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68164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7 0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固持在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位于主体部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空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组件可以提高与对接连接器配合的公差余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具有两个对接头的插头连接器组件。
技术介绍
2014年1月21日授权公告的美国专利第US8632351号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可相对第一对接件有一定的浮动空间。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弹片,所述金属弹片作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可以使得浮动的第二对件件处于一个稳定的位置。现有技术中,所述金属弹片制造成本高、安装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调节浮动的对接件的结构简单、易于安装、成本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固持在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位于主体部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空间。具体实施结构如下: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第一对接件及第二对接件与线缆连接的部分。进一步包括电路板,所述线缆通过电路板与第一对接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完全收容在金属壳体内。所述第二对接件与金属壳体之间设有让第二对接件浮动运动的间隙,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二对接件上的导电泡棉,所述导电泡棉设置在第二对接件与金属壳体之间以填补所述间隙。所述第二对接件包括导电外壳,所述导电外壳通过导电泡棉在所述第二对接件在浮动时保持与金属壳体之间持续的接地连接。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壳体及与上壳体卡扣配合在一起的下壳体。所述橡胶圈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设置使得第二对接件仅能在靠近及远离第二对接件的方向上运动。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第一对接件与线缆连接的部分。所述第一对接件符合USB C型标准,所述第二对接件为直流电源插头。所述线缆的中心线与第一对接件的中心线重合以便于线缆的组装。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对接件外侧套设有橡胶圈可以调整浮动设计的第二对接件,该结构成本较低、安装容易。【附图说明】图1是符合本技术的第一实施立例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图3是图1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图4是图3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图5是沿图1中A-A方向的剖视图。图6是沿图1中B-B方向的剖视图。图7是沿图1中C-C方向的剖视图。图8是符合本技术的第二实施立例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立体图。图9是图8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图10是图8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进一步的部分分解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另一视角的部分分解图。图12是沿图8中D-D方向的剖视图。图13是沿图1中E-E方向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插头连接器组件 1,2 主体部 10,20上部 100 收容空间 1000第一收容槽 1001 第二收容槽 1002,2002第三收容槽 1003 凸起部 2004下部 101 上收容空间 102第一上收容槽 103 第二上收容槽 104第三上收容槽 105 下收容空间 106第一下收容槽 107 第二下收容槽 108第三上收容槽 109 第一对接件 11,21金属壳 110 第二对接件 12,22导电外壳 120 线缆 13,23芯线 130 金属壳体 14,24上壳体 140 下壳体 141电路板 15 橡胶圈 16,26导电泡棉 17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7所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插头连接器组件1,其包括主体部10、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10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11、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10内与第一对接件11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12、在主体部10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11,12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13、及收容在主体部10内的金属壳体14。所述金属壳体14包覆第一对接件11及第二对接件12与线缆13连接的部分。所述第一对接件11固持在主体部10内,所述第二对接12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10内,从而第二对接件可以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以使得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1与对接连接器配合时能够兼容更大的公差。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1还包括收容在金 属壳体14内的电路板15,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11,12通过电路板与线缆13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对接件12位于主体部10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16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12浮动空间。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1还包括设置在第二对接件12上的导电泡棉17,所述导电泡棉17设置在第二对接件12与金属壳体14之间以填补间隙。所述第一对接件11符合USB C型标准,其传输速度可达到10G/s,所述第一对接件11包括设置在外侧的金属壳110,所述第二对接件12为直流电源插头。所述主体部10包括上部100及与上部100配合在一起的下部101。所述上部100包括上收容空间102、与上收容空间102连通的第一上收容槽103、与上收容空间102连通并与第一上收容槽103并排设置的第二上收容槽104、及与上收容空间102连通并与第一上收容槽103相对设置的第三上收容槽105。所述下部101包括下收容空间106、与下收容空间106连通的第一下收容槽107、与下收容空间106连通并与第一下收容槽107并排设置的的第二下收容槽108、及与下收容空间106连通并与第一下收容槽107相对设置的第三上收容槽109。当所述上部100与所述下部101配合后,所述上收容空间102与下收容空间106共同形成收容所述金属壳体14的收容空间1000,所述第一上收容槽103与第一下收容槽107共同形成收容第一对接件11的第一收容槽1001,所述第二上收容槽104与第二下收容槽108共同形成收容第二对接件12的第二收容槽1002,所述第三上收容槽105与第三下收容槽109共同形成收容线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固持在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位于主体部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主体部、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并向一侧延伸出的第一对接件、部分收容在所述主体部内与第一对接件间隔设置且向同侧延伸的第二对接件、在主体部内与所述第一及第二对接件电性连接并向另一侧延伸的线缆,所述第一对接件固持在主体部内,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设置在所述主体部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位于主体部处的外侧套设有橡胶圈以提供所述第二对接件浮动空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收容在主体部内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覆第一对接件及第二对接件与线缆连接的部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电路板,所述线缆通过电路板与第一对接件电性连接,所述电路板完全收容在金属壳体内。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对接件与金属壳体之间设有让第二对接件浮动运动的间隙,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进一步包括设置在第二对接件上的导电泡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成樊晓陈钧吴荣发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腾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