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687562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9 01:16
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可变轨单轨车、轨道、岔道、支撑装置四个部分;地面可变轨单轨车包括车架、前车轮、后车轮、支撑轮、减速电机五个部件;其中前车轮后车轮、支撑轮安装在车架的下方,减速电机与前车轮或后车轮联接,用于驱动地面可变轨单轨车;岔道由能够移动的直线轨道和圆弧轨道组成;支撑装置由多个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安装在地面上并且与轨道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的显著优点,较好地解决了地面单轨车的变轨行走问题,为地面单轨车的推广应用创造了重要条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物流
,具体为地面轨道搬运车

技术介绍
地面轨道搬运车,简称RGV(Rail Guided Vehicle),是现代自动化物流系统中的一种关键设备,它主要用于完成地面各个站台之间物料的搬运任务。按轨道形式分类,现有的RGV可分为双轨车和单轨车两种。双轨车通常采用两条轨道、四个车轮支撑,车辆运动平稳,应用广泛。但双轨车转弯半径较大,不能满足空间尺寸紧张的项目需求。为了适应这一需求,出现了地面单轨车产品。地面单轨车通常采取单一轨道、双车轮支撑,通过导向轮控制车体的平衡,地面单轨车的转弯半径较小,但由于只有一条轨道,车体为两点支撑,车架在移动过程中容易晃动,因而限制了搬运的物料类型和地面单轨车的行走速度。对于物料较宽或车体重心位置偏离轨道中心较多的单轨RGV,为了保持车体的平衡,必须采取另外的措施提高车体的平稳性。以单轨环行穿梭车为例,它通过将轨道偏置,放在车架一侧,然后在车架下方另一侧设置落地式支撑轮解决车体的平衡问题。这种结构虽然解决了车体的平衡问题,但也限制了单轨环行穿梭车的适用范围。当需要作变轨行走时,落地的支撑轮无论放在车架的左侧还是右侧,在车辆通过岔道时,都会被轨道阻挡,出现不能通过岔道区域的情况;具体状态如图1-1、图1-2所示。图1-1、图1-2分别表示落地支撑轮设置在车架右侧、车架左侧的结构。由于支撑轮落在地上,低于轨道面,当小车通过岔道区域时,落地的支撑轮均会与轨道发生干涉,因此这两种情况下,小车均无法通过岔道区域。如果将轨道设置在车体宽度对称中心线上,而将落地支撑轮设置在车架两侧,按照常规设计模式,由于轨道高于支撑轮,当车辆通过岔道区域时,总有一侧的落地支撑轮会与岔道发生干涉,因而RGV不能实现变轨行走;如图1-3所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通过设置一个与轨道平行的支撑面,利用车架两侧的支撑轮,解决了单轨车的移动平稳性问题。同时,将支撑面设置高于驱动轮的行走轨道,解决地面单轨车通过岔道时支撑轮与轨道的干涉问题。这样,地面单轨车不论在单一线段轨道系统(不包含岔道),还是在交叉轨道系统中(包含岔道),都能够平稳地行走,从而可靠地完成物料搬运任务。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可变轨单轨车、轨道、岔道、支撑装置四个部分;其中地面可变轨单轨车包括车架、前车轮、后车轮、支撑轮、减速电机五个部件;前车轮、后车轮、支撑轮安装在车架的下方,减速电机与前车轮或后车轮联接,用于驱动地面可变轨单轨车;岔道由能够移动的直线轨道和圆弧轨道组成;支撑装置由多个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安装在地面上并且与轨道平行;本技术轨道布置在车架沿宽度方向的对称中心。本技术支撑轮与支撑装置的接触面高于轨道顶面。本技术在岔道的直线轨道和圆弧轨道外侧同时设置支撑装置。本技术设有支撑轮支撑在支撑装置上,用于保持车体的平衡。本技术支撑装置与支撑轮接触的部位其结构形状是一个平面,或是侧面开口的矩形结构。本技术地面可变轨单轨车的前车轮和后车轮都布置在车架沿宽度方向的对称中心。本技术地面可变轨单轨车的支撑轮对称布置在车架两侧。本技术可变轨单轨车的减速电机的数量至少为1个。本技术地面可变轨单轨车的车架一侧的支撑轮的数量至少为1个。本技术支撑装置由多个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安装在地面上,与轨道平行。当地面可变轨单轨车在减速电机驱动下沿轨道运动时,车架上的支撑轮支撑在支撑装置上,用于保持车体的平衡。由于支撑轮高于行走轨道,当地面单轨车通过岔道时,支撑轮可以自由通过。在岔道区域同时在岔道的直线轨道和圆弧轨道两侧设置支撑装置,而车架上的支撑轮采用车架两侧对称布置,这样,当车架一侧的支撑轮悬空时,另外一侧的支撑轮可以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小车通过岔道时支撑的连续性,从而保证车体的平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具有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的显著优点,较好地解决了地面单轨车的变轨行走问题,为地面单轨车的推广应用创造了重要条件。