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压平衡装置及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648418 阅读:7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4 18: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压平衡装置及制冷装置,涉及制冷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平衡气压而造成制冷装置内部结霜,能耗上升的问题而发明专利技术。一种气压平衡装置,包括连通储藏室内外的连通管以及设置于连通管内的薄膜管,薄膜管靠近储藏室外部的一端为打开状态并与连通管的内壁一周密封连接,薄膜管至少一部分内壁自然状态呈贴合状,当储藏室内外气压相同时,薄膜管可阻止储藏室内外气流流通;当储藏室外部的气压大于内部的气压、且内外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储藏室外部的气体可撑开薄膜管呈贴合状的内壁并进入储藏室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制冷装置的内外气压的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制冷
,尤其涉及一种气压平衡装置及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冰箱或冷柜等制冷装置由于其内腔制冷,可在任何季节储藏食物,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使用。随着生产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制冷装置的内腔密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当制冷装置制冷一段时间后,因其内腔温度下降,内部气压也会随之下降,这时,大气压力大于制冷装置内腔的气压形成压力差,该压力差作用在制冷装置的门上,此时,当打开制冷装置门时,需要克服压力差以及门封的吸力作用,使用户开门比较费力,尤其从上方打开的门,还需要克服自身重力,容易出现制冷装置门打不开的现象发生。现有的解决制冷装置门难以打开问题的方法如图1所示,公开了一种冰箱结构,包括箱体01和门体02,在箱体01与门体02之间设置有封条03,还包括设在封条03与门体02之间的通道04,通道04将冰箱的内腔与外界连通,以达到平衡制冷装置内外压力的目的,使冰箱门体03较容易打开。但是,在上述方案中存在以下问题,由于制冷装置的内腔与外界是连通的,外界的湿热空气会一直进入内腔,一方面内腔温度会升高,制冷装置需要持续制冷来降低内腔温度,增加了制冷装置的能耗,另一方面,外界的湿热空气进入内腔,会造成内腔结霜或蒸发器结霜。具体的,对于直冷式制冷装置,外界的湿热空气进入内腔时,遇到内腔冷空气后会使制冷装置内腔结霜,需要增加用户手动除霜频次,对于风冷式制冷装置,由于湿热空气的进入,导致冷气循环加速,进而蒸发器结霜,因此,需要增加蒸发器除霜的频率或时间,除霜目前一般采用电能方式,直接加大了能源消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气压平衡装置及制冷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平衡制冷装置内外气压而造成制冷装置内部结霜,能
耗上升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压平衡装置,用于平衡制冷装置储藏室内外的气压,包括连通储藏室内外的连通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连通管内的薄膜管,所述薄膜管靠近所述储藏室外部的一端为打开状态且与所述连通管的内壁一周密封连接,所述薄膜管的至少一部分内壁自然状态呈贴合状,当所述储藏室内外气压相同时,所述薄膜管呈贴合状的内壁可阻止所述储藏室内外气流流通;当所述储藏室外部的气压大于内部的气压、且内外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储藏室外部的气体可撑开所述薄膜管呈贴合状的内壁并进入所述储藏室内。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气压平衡装置,由于设置了将储藏室内外连通的连通管,连通管内设有薄膜管,当储藏室内外气压相同时,薄膜管至少有一部分自然贴合,阻止储藏室内外气流流通,制冷装置不会结霜,进而不会增加能耗;当储藏室外部的气压大于内部的气压、且内外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储藏室外部的气体撑开薄膜管并进入所述储藏室内,进而实现储藏室内外气压平衡,制冷装置的门可以正常打开。因为内外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外部的气体才能撑开薄膜管并进入所述储藏室内,因此,连通管通道是间隙性打来的,相比现有技术,外界的热空气不会持续进入储藏室内,防止了制冷装置内部结霜,降低了制冷装置的能耗。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包括储藏室以及用于打开或者关闭所述储藏室的门体,还包括上述的气压平衡装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制冷装置,由于设置了气压平衡装置,能够对储藏室内外气压进行平衡,且气压调节装置的通道是间隙性打来的,相比现有技术,外界的热空气不会持续进入储藏室内,防止了制冷装置内部结霜,降低了制冷装置的能耗。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
