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及其检测试验装置,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以上的汽水分离装置,每个汽水分离装置包括外套筒、内套筒、中心管、安装在中心管的外侧壁上的螺旋叶片、及套设在外套筒内侧的蒸汽导管,蒸汽导管与内套筒连通,蒸汽导管与外套筒之间形成贮水室,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形成水流通道,外套筒的侧壁上设有出水孔;检测试验装置包括:注汽管,注汽管上设有第一注汽参数监测仪;多级汽水分离管柱,位于最上一级的汽水分离装置的内套筒与注汽管连接;排汽管,与位于最下一级的汽水分离装置的蒸汽导管连接,排汽管上设有第二注汽参数监测仪。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多级汽水分离,大大提高汽水分离效率,提高蒸汽干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油田注气
,尤其是一种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及其检测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油田稠油储量丰富,注蒸汽是开采稠油的重要手段。随着开发的不断深入,油井已进入高轮次注汽开发阶段,吞吐效果逐轮变差。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稠油油藏埋藏深度一般在700-1000m,深井注汽的井筒热损失较大,井底蒸汽干度降低,通过测试平均井底干度在40%--60%,大大降低了油井吞吐效果;二是注入饱和蒸汽中的汽相和水相密度不同,注入井底的饱和蒸汽中的汽相易从油层上部进入,产生蒸汽超覆现象,从吸气剖面显示,绝大部分稠油井,尤其是超稠油井主要吸气层均在油层上部,而油层下部吸气量较少,甚至不吸气,造成吸气程度不均;三是热采稠油老区已进入吞吐中后期,由于多轮注汽生产后,高、低渗透层矛盾突出,高渗透层重复吸气,造成注入蒸汽的浪费,而低渗透层吸气少,甚至不吸气,无法有效动用,从而导致油层动用程度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油井的产能发挥。而目前的分注选注管柱只能单一的进行分注选注,无法提高注入蒸汽的干度,热损失问题依然突出,现有热采管柱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及其检测试验装置,其能将蒸汽中的水分离出,提高蒸汽干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该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以上的汽水分离装置,每个汽水分离装置包括外套筒、套接在外套筒内侧的内套筒、穿设固定在内套筒内的中心管、安装在中心管的外侧壁上且与内套筒的内侧壁相连的螺旋叶片、以及套设在外套筒内侧且位于中心管下方的蒸汽导管,蒸汽导管与内套筒连通且延伸至外套筒外,蒸汽导管与外套筒之间形成与内套筒连通的贮水室,外套筒与内套筒之间形成与贮水室连通的水流通道,外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水孔,其中,每个汽水分离装置通过其内套筒与位于其上一级的汽水分离装置的蒸汽导管连接。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中,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设置在注汽井的套管内,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还包括:隔热管,与位于最上一级的汽水分离装置的内套筒连接;第一封隔器,设置在汽水分离装置外侧与套筒内侧之间的环形空间内,且位于汽水分离装置下方,出水孔与环形空间连通。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中,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还包括设置在环形空间内且位于汽水分离装置上方的第二封隔器,第二封隔器位于待注汽的油层上方,油层的油层上部位于第一封隔器上方,油层的油层下部位于第一封隔器下方。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中,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还包括伸缩管,伸缩管连接在隔热管与位于最上一级的汽水分离装置的内套筒之间。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中,蒸汽导管的上端伸入内套筒内,蒸汽导管的外侧壁与内套筒的内侧壁之间连接有扶正筋,扶正筋为放射状结构。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中,蒸汽导管内套接有节流环,节流环上贯穿有节流孔。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中,中心管上端与内套筒的内侧壁之间连接分流帽,分流帽上开设有贯通孔。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中,内套筒的上端延伸至外套筒外,外套筒的顶部与内套筒的外侧壁密封连接,将水流通道的顶端封闭。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的检测试验装置,该检测试验装置包括:注汽管,注汽管上设有第一注汽参数监测仪;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位于最上一级的汽水分离装置的内套筒与注汽管连接;排汽管,与位于最下一级的汽水分离装置的蒸汽导管连接,排汽管上设有第二注汽参数监测仪。如上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的检测试验装置,其中,检测试验装置还包括排水管,排水管的一端连接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的出水孔,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排汽管,第二注汽参数监测仪位于多级汽水分离管柱与排水管的另一端之间,排汽管的末端连接注汽井。