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无需增大线圈的尺寸就能获得较低的谐振频率且能实现通信性能的改善的谐振电路及天线装置。谐振电路中配置有经由电介质片材(10)彼此相对设置的两个线圈状导体(11)、(15)。两个线圈状导体(11)、(15)在相对部分中经由电容进行耦合,以俯视时分别在该两个线圈状导体中流过的电流方向(箭头A)相同的方式进行卷绕。线圈状导体(11)、(15)在最外周和/或最内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相对面积大于其它部分中的相对面积,并且将其各自的端部作为供电部(11a)、(15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7月28日”、申请号为“201180036402.1”、题为“谐振电路及天线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谐振电路及天线装置,特别涉及用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系统中的无线IC器件用谐振电路及包括该谐振电路的天线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作为物品的管理系统,开发了一种使产生电磁波的读写器与贴在物品或容器等上的储存有规定信息的无线IC(也称为IC标签、无线IC器件等)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通信来传输信息的RFID系统。无线IC通过与天线(放射板)耦合,从而能与读写器进行通信。基于通信信号的频率来设定这种天线的谐振频率,基本上,这种天线具有在平面上卷绕的线圈状导体及与该线圈状导体的电感一同产生用于设定谐振频率的电容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谐振电路,该谐振电路在薄膜双面形成有线宽粗且长度短的线圈、并对各线圈进行电容耦合。该谐振电路起到天线的作用,为了使谐振频率较低,需要L值较大的线圈或需要增大各线圈之间的C值,因此,线圈尺寸增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天线的尺寸增大或线圈的开口部减小,因此存在通信特性劣化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1-8446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无需增大线圈的尺寸就能获得较低谐振频率且能实现改善通信性能的谐振电路及天线装置。为解决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方式1的谐振电路的特征在于,包括彼此相对且经由电容进行耦合的两个线圈状导体,所述两个线圈状导体以如下方式卷绕,即,所述两个线圈状导体在其最外周和/或最内周的至少一部分中的相对面积大于其它部分中的相对面积,且从一个方向俯视时分别在该两个线圈状导体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本专利技术的方式2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所述谐振电路及与该谐振电路磁耦合的供电电路。在所述谐振电路中,利用两个线圈状导体的电感、和通过使线圈状导体彼此相对在两者间所形成的电容来将所述谐振电路设定为规定的谐振频率。在线圈状导体的最外周和/或最内周的相对部分,电容增大,在中间部分,电容减小。另一方面,线圈状导体的电感增大。因此,无需增大线圈状导体的尺寸,就能降低谐振频率。换言之,能将获得规定谐振频率所需的线圈状导体的尺寸(面积)减小、从而实现天线装置的小型化。此外,线圈状导体的开口面积增大,更多磁通通过开口部,因此能改善通信特性。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无需增大线圈尺寸就能获得较低谐振频率且能实现通信性能的改善。附图说明图1表示实施例1的谐振电路,(A)是表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B)是背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从表面透视的状态)。图2是实施例1的谐振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图3表示比较例的谐振电路,(A)是表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B)是背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从表面透视的状态)。图4是比较例的谐振电路的等效电路图。图5是表示实施例1及比较例的谐振电路的反射特性的曲线图。图6表示实施例2的谐振电路,(A)是表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B)是背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从表面透视的状态)。图7表示实施例3的谐振电路,(A)是表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B)是背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从表面透视的状态)。图8表示实施例4的谐振电路,(A)是表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B)是背面侧线圈导体的俯视图(从表面透视的状态)。图9是表示实施例5的谐振电路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实施例6的谐振电路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实施例7的谐振电路的俯视图。图12是表示具备实施例3的谐振电路的天线装置的示例1的立体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天线装置的截面图。图14表示具备谐振电路的天线装置的示例2,(A)是俯视图,(B)是截面图。