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槽,在所述试验槽内安放有左右相对的两个混凝土试件,在两个所述混凝土试件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试验槽是由底板、左右对称的两块活动端板和前后对称的两块侧板形成的;两块所述侧板通过对拉螺栓连接;所述活动端板设置在所述混凝土试件和传动螺杆之间,所述传动螺杆由支撑板支撑;在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混凝土试件移动轨槽;在所述底板的中央连接有排放管,在所述排放管上设有阀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旋转传动螺杆,可以快速形成不同宽度的混凝土裂缝,节约时间;混凝土裂缝形成后,混凝土的裂缝宽度仍可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微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
技术介绍
在水利工程设施中,混凝土会因塑性收缩、温差、不均匀沉降、承载力过大等原因产生裂缝,混凝土的表面裂缝会加速混凝土的侵蚀,而混凝土的深层裂缝,则会造成结构的渗漏、影响结构的稳定和安全。因此,及时对混凝土的裂缝进行修复是尤为重要的。目前,修复混凝土裂缝的方法有很多,有表面喷涂、裂缝填充、裂缝灌浆等,当下,伴随着生物、化学及岩土等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发展,一种无毒害、环保、耐用的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成为了更具潜力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新型手段,然而,混凝土裂缝的形态各异,混凝土开裂的原因不同,混凝土裂缝的形态、发生部位以及分布情况不同,再加上裂缝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受力条件不同,裂缝的发展情况也不尽相同。面对复杂的混凝土裂缝,如何能够有效地将微生物修复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领域,仍然是个棘手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方便地形成不同宽度混凝土裂缝的微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以便于洞察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修复混凝土裂缝的机理,系统地监测由于混凝土裂缝自身结构及外界环境影响而造成生物修复过程的不稳定性现象,从而,有针对性的科学改良生物修复技术,制定更为全面,有效,经济的技术标准,探索出修复一定宽度的混凝土的裂缝的最优试剂浓度、最佳用量,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对修复后的混凝土裂缝的检测方式,保证其满足强度、抗渗、抗冻等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微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该装置能够方便地形成不同宽度的混凝土裂缝。本专利技术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槽,在所述试验槽内安放有左右相对的两个混凝土试件,在两个所述混凝土试件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试验槽是由底板、左右对称的两块活动端板和前后对称的两块侧板形成的;所述侧板的两端设有伸出所述试验槽槽体之外的外伸
段,两块所述侧板通过设置在所述外伸段上的对拉螺栓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端板设置在所述混凝土试件和传动螺杆之间,所述传动螺杆由支撑板支撑,在所述支撑板上固接有与所述传动螺杆连接的螺母,在所述传动螺杆靠近所述活动端板的端部固接有推拉板,所述推拉板与所述传动螺杆垂直,在所述活动端板的外端面上设有所述推拉板的限位结构,所述传动螺杆和所述活动端板通过所述推拉板和所述限位结构连接;在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混凝土试件移动轨槽;在所述底板的中央连接有排放管,在所述排放管上设有阀门。在所述侧板与所述混凝土试件之间设置有密封硅胶垫。在所述侧板与所述试验槽对应的区域内设有刻度尺,所述刻度尺水平设置。所述侧板是采用有机玻璃板制成的。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通过旋转传动螺杆,可以快速形成不同宽度的混凝土裂缝,节约时间;混凝土裂缝形成后,混凝土的裂缝宽度仍可调节。在混凝土试件与侧板之间设置硅胶垫,能够保证侧板的密封性,防止试剂的渗漏。试验材料主要采用有机玻璃板,成本低。微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过程中的现象可以看到,有利于分析试验过程,寻找规律。在加入下一次试剂前,上一次的试剂可通过泄流阀门排出,有利于微生物修复裂缝的继续进行。本专利技术具有高效,成本低等优点,具有很好的使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俯视图;图3为图1的侧视图。