本技术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及其检测试验装置的特点和优点是:1、本技术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通过设置两个以上的依次连接的汽水分离装置,实现了多级汽水分离,大大提高汽水分离效率,提高蒸汽干度;2、本技术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通过将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设置在注汽井内,并采用第一封隔器将分离出的水与蒸汽分隔开,分离出的水经由出水孔进入注汽井的环形空间内,而不会再与蒸汽混合,可有效提高注汽井的注入蒸汽干度,提高油井的吞吐效果;3、本技术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通过将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设置在注汽井内,并采用第一封隔器和第二封隔器将分离出的水与蒸汽分隔开,使得分离出的水经由出水孔进入注汽井的环形空间后,直接注入油层上部,而经分离水的蒸汽则由蒸汽导管进入井底,注入油层下部,不仅大大提高注入蒸汽的干度,还有效解决或减缓蒸汽超覆问题,防止出现吸气不均现象,提高下部油层动用状况;还可解决高、低渗透层矛盾突出,高渗透层重复吸气,低渗透层吸气少甚至不吸气的问题,有效改善油井的吸气状况和油藏动用程度,避免油层动用程度不均衡,改善油井的吞吐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油井产能;4、采用本技术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的检测试验装置,不仅可在地面研究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的汽水分离效果,还可根据希望获得的蒸汽干度值,通过试验确定需要设置的汽水分离装置的级数,为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附图说明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技术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的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中汽水分离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的检测试验装置的示意图。主要元件标号说明:1 套管 2 隔热管3 汽水分离装置31 外套筒311贮水室 312 水流通道 313出水孔32 内套筒 33 中心管 34 螺旋叶片35 蒸汽导管 36 扶正筋 37 节流环38 分流帽4 第一封隔器5 伸缩管6 第二封隔器7 注汽管 71 第一注汽参数监测仪8 排汽管 81 第二注汽参数监测仪9 排水管10 模拟套管 11 环形空间H 油层上部 L 油层下部W 水流 G 汽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多级汽水分离管柱,用于将蒸汽(如饱和蒸汽)中的水分离出,该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以上的汽水分离装置3,如图2所示,每个汽水分离装置3包括外套筒31、套接在外套筒31内侧并用于注入蒸汽的内套筒32、穿设固定在内套筒32内的中心管33、安装在中心管33的外侧壁上且与内套筒32的内侧壁相连的螺旋叶片34、以及套设在外套筒31内侧且位于中心管33下方的蒸汽导管35,螺旋叶片34呈螺旋状延伸,蒸汽导管35与内套筒32连通且延伸至外套筒31外,用以将分离水后的蒸汽导出,蒸汽导管35穿过外套筒31的下端面并与外套筒31的下端面密封连接,蒸汽导管35与外套筒31之间形成与内套筒32连通的贮水室311,或称为临时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以上的汽水分离装置,每个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包括外套筒、套接在所述外套筒内侧的内套筒、穿设固定在所述内套筒内的中心管、安装在所述中心管的外侧壁上且与所述内套筒的内侧壁相连的螺旋叶片、以及套设在所述外套筒内侧且位于所述中心管下方的蒸汽导管,所述蒸汽导管与所述内套筒连通且延伸至所述外套筒外,所述蒸汽导管与所述外套筒之间形成与所述内套筒连通的贮水室,所述外套筒与所述内套筒之间形成与所述贮水室连通的水流通道,所述外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水孔,其中,每个所述汽水分离装置通过其内套筒与位于其上一级的所述汽水分离装置的蒸汽导管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包括依次连接的两个以上的汽水分离装置,每个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包括外套筒、套接在所述外套筒内侧的内套筒、穿设固定在所述内套筒内的中心管、安装在所述中心管的外侧壁上且与所述内套筒的内侧壁相连的螺旋叶片、以及套设在所述外套筒内侧且位于所述中心管下方的蒸汽导管,所述蒸汽导管与所述内套筒连通且延伸至所述外套筒外,所述蒸汽导管与所述外套筒之间形成与所述内套筒连通的贮水室,所述外套筒与所述内套筒之间形成与所述贮水室连通的水流通道,所述外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水孔,其中,每个所述汽水分离装置通过其内套筒与位于其上一级的所述汽水分离装置的蒸汽导管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设置在注汽井的套管内,所述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还包括:隔热管,与位于最上一级的所述汽水分离装置的内套筒连接;第一封隔器,设置在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外侧与所述套筒内侧之间的环形空间内,且位于所述汽水分离装置下方,所述出水孔与所述环形空间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环形空间内且位于所述汽水分离装置上方的第二封隔器,所述第二封隔器位于待注汽的油层上方,所述油层的油层上部位于所述第一封隔器上方,所述油层的油层下部位于所述第一封隔器下方。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级汽水分离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级汽水分离管柱还包括伸缩管,所述伸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洪军,裴智广,门福信,董鹏毅,张万春,张德友,吴东,王记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