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627293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1 23: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叶片泵。在第1侧部件(5)的第1滑动接触面(5a)上形成有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55)及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56),为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55)以槽状形成在第1滑动接触面(5a)上、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56)与第1副吐出端口(54)连通的结构。在第2侧部件(6)上形成有第2主背压供给端口(65)及第2副背压供给端口(66),第2主背压供给端口(65)在轴向上贯通,第2副背压供给端口(66)以槽状形成在第2滑动接触面(6a)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具有主吐出路和副吐出路、能够在低压时从主吐出和副吐出的两者吐出、在高压时仅为主吐出的叶片泵中、在高压时的仅主吐出的状态下能够使叶片的旋转阻力减小的叶片泵。
技术介绍
在叶片泵中,存在具有两个吐出路、将低压时和高压时通过控制阀切换为两者或单方的类型。作为这种技术,存在专利文献1。概述专利文献1的内容。另外,带括号的附图标记原样使用专利文献1的附图标记。在专利文献1的叶片泵中,为在旋转1周的期间中将吸入和吐出分别重复两次的结构。即,为存在两个泵(吐出源)的结构。并且,为吸入端口(221、222)、吐出端口(231、232)、吐出路(25、26)等存在两个的结构。吸入路(24)被两个共有而成为1个。在本说明中,为了将两个泵结构区别,为了方便起见将专利文献1的图12中记载的不经由滑阀(30)而吐出的右侧的泵作为主泵,将在图12中记载的经由滑阀(30)吐出的左侧的泵作为副泵。在专利文献1的图12(A)中,从左侧的副泵吐出的油横穿滑阀(30)而与从主泵吐出的油合流。由此,被从主及副的两方的泵吐出,所以能够使吐出压变高。这作为一例,为不到规定的转速时的动作。在专利文献1的图12(B)中,从左侧的副泵吐出的油的一部分从连通口(3d)回流而回到吸入路(24)。这作为一例为规定的转速以上时的动作。在全部的转速域中,主泵总是吐出。在专利文献1中,还在转子(11)上形成构成各叶片槽(11a)的底部的背压室(11d),此外在作为罩(2)的一部分的底壁(2c)与第2侧板(14)之间,形成从泵室(18)吐出的动作油的一部分经由形成在第2侧板(14)上的各第2背压用供给路(71、72)被导入的高压室(70)(参照图2)。并且,在叶片泵(P)的运转后,经由各第2背压用供给路(71、72)将高压室(70)的动作油作为背压用动作油向背压室(11d)引导,该背压用动作油的背压作用在各叶片(12)的内端的端面即背面(12e)上,由此各叶片(12)在叶片槽(11a)内并且在径向上被向外方推出,各叶片(12)的外端被推压在凸轮面(17)上。由此,由于各叶片(12)的外周前端被更强力地推压在凸轮环(10)上,所以油泄漏减少,由此使吐出性能提高。第1背压用供给路(62)穿过各开口(63a、63b)而经由第2背压用供给路(71、72)及背压室11d连通到高压室70,并且向处于与从吐出域向吸入域的转移域中的叶片(12)对应的背压室(11d)供给背压用动作液。专利文献1:特开2005-120894号公报。可是,由于第1背压用供给路(62)连通到主泵的角度范围和副泵的角度范围的两者,所以即使在副泵为回流的状态下,在副泵侧的叶片(12)的内周侧也持续作用由油带来的背压。因此,叶片(12)的外周前端被更强力地推压在凸轮环(10)上,所以驱动转矩增大,由此效率有可能下降。通过以上,即使提高效率而使副泵回流,由于叶片12被强力推压在凸轮环(10)上,所以驱动转矩也上升,在效率的提高方面有极限。
技术实现思路
所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要解决的课题)是使高压时的副泵的叶片相对于凸轮环的内周壁的接触压减小,由此使高压时的泵效率提高。所以,专利技术者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反复进行了专门研究,结果,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叶片泵,解决了上述课题:具备泵单元,上述泵单元配置有:转子,在径向上滑动自如地装接着多个叶片;凸轮环,内装该转子;第1侧部件,在该凸轮环的轴向两侧沿着周向具有第1主及副吸入端口和第1主及副吐出端口;第2侧部件,沿着周向具有第2主及副吸入端口和第2主及副吐出端口;在上述第1侧部件的第1滑动接触面上形成有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及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为上述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以槽状形成在上述第1滑动接触面上、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与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连通的结构;在上述第2侧部件上形成有第2主背压供给端口及第2副背压供给端口,上述第2主背压供给端口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2副背压供给端口不在轴向上贯通,而以槽状形成在第2滑动接触面上。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叶片泵,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为槽状,在该槽状的一部分上沿着轴向形成有小贯通孔,为该小贯通孔经由排出槽与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连通的结构,上述排出槽在与上述第1滑动接触面相反侧的面上形成。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叶片泵,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实施方式中,为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沿着上述第1侧部件的轴向贯通并经由排出槽与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连通的结构,上述排出槽在与上述第1滑动接触面相反侧的面上形成。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叶片泵,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为槽状,形成有排出孔流路,上述排出孔流路将该槽状的一部分与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的轴向中间部位之间连通。