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的一种冰箱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气压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气压平衡装置的内管与外管通过螺纹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气压平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气压平衡装置的内管与外管通过螺纹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制冷装置背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制冷装置中气压平衡装置设置在门体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气压平衡装置及制冷装置进行详细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压平衡装置,如图2和图3所示,包括连通储藏室内外的连通管31以及设置于连通管内的薄膜管32,薄膜管32靠近储藏室1外部的一端为打开状态且与连通管31的内壁一周密封连接,薄膜管32的至少一部分内壁自然状态呈贴合状,当储藏室1内外气压相同时,薄膜管32呈贴合状的内壁可阻止储藏室1内外气流流通;当储藏室1外部的气压大于内部的气压、且内外气压差达
到预设值时,储藏室1外部的气体可撑开薄膜管32呈贴合状的内壁并进入储藏室1内。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压平衡装置,参照图2,由于设置了将储藏室1内外连通的连通管31,连通管31内设有薄膜管32,当储藏室1内外气压相同时,薄膜管32至少有一部分自然贴合,阻止储藏室1内外气流流通,冷藏制冷装置不会结霜,进而不会增加能耗;当储藏室1外部的气压大于内部的气压、且内外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储藏室1外部的气体撑开薄膜管32并进入所述储藏室1内,进而实现储藏室1内外气压平衡,制冷装置的门体2可以正常打开。因为内外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外部的气体才能撑开薄膜管32并进入所述储藏室内,因此,连通管31的通道是间隙性打来的,相比现有技术,外界的热空气不会持续进入储藏室1内,防止了冷藏制冷装置内部结霜,降低了制冷装置的能耗。需要说明的是,一般的制冷装置储藏室包括冷藏室和冷冻室,相比较来说,冷冻室制冷温度相对较低,其内部气压与外部气压差值较大,门体不易打开的现象比较严重,而冷藏室内外温差较小,进而气压差较小,门体不易打开的问题较轻,因此,为了节省成本,可只在冷冻室内外设置气压平衡装置,来解决门体不易打开的问题。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提供的气压平衡装置,如图2所示,薄膜管32靠近储藏室1内部的一端为打开状态且与连通管31的内壁一周密封连接,薄膜管32的中部内壁呈自然贴合状。由于薄膜管32的中部内壁呈自然贴合状,薄膜管32的两边都呈打开状态,储藏室1内外的压力差到达一定预设值时,可以撑开薄膜管32,使储藏室1内外连通,进而达到内外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压平衡装置,用于平衡制冷装置储藏室内外的气压,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储藏室内外的连通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连通管内的薄膜管,所述薄膜管靠近所述储藏室外部的一端为打开状态且与所述连通管的内壁一周密封连接,所述薄膜管的至少一部分内壁自然状态呈贴合状,当所述储藏室内外气压相同时,所述薄膜管呈贴合状的内壁可阻止所述储藏室内外气流流通;当所述储藏室外部的气压大于内部的气压、且内外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储藏室外部的气体可撑开所述薄膜管呈贴合状的内壁并进入所述储藏室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压平衡装置,用于平衡制冷装置储藏室内外的气压,其特征在于,包括连通储藏室内外的连通管以及设置于所述连通管内的薄膜管,所述薄膜管靠近所述储藏室外部的一端为打开状态且与所述连通管的内壁一周密封连接,所述薄膜管的至少一部分内壁自然状态呈贴合状,当所述储藏室内外气压相同时,所述薄膜管呈贴合状的内壁可阻止所述储藏室内外气流流通;当所述储藏室外部的气压大于内部的气压、且内外气压差达到预设值时,所述储藏室外部的气体可撑开所述薄膜管呈贴合状的内壁并进入所述储藏室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管靠近所述储藏室内部的一端为打开状态且与所述连通管的内壁一周密封连接,所述薄膜管的中部内壁呈自然贴合状。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压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管靠近所述储藏室内部的一端呈自然贴合状。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压平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管的材料为天然乳胶。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气压平衡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闽平刘辉程凯
申请(专利权)人:海信容声广东冷柜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