通过在内圈中插入行星架支承部102而被配置于行星架支承部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太阳辊,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筒状的内环,其与所述外壳直接或者间接连结;2个以上的行星辊,它们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及所述内环的内周面接触;以及行星架,其被所述外壳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该行星架将所述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该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辊是中央部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的桶形状,所述内环在外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被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同所述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所述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3.06 JP 2015-0445971.一种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太阳辊,其被外壳支承为能够以主轴线为中心旋转;筒状的内环,其与所述外壳直接或者间接连结;2个以上的行星辊,它们与所述太阳辊的外周面及所述内环的内周面接触;以及行星架,其被所述外壳支承为能够以所述主轴线为中心旋转,并且该行星架将所述行星辊支承为能够旋转,该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辊是中央部的外径比端部的外径大的桶形状,所述内环在外周面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环状的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被配置为其轴向上的位置同所述内环的内周面上的与所述行星辊接触的接触区域的轴向上的位置重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的轴向的宽度比所述行星辊的轴向的宽度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行星辊式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通过包含所述主轴线的任意的平面将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今村正,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新宝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