图15表示具备谐振电路的天线装置的示例3,(A)是俯视图,(B)是截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谐振电路及天线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的构件和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实施例1、参照图1、图2及图5)如图1(A)、(B)所示,实施例1的谐振电路1A包括在电介质片材10的表面和背面以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呈立方体形状的表面侧线圈状导体11和背面侧线圈状导体15。线圈状导体11、15从各自的一端部11a、15a到另一端部11b、15b为止分别卷绕4匝,彼此相对并经由电容进行耦合。在线圈状导体11、15中,相对部分的导体宽度相等,且最外周及最内周呈线状,并且,各自的两个边的导体宽度形成为大于其它部分的导体宽度。线圈状导体11、15各自的端部11a、15b与未图示的供电电路电连接,在表面侧线圈状导体11中电流以供电部11a为起点按箭头A方向流动,在背面侧线圈状导体15中电流以供电部15b为起点按箭头A方向流动。即,两个线圈状导体11、15以从一个方向俯视时流过的电流方向相同的方式卷绕成多匝。电介质片材10能使用各种树脂材料,特别优选使用具有在平面方向上取向的液晶分子的液晶聚合物。这种液晶聚合物的对于温度循环的、以及对于吸水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变化极小,因此,在各线之间形成的电容值的变化变小。因此,频率特性稳定。能通过将铜箔、铝箔粘贴于片材10上或者将导电性糊料印刷在片材10上,来容易地形成线圈状导体11、15。也可以是光刻法等薄膜形成方法。此外,电介质片材10可以是纸质的。如图2所示的等效电路那样,利用两个线圈状导体11、15的电感L1、L2、以及通过使线圈状导体11、15彼此相对在两者之间所形成的电容C1、C2来将实施例1的谐振电路1A设定成规定的谐振频率。因而,从线圈状导体11、15放射出从供电部11a、15b输入的规定频率的高频信号,并从供电部11a、15b将线圈状导体11、15所接收的规定频率的高频信号提供给供电电路。而且,在线圈状导体11、15的最外周及最内周的相对部分,电容变大(电容C1、C2),在中间部分变小。另一方面,线圈状导体11、15的电感L1、L2变大。因此,无需增大线圈状导体11、15的尺寸,就能降低谐振频率。换言之,能将获得规定的谐振频率所需的导体尺寸(面积)减小、从而实现天线装置的小型化。此外,线圈状导体11、15的开口面积变大,更多磁通通过开口部,因此改善了通信特性。此处,在图3(A)、(B)中示出比较例的谐振电路1A'。该谐振电路包括在电介质片材10'的表面和背面以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的呈立方体形状的表面侧线圈状导体11'和背面侧线圈状导体15',线圈状导体11'、15'的导体宽度在整个周向上都相等,其它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比较例的等效电路如图4所示,利用两个线圈状导体11'、15'的电感L1、L2、以及通过使线圈状导体11'、15'彼此相对所形成的电容C3、C4、C5来将比较例的等效电路设定成规定的谐振频率。在比较例中,在电感L1、L2的中间部也形成有电容C4。若将实施例1的等效电路(参照图2)与比较例的等效电路(参照图4)进行对比则清楚可知,将电感器L1、L2视作串联连接时的电感、以及将电容器C1、C2、C3~C5视作并联连接时的电容,在两个谐振电路1A、1A'中相同。但是,实施例1中几乎不存在中间部分的电容,但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彼此相对且经由电容进行耦合的两个线圈状导体,所述两个线圈状导体以如下方式卷绕,即,包含一端部的最外周的匝和/或包含另一端部的最内周的匝的电容大于所述最外周的匝和所述最內周的匝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中间的匝之间的电容,包含一端部的最外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对面积和/或包含另一端部的最内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对面积大于所述最外周的匝和所述最內周的匝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中间的匝的相对面积,包含一端部的最外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宽度和/或包含另一端部的最内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宽度大于至少一部分的中间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宽度,且从一个方向俯视时分别在该两个线圈状导体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7.29 JP 2010-1703901.一种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彼此相对且经由电容进行耦合的两个线圈状导体,所述两个线圈状导体以如下方式卷绕,即,包含一端部的最外周的匝和/或包含另一端部的最内周的匝的电容大于所述最外周的匝和所述最內周的匝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中间的匝之间的电容,包含一端部的最外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对面积和/或包含另一端部的最内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相对面积大于所述最外周的匝和所述最內周的匝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的中间的匝的相对面积,包含一端部的最外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宽度和/或包含另一端部的最内周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宽度大于至少一部分的中间的匝的至少一部分的导体宽度,且从一个方向俯视时分别在该两个线圈状导体中流过的电流的方向相同。2.一种谐振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具有一端部和另一端部、彼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宏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