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其中,安装在汽车上的曲轴箱包括与上曲轴箱连接的油底壳,该油底壳包括:由第一底壁、第一侧壁、连接底壁和连接侧壁围成的第一容纳腔,以及,由第二底壁和第二侧壁围成的第二容纳腔: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由连接底壁连接且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沿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间隔设置,且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第一底壁包括往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第一侧壁的底端开设有放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由于油底壳的第一底壁具有向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从而避免了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提高了油底壳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属于汽车制造
技术介绍
油底壳是曲轴箱的下半部分,用于防止杂质进入,并收集和存储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散去部分热量,防止润滑油氧化。现有的油底壳一般包括:底壁和侧壁,从而由底壁和侧壁围成一个容纳润滑油的空间。在安装时,直接将呈平面状的底壁下表面放置在发动机舱地板上。但是,这种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影响曲轴箱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容易发生相对滑动的问题。为了解决上时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油底壳,包括:底壁、侧壁及放油孔;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壁、连接底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分别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底壁连接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相邻的两端部;所述侧壁包括:自第一底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自连接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侧壁、自第二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一底壁、连接底壁、连接侧壁围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二底壁围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所述第一底壁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所述放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油底壳还包括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设置 在所述侧壁上,且所述回油孔与所述侧壁的底端具有一预设距离。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上。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孔处连接有用于涡轮增压器回油的回油管。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回油管与第一侧壁之间设置有加强筋。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底壁包括向第二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二凸筋。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底壁还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三凸筋,所述第三凸筋与所述第一凸筋相交。上述油底壳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侧壁的顶端向外延伸形成有翻边。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曲轴箱,所述曲轴箱包括上曲轴箱和与该上曲轴箱固定的如上所述的油底壳。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上安装有如上所述的曲轴箱。本技术提供的油底壳、曲轴箱及汽车,由于油底壳的第一底壁具有向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从而大幅增加了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的摩擦力,避免了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发生相对滑动,提高了油底壳的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给出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油底壳的仰视图;图3为图1中油底壳的正视图;图4为图1中油底壳的后视图。图中:11、第一底壁; 111、第一凸筋;113、第三凸筋; 13、连接底壁;15、第二底壁; 151、第二凸筋;153、第四凸筋; 155、第五凸筋;31、第一侧壁; 33、连接侧壁;35、第二侧壁; 351、避让部;37、翻边; 41、第一容纳腔;43、第二容纳腔; 5、放油孔;7、油管; 9、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本技术不局限于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顶”、“底”、“方向”、“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方向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给出的油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油底壳的仰视图;图3为图1中油底壳的正视图;图4为图1中油底壳的后视图。本实施例中安装在汽车中的曲轴箱,该曲轴箱包括:上曲轴箱以及位于上曲轴箱下方且与该上曲轴箱固定连接的油底壳。如图1和2所示,上述油底壳包括:底壁、侧壁及放油孔5。上述底壁包括:第一底壁11、连接底壁13和第二底壁15。第一底壁11和第二底壁15分别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设置,其中,第一方向是指所述油底壳的高度方向(也即图3中的自下往上方向),第二方向是指所述油底壳的长度方向(也即图3中的自左往右方向)。连接底壁13连接第一底壁11和第二底壁15相邻的两端,也即,如图1中所示,连接底壁13分别连接第一底壁11的右端以及第二底壁15的左端。上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31、连接侧壁33和第二侧壁35。其中,第一侧壁31自第一底壁11往上延伸,连接侧壁33自连接底壁13往上延伸,第二侧壁35自第二底壁15往上延伸,并且,第一侧壁31、第一底壁11、连接底壁13和连接侧壁33围成了第一容纳腔41,第二底壁15和第二侧壁35围成了与第一容纳腔41连通的第二容纳腔43。其中,第一容纳腔41用于容纳由发动机各摩擦表面流回的润滑油,并且在第一侧壁31底端开设有一个放油孔5,用于排出第一容纳腔41中的润滑油。并且,第一底壁11包括向第一容纳腔41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111。本实施例的油底壳,由于第一底壁11具有向第一容纳腔41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111,从而可以大幅增加油底壳与发动机舱地板之间的摩擦力, 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壁、侧壁及放油孔;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壁、连接底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分别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底壁连接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相邻的两端部;所述侧壁包括:自第一底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自连接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侧壁、自第二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一底壁、连接底壁、连接侧壁围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二底壁围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所述第一底壁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所述放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底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壁、侧壁及放油孔;所述底壁包括:第一底壁、连接底壁和第二底壁,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分别沿相互垂直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接底壁连接所述第一底壁和第二底壁相邻的两端部;所述侧壁包括:自第一底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自连接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连接侧壁、自第二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且所述第一侧壁、第一底壁、连接底壁、连接侧壁围成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二侧壁与第二底壁围成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用于容纳润滑油;所述第一底壁包括向所述第一容纳腔内凹陷形成的第一凸筋;所述放油孔开设在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底壳,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底壳还包括回油孔,所述回油孔设置在所述侧壁上,且所述回油孔与所述侧壁的底端具有一预设距离。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底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金山,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