附图说明图1-1为现有技术地面单轨车支撑轮右置结构示意图;图1-2为现有技术地面单轨车支撑轮左置结构示意图;图1-3为现有技术地面单轨车支撑轮对称布置结构示意图;现有技术地面单轨车图中序号及其所代表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车架,2-直线轨道,3-圆弧轨道,4、5-车轮,6、7-落地支撑轮,8-岔道;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除岔道区域外,支撑装置均位于轨道外侧;图2为本技术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除岔道区域外,支撑装置均位于轨道内侧;图3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地面可变轨单轨车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的岔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地面可变轨单轨车通过岔道区域时的各部件布置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支撑面为平面)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支撑面为C形槽结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图中序号及其所代表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地面可变轨单轨车 2-轨道 3-岔道 4-支撑装置 5-车架 6-前车轮 7-后车轮 8-支撑轮 9-减速电机 10-直线轨道 11-圆弧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图1、图2为本技术的两种具体例。其中,图1除岔道区域外,支撑装置均位于轨道外侧。图2除岔道区域外,支撑装置均位于轨道外侧。显然,所描述的两种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图1、图3~图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3~图5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轨道2、岔道3、支撑装置4四个部分;其中: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包括车架5、前车轮6、后车轮7、支撑轮8、减速电机9五个部件;其中,前车轮6、后车轮7、支撑轮8安装在车架5的下方,减速电机9与前车轮6或后车轮7联接,用于驱动地面可变轨单轨车;岔道3,由能够移动的直线轨道10和圆弧轨道11组成;支撑装置4,由多个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安装在地面上并且与轨道2平行;本技术轨道2布置在车架5沿宽度方向的对称中心。本技术支撑轮8与支撑装置4的接触面高于轨道2顶面。本技术在岔道3的直线轨道10和圆弧轨道11外侧同时设置支撑装置4。本技术设有支撑轮8支撑在支撑装置4上,用于保持车体的平衡。本技术支撑装置4与支撑轮8接触的部位其结构形状是一个平面,或是侧面开口的矩形结构。本技术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的前车轮6和后车轮7都布置在车架5沿宽度方向的对 称中心。本技术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的支撑轮8对称布置在车架5两侧。本技术可变轨单轨车1的减速电机9的数量至少为1个。本技术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的车架一侧的支撑轮8的数量至少为1个。本技术工作原理是:当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在无岔道区域行走时,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利用车架一侧的支撑轮8支撑在支撑装置4上,以保持车体的平衡。当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通过岔道3区域时,在岔道3入口处车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轨道(2)、岔道(3)、支撑装置(4)四个部分;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包括车架(5)、前车轮(6)、后车轮(7)、支撑轮(8)、减速电机(9)五个部件;其中前车轮(6)、后车轮(7)、支撑轮(8)安装在车架(5)的下方,减速电机(9)与前车轮(6)或后车轮(7)联接,用于驱动地面可变轨单轨车;岔道(3)由能够移动的直线轨道(10)和圆弧轨道(11)组成;支撑装置(4)由多个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安装在地面上并且与轨道(2)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轨道(2)、岔道(3)、支撑装置(4)四个部分;地面可变轨单轨车(1)包括车架(5)、前车轮(6)、后车轮(7)、支撑轮(8)、减速电机(9)五个部件;其中前车轮(6)、后车轮(7)、支撑轮(8)安装在车架(5)的下方,减速电机(9)与前车轮(6)或后车轮(7)联接,用于驱动地面可变轨单轨车;岔道(3)由能够移动的直线轨道(10)和圆弧轨道(11)组成;支撑装置(4)由多个直线段和圆弧段组成,安装在地面上并且与轨道(2)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轨道(2)布置在车架(5)沿宽度方向的对称中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支撑轮(8)与支撑装置(4)的接触面高于轨道(2)顶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面单轨车平衡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岔道(3)的直线轨道(10)和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曦甘仲平闵定勇柳智磊钱瑞熊海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昆船设计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