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叶片泵,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当从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向设备输送油时,从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向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供给的油压为高压,并且当回流时为低压。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的第6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叶片泵,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为上述转子3的背压室与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或上述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的某一方连通的结构。通过使本专利技术的第7实施方式为以下这样的叶片泵,解决了上述课题:在第1或第2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遍及从将上述第1副吸入端口的起始端与上述第1侧部件的直径中心连结的假想线附近沿着上述转子的旋转方向到将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的末端与上述第1侧部件的直径中心连结的假想线附近的范围而形成。在本专利技术中,在规定的转速以上时,通过叶片泵中具备的流路切换阀,主吐出路侧与副吐出路侧的吐出油不合流,在副吐出路中成为回流。因而,从第1副吐出端口吐出的油的一部分经由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向背压室流入,但同时几乎全部的油被从第1副吐出端口向副吐出回流路送出。因此,从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向背压室流入的油很少,几乎不具有压力,单单只是在背压室中存在油。该油即使有压力也很小。因而,通过存在于背压室中的油,在叶片上不作用被向转子的径向外方推出的力(也称作推压力),仅为由离心力带来的力,使得由叶片的前端带来的向凸轮环的内周侧面的推压力变弱。由此,能够降低泵的驱动转矩,所以能够提高效率,燃耗也改善。附图说明图1(A)是具备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与第1副吐出端口的连通构造的第1实施方式的专利技术的纵剖侧视图,图1(B)是图1(A)的Y1-Y1向视剖视图,图1(C)是图1(A)的Y2-Y2向视剖视图,图1(D)是图1(A)的Y3-Y3向视剖视图。图2是图1(A)的Y4-Y4向视剖视图。图3(A)是第1侧部件的从第1外表面观察的图,图3(B)是第1侧部件的从第1滑动接触面观察的图,图3(C)是图3(A)的Y5-Y5向视剖视图,图3(D)是图3(B)的X1-X1向视剖视图,图3(E)是第2侧部件的从第2滑动接触面观察的图,图3(F)是图3(E)的Y6-Y6向视剖视图,图3(G)是图3(E)的X2-X2向视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构成的主要部件的分解纵剖侧视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转子的背压室,是表示第1侧部件的第1副背压供给及从第1副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叶片泵,具备泵单元,上述泵单元配置有:转子,在径向上滑动自如地装接着多个叶片;凸轮环,内装该转子;第1侧部件,在该凸轮环的轴向两侧沿着周向具有第1主及副吸入端口和第1主及副吐出端口;第2侧部件,沿着周向具有第2主及副吸入端口和第2主及副吐出端口;上述叶片泵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侧部件的第1滑动接触面上形成有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及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为上述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以槽状形成在上述第1滑动接触面上、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与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连通的结构;在上述第2侧部件上形成有第2主背压供给端口及第2副背压供给端口,上述第2主背压供给端口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2副背压供给端口不在轴向上贯通,而以槽状形成在第2滑动接触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2.24 JP 2015-034611;2015.05.13 JP 2015-098621.一种叶片泵,具备泵单元,上述泵单元配置有:转子,在径向上滑动自如地装接着多个叶片;凸轮环,内装该转子;第1侧部件,在该凸轮环的轴向两侧沿着周向具有第1主及副吸入端口和第1主及副吐出端口;第2侧部件,沿着周向具有第2主及副吸入端口和第2主及副吐出端口;上述叶片泵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侧部件的第1滑动接触面上形成有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及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为上述第1主背压供给端口以槽状形成在上述第1滑动接触面上、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与上述第1副吐出端口连通的结构;在上述第2侧部件上形成有第2主背压供给端口及第2副背压供给端口,上述第2主背压供给端口在轴向上贯通,上述第2副背压供给端口不在轴向上贯通,而以槽状形成在第2滑动接触面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叶片泵,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副背压供给端口为槽状,在该槽状的一部分上沿着轴向形成有小贯通孔,为该小贯通孔经由排出槽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千本木雄二佐藤高裕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