图中:1、支撑板,2、活动端板,3、传动螺杆,4、底板,5、阀门,6、混凝土试件,7、对拉螺栓,8、侧板,9、缝隙,10、排放管,11、刻度尺,12、混凝土试件移动轨槽。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一种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包括试验槽,在所述试验槽内安放有左右相对的两个混凝土试件6,在两个所述混凝土试件6之间形成有缝隙9。该缝隙9就是需要采用MICP修复的混凝土裂缝。所述试验槽是由底板4、左右对称的两块活动端板2和前后对称的两块侧板8形成的,所述侧板8的两端设有伸出所述试验槽槽体之外的外伸段,两块所述侧板8通过设置在所述外伸段上的对拉螺栓7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端板2设置在所述混凝土试件6和传动螺杆3之间,所述传动螺杆3由支撑板1支撑,在所述支撑板1上固接有与所述传动螺杆3连接的螺母,在所述传动螺杆3靠近所述活动端板2的端部固接有推拉板,所述推拉板与所述传动螺杆3垂直,在所述活动端板2的外端面上设有所述推拉板的限位结构,所述传动螺杆3和所述活动端板2通过所述推拉板和所述限位结构连接。在所述底板4上形成有混凝土试件移动轨槽12;在所述底板4的中央连接有排放管10,在所述排放管10上设有阀门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试剂泄漏,在所述侧板8与所述混凝土试件6之间设置有密封硅胶垫。为了方便获得缝隙9的宽度,在所述侧板8与所述试验槽对应的区域内设有刻度尺11,所述刻度尺11水平设置。在支撑板1上设置螺母,给传动螺杆3提供支撑,同时传动螺杆3与活动端板2连接,控制混凝土试件6的左右移动,起到调节裂缝宽度的作用。在侧板8上设置刻度尺11,可以直接读出裂缝的宽度。侧板8可拆卸,便于将混凝土试件6提前放在底板4的轨槽上。轨槽控制混凝土试件6的运动轨迹,保证其作直线运动。侧板8采用有机玻璃板制成,可视性强,便于观察微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过程。排放管10设置在两个混凝土试件之间,便于裂缝中试剂的排放。本专利技术的应用:1)先将底板4放置在水平的试验台上,将两块混凝土试件6打磨成设计形状,然后放置在轨槽上,旋转传动螺杆3,使活动端板2与混凝土试件6完全贴合,然后继续旋转传动螺杆3,使传动螺杆3推动混凝土试件向前平移,直至裂缝宽度达到预设值为止。2)在混凝土试件6和侧板8之间垫上密封硅胶垫,然后拧紧对拉螺栓7上的螺丝,保证装置的密封性。3)向裂缝中添加巴氏芽孢杆菌液体,静置3~12h后,将阀门5打开,排除液体,再向裂缝中添加浓度均为1M的尿素和氯化钙的混合液,静置3~12h后,再添加菌液、静置、添加胶结液、静置,透过有机玻璃板观察裂缝修复情况,直至加入的液体不再能流出阀门5,裂缝修复好为止。巴氏芽孢杆菌,在美国菌种库购买,编号ATCC11859,细菌的培养方式:在摇床中,转速220rpm/min、30℃条件下培养24小时。培养基成分17.5g/L
Tris、20g/L酵母提取物、10g/L硫酸铵。4)待裂缝修复好之后,拧松对拉螺栓7上的螺丝,将侧板8卸下,然后旋转传动螺杆3使活动端板2向后移动,修复好的混凝土试件便可以取出了。整个试验过程井然有序,操作简单便利,现象便于观察,有利于结果的分析。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专利技术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验槽,在所述试验槽内安放有左右相对的两个混凝土试件,在两个所述混凝土试件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试验槽是由底板、左右对称的两块活动端板和前后对称的两块侧板形成的;所述侧板的两端设有伸出所述试验槽槽体之外的外伸段,两块所述侧板通过设置在所述外伸段上的对拉螺栓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端板设置在所述混凝土试件和传动螺杆之间,所述传动螺杆由支撑板支撑,在所述支撑板上固接有与所述传动螺杆连接的螺母,在所述传动螺杆靠近所述活动端板的端部固接有推拉板,所述推拉板与所述传动螺杆垂直,在所述活动端板的外端面上设有所述推拉板的限位结构,所述传动螺杆和所述活动端板通过所述推拉板和所述限位结构连接;在所述底板上形成有混凝土试件移动轨槽;在所述底板的中央连接有排放管,在所述排放管上设有阀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修复混凝土裂缝的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试验槽,在所述试验槽内安放有左右相对的两个混凝土试件,在两个所述混凝土试件之间形成有缝隙;所述试验槽是由底板、左右对称的两块活动端板和前后对称的两块侧板形成的;所述侧板的两端设有伸出所述试验槽槽体之外的外伸段,两块所述侧板通过设置在所述外伸段上的对拉螺栓连接在一起;所述活动端板设置在所述混凝土试件和传动螺杆之间,所述传动螺杆由支撑板支撑,在所述支撑板上固接有与所述传动螺杆连接的螺母,在所述传动螺杆靠近所述活动端板的端部固接有推拉板,所述推拉板与所述传动螺杆垂直,在所述活动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昶力,练继建,闫玥,徐宏殷,唐阳,贺小青,吴昊潼,车振宁,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