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过流鼻坎的防护装置,涉及水利水电工程技术领域,过流鼻坎处弧线底部两侧各设置有一进水口,进水口底部开口连接有反向弧度排水管,反向弧度排水管连接有斜下排水管,斜下排水管与水平线成30‑45°角,过流鼻坎内埋设有侧引导气管、阻水腔、气管,边墙上设置充吸气装置,所述充吸气装置包括真空泵和气泵,在反向弧度排水管一侧设置有一侧引导气管,侧引导气管连接有一阻水腔,阻水腔连接有气管,气管连接有充吸气装置,在侧引导气管与阻水腔之间设置有防水透气膜,本装置能够解决针对于过流鼻坎残存积水不美观及溢洪道过流时鼻坎尾部的水流漩涡及产生负压及大量的水中气泡对坎齿的汽蚀造成破坏等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水利水电工程
,具体地说是一种过流鼻坎防护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溢洪道的过流鼻坎有两种过流消能形式:挑流和面流。当溢洪道在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时,高速水流在过流鼻坎处的水流流态紊乱、漩涡湍急,极易产生气蚀(负压)现象,从而在过流鼻坎处发生不同程度的破坏,给工程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造成这种破坏的实例已在国内有数例发生,解决这一不利现象的有效防范措施目前还有待探讨和研究。另溢洪道的过流鼻坎,过流后或下雨后其反弧段经常会发生积水的现象,工程中虽然设置了排水管进行排水,但实际运行时极易发生堵塞,处理又比较困难,基本起不到排水的作用,形同虚设。残留水或雨水在鼻坎中滞留无法排除,时间久了水中的微生物会不断繁殖,最常见的是青苔,直观上很不美观,给溢洪道的整体外观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与当前提倡的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理念相违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流鼻坎的防护装置,目的是解决高速水流冲刷引起的气蚀(负压)对过流鼻坎造成的破坏现象以及鼻坎过流后的积水现象,弥补了过流鼻坎气蚀(负压)破坏的防范措施同时又克服了现有排水技术的缺陷。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过流鼻坎的防护装置,过流鼻坎处弧线底部两侧各设置有一进水口,
所述进水口底部开口连接有反向弧度排水管,反向弧度排水管连接有斜下排水管,所述斜下排水管与水平线成30-45°角,出水口出口高程需高于下游正常水位;所述过流鼻坎内埋设有侧引导气管、阻水腔、气管,边墙上设置充吸气装置,所述充吸气装置包括真空泵和气泵,在所述反向弧度排水管一侧设置有一侧引导气管,所述侧引导气管连接有一阻水腔,阻水腔连接有气管,气管连接有充吸气装置,在所述侧引导气管与阻水腔之间设置有防水透气膜,所述进水口设计为锥形槽,在所述锥形槽处安装有锥形陶瓷滤芯,所述锥形槽顶部与过流鼻坎弧线形成平滑连接,所述锥形槽与锥形陶瓷滤芯之间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为橡胶垫。这种设计,第一可以平衡过流时过流鼻坎处产生的负压,避免造成气蚀现象,通过充吸气装置的气泵充气即可完成;第二可以解决过流后过流鼻坎中积水问题,直接通过排水管即可排出剩余残留水,还可借助于充吸气装置的真空泵实现快速排水的效果;第三反向弧度设计排水管的设计能够保持过流鼻坎上部正常的水流流态,并避免了对水舌的挑射射程的不利影响;第四阻水腔的设计避免了流水吸附至充吸气装置中造成设备的损坏;第五侧引导气管与阻水腔之间设置有防水透气膜,这种设计更好的实现了充吸气功能,而不必担心流水造成设备的损坏,设计简单巧妙;第六在锥形槽内放置有陶瓷滤芯,通过陶瓷滤芯的放置,不仅能够解决过流鼻坎积水问题,还能避免泥沙等杂物落入凹槽内,造成凹槽内杂物的淤积。采用平滑连接,能够保持原设计的水流流态不受影响;第七缓冲垫的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锥形陶瓷滤芯与过流鼻坎刚性接触的脆性破坏,并起到加固锥形陶瓷滤芯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侧引导气管内设置有一导向槽,在所述导向槽上连接有锥形滑块,所述锥形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锥形滑块下部设置有滑动活塞,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由滑动活塞与导向槽之间形成的充放气空腔,所述充放气空腔与导气连管相连通,导气连管连接有阻水腔,在反向弧度排水管内设
置有一锥形塞,在锥形塞与反向弧度排水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这种设计适合解决在实际泄洪过程中过流鼻坎尾端负压较大时,及易发生气蚀破坏的状况下,充气更集中、更快速。进一步地,所述过流鼻坎中设置有一主气管,主气管与反向弧度排水管相连接,主气管另一端与过流鼻坎尾端连通,在主气管与反向弧度排水管结合处设置有一斜气管,在所述主气管与管内陶瓷滤芯之间设置有一防水透气膜。这种设计作为辅助装置,可更方便的加大充气量。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辅助充气机构,所述第一辅助充气机构包括纵向连通管及设置在边墙内部的通气道,所述纵向连通管连接有若干主气管,纵向连通管与边墙顶部的上通气孔相连通。这种设计能够辅助调节过流鼻坎处的压强与空气中的压强相一致,能更有效地发挥平衡压力的作用,并可消减过流鼻坎尾端较大的负压值。边墙上设置的上通气孔,通过纵向连通管与主气管连通,起到了平衡压力的作用,进一步保证了消除气蚀(负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辅助充气机构,所述第二辅助充气机构包括辅助上折管、辅助竖直管、第二弹簧、柱形塞和辅助水平管,辅助上折管连接有锥形槽,另一端连接有辅助竖直管;辅助竖直管连接有辅助水平管,在所述辅助水平管中设置有一第二弹簧,第二弹簧连接有柱形塞,所述柱形塞在辅助水平管内滑动,辅助水平管与阻水腔相连通。进一步地,所述辅助水平管与阻水腔之间设置有一防水透气膜。这种设计增大了在过流鼻坎处消除气蚀(负压)的范围,避免了过流鼻坎上部的气蚀(负压)现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能够解决溢洪道泄洪时过流鼻坎尾端产生负压和其上部水流漩涡中大量气泡对过流鼻坎的气蚀等破坏现象及过流鼻坎残存积水衍生青苔
