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周成华专利>正文

微等离子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5941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5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等离子发生器,包括支架外壳,支架外壳中分层设有至少两层电极片,两层电极片之间的距离为0.1‑0.15mm,电极片上设有导脚,导脚从支架外壳内延伸出支架外壳外,电极片的输入电压小于或等于1kv。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小于或等于1kv的较低电压驱动微等离子发生器释放高浓度的自由基对气体中的携带的细菌、病毒和异味进行清除和分解,正电极片与负电极片中所产生的等离子对穿过气孔的气体所携带的细菌、病毒进行消杀和对异味进行降解,结构紧凑,材料稳定,消杀及降解效果高,有效净化空气,降低能耗,保护生态,可结合新风机、空气净化器或医疗器械等设备使用,有效提高废气处理质量,适用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结构紧凑,材料稳定,消杀及降解效果高的微等离子发生器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申请号:201520453984.9,公开了一种蜂窝等离子发生器,蜂窝等离子发生器包括等离子箱,等离子箱的内部设置有电解腔、测量腔和积污腔,电解腔内设置有电解装置和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包括转盘、转动轴、支撑座和动力装置,测量腔内设置有测量箱,测量箱的内部设置有风扇、筛板、气体检测箱和格栅栏,积污腔的前端面上设置有清污口。中国专利申请号:200980113326.2,公开了一种等离子体发生器,其具有增加了体积的等离子体发生区域。该等离子体发生器具有由氧化铝作原材料烧结的陶瓷制成的外壳,该外壳具有裂缝状气体导入部,和其中成排地布置了多个孔的气体排出部。从气体导入部到等离子体区域顶端的裂缝的宽度是1mm。设置有第二排出部,其包括沿等离子体区域的纵向方向上成排布置的孔,所述孔具有0.5mm的直径和16mm的长度。等离子体区域具有边长为2至5mm的矩形横截面。电极2a和2b在其表面设置有相互面对的凹陷部。通过升压100V(60Hz)的电压获得的电源供电大约9kV并且施加给电极2a和2b以20mA电流。当从气体导入部导入氩时,即使电极2a和2b间距达到4cm,也生成等离子体。孔的顶端和处理对象之间的不发生放电。上述专利技术创造结构复杂,处理效率低下,需要在大于10kv的中高压电的支持下完成消杀及降解,过于耗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材料稳定,消杀及降解效果高的微等离子发生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等离子发生器,包括支架外壳,支架外壳中分层设有至少两层电极片,两层电极片之间的距离为0.1-0.15mm,电极片上设有导脚,导脚从支架外壳内延伸出支架外壳外,电极片的输入电压小于或等于1kv。进一步的,电极片上开有若干气孔。进一步的,至少两层电极片分别为正极片、负极片。进一步的,支架外壳的上层及下层分别设有上保护网、下保护网。本技术的有益之处是:通过小于或等于1kv的较低电压驱动微等离子发生器释放高浓度的自由基对气体中的携带的细菌、病毒和异味进行清除和分解,正电极片与负电极片中所产生的等离子对穿过气孔的气体所携带的细菌、病毒进行消杀和对异味进行降解,整机材料具有除菌抑菌作用,使空气中细菌数大大降低,更有效洁净空气,结构紧凑,材料稳定,消杀及降解效果高,有效净化空气,降低能耗,保护生态,可结合新风机、空气净化器或医疗器械等设备使用,有效提高废气处理质量,适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微等离子发生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图3是图2中的A-A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图3的M处结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二的俯视图;图7是图6中的B-B剖面示意图的;图8是图7的N处结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就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图8所示,本技术所述的一种微等离子发生器,包括支架外壳1,支架外壳1中分层设有正电极片21与负电极片22,正电极片21与负电极片22之间的距离为0.1-0.15mm,正电极片21、负电极片22的一端部分别设有正导脚31、负导脚32,正导脚31、负导脚32均从支架外壳1内延伸出支架外壳1外,正电极片21、负电极片22的输入电压小于或等于1kv。进一步的,正电极片21与负电极片22上开有若干气孔20,正电极片21的气孔20与负电极片22的气孔20一一对应重合且贯通。具体的,正电极片21与负电极片22均由一金属片的外表面包覆电极涂层形成。如图1-4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正电极片21设于支架外壳1中的上层,负电极片22设于支架外壳1中的下层,在本实施例中,正电极片21与负电极片22之间的距离为0.1mm,正电极片21、负电极片22的输入电压为0.8kv。具体的,支架外壳1的内端设有若干倒L状支承柱11及阶梯状定位支柱12,倒L状支承柱11与阶梯状定位支柱12形成支承限位部(附图未示),正电极片21与负电极片22位于支承限位部中,倒L状支承柱11与阶梯状定位支柱12在支架外壳1的内端间隔环绕设置,在阶梯状定位支柱12的内侧壁上设有限位条(附图未示),正电极片21位于限位条的上方,负电极片22位于限位条的下方。如图5-8所示,为本技术的第二实施例:正电极片23设于支架外壳1中的下层,负电极片24设于支架外壳1中的上层,在本实施例中,正电极片23与负电极片24之间的距离为0.15mm,正电极片23、负电极片24的输入电压为1kv。进一步的,正电极片23的下方设有下保护网42,负电极片24的上方设有上保护网41。以上,将待处理的气体通过微等离子发生器,通过小于或等于1kv的较低电压驱动微等离子发生器释放高浓度的自由基对气体中的携带的细菌、病毒和异味进行清除和分解,正电极片21,23与负电极片22,24中所产生的等离子对穿过气孔20的气体所携带的细菌、病毒进行消杀和对异味进行降解,以上反应的主要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进一步的,因微等离子发生器释放高浓度的自由基须经过特定时长后才能被光解,受气体走向的推动,自由基随之移动并聚集在微等离子发生器的下风处,此时,还能对位于微等离子发生器外部的细菌、病毒进行消杀和对异味进行降解,以上反应的主要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原理和较佳实施例。应当指出,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能做出若干的变型和改进,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等离子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外壳,支架外壳中分层设有至少两层电极片,两层电极片之间的距离为0.1‑0.15mm,电极片上设有导脚,导脚从支架外壳内延伸出支架外壳外,电极片的输入电压小于或等于1kv。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等离子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外壳,支架外壳中分层设有至少两层电极片,两层电极片之间的距离为0.1-0.15mm,电极片上设有导脚,导脚从支架外壳内延伸出支架外壳外,电极片的输入电压小于或等于1kv。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等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游嘉兴周成华张昕
申请(专利权)人:周成华张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