影响美观的现象。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部分优选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第一实施例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第一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为第二实施例的剖视图;图5为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图6为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7为充吸气装置在充气时候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充吸气装置在吸气时候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0为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1为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图12为图1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图中:1过流鼻坎,101进水口,102出水口,103充气口,104反向弧度排水管,105斜下排水管,106侧引导气管,107阻水腔,108气管,109充吸气装置,1091真空泵,1092气泵,110锥形槽,111锥形陶瓷滤芯,112导向槽,113锥形滑块,114锥形塞,115第一弹簧,116滑动活塞,117充放气空腔,118导气连管,119斜气管,120主气管,121管内陶瓷滤芯,122纵向连通管,123辅助上折管,124辅助竖直管,125第二弹簧,126柱形塞,127辅助水平管,2隔墙,201上通气孔,3边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优选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变形,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3所示。过流鼻坎1的两端部设置有隔墙2和边墙3,在过流鼻坎1处弧线底部两侧各设置有一进水口101,所述进水口101下部(即过流鼻坎1内部埋置)开口连接有反向弧度排水管104,反向弧度排水管104连接有斜下排水管105,所述斜下排水管105与水平线夹角30-45度角度布设,斜下排水管105出水口102出口高程应高于下游正常水位。在过流鼻坎1内部埋设有侧引导气管106、阻水腔107、气管108。在过流鼻坎1的边墙3上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流鼻坎的防护装置,其特征是,过流鼻坎处弧线底部两侧各设置有一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底部开口连接有反向弧度排水管,反向弧度排水管连接有斜下排水管,所述斜下排水管与水平线成30‑45°角,出水口出口高程需高于下游正常水位;所述过流鼻坎内埋设有侧引导气管、阻水腔、气管,边墙上设置充吸气装置,所述充吸气装置包括真空泵和气泵,在所述反向弧度排水管一侧设置有一侧引导气管,所述侧引导气管连接有一阻水腔,阻水腔连接有气管,气管连接有充吸气装置,在所述侧引导气管与阻水腔之间设置有防水透气膜,所述进水口设计为锥形槽,在所述锥形槽处安装有锥形陶瓷滤芯,所述锥形槽顶部与过流鼻坎弧线形成平滑连接,所述锥形槽与锥形陶瓷滤芯之间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为橡胶垫。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流鼻坎的防护装置,其特征是,过流鼻坎处弧线底部两侧各设置有一进水口,所述进水口底部开口连接有反向弧度排水管,反向弧度排水管连接有斜下排水管,所述斜下排水管与水平线成30-45°角,出水口出口高程需高于下游正常水位;所述过流鼻坎内埋设有侧引导气管、阻水腔、气管,边墙上设置充吸气装置,所述充吸气装置包括真空泵和气泵,在所述反向弧度排水管一侧设置有一侧引导气管,所述侧引导气管连接有一阻水腔,阻水腔连接有气管,气管连接有充吸气装置,在所述侧引导气管与阻水腔之间设置有防水透气膜,所述进水口设计为锥形槽,在所述锥形槽处安装有锥形陶瓷滤芯,所述锥形槽顶部与过流鼻坎弧线形成平滑连接,所述锥形槽与锥形陶瓷滤芯之间设置有缓冲垫,所述缓冲垫为橡胶垫。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过流鼻坎的防护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侧引导气管内设置有一导向槽,在所述导向槽上连接有锥形滑块,所述锥形滑块在导向槽内滑动,锥形滑块下部设置有滑动活塞,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由滑动活塞与导向槽之间形成的充放气空腔,所述充放气空腔与导气连管相连通,导气连管连接有阻水腔,在反向弧度排水管内设置有一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翠兰,徐运海,王玉太,刘云,张立华,程素珍,安凯军,巩向峰,郝晓辉,王光辉,魏兆珍,杨大伟,刘莉莉,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