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筒管供给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625548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9-01 1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筒管供给系统。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对在具有底部(4a)和直径比底部(4a)小的顶部(4b)的圆筒状的芯管(4)上卷绕纱线而成的供纱筒管(3)的方向进行转换。筒管方向对齐装置(6)具备倾斜地形成的一对芯管引导路径(63)。在各个芯管引导路径(63)上形成有底部侧承接部(71)和顶部侧承接部(72)。底部侧承接部(71)使芯管(4)的顶部(4b)通过并承接底部(4a)。顶部侧承接部(72)位于底部侧承接部(71)的下游侧并承接顶部(4b)。底部侧承接部(71)构成为能够使将芯管(4)的端部在下侧承接的承受面(84a)开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主要涉及对供纱筒管的方向进行转换的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在向自动络纱机的各络纱机单元供给供纱筒管的筒管供给系统中,已知在被个别化的供纱筒管的基部(能够向搬运托盘安装一侧)朝向下方的状态下使其落下的筒管方向转换装置。日本特开2014-25191号公报公开这种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在日本特开2014-25191号公报中公开一种对管纱或者卷管进行方向转换的装置。在该装置中,设置有两个用于对管纱(筒管)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进行收容的、具备中间室的收容部。中间室分别被设定为,上述管纱的管纱前端(较小直径的部分)通过、上述管纱的管纱基部(较大直径的部分)不通过那样的尺寸。在上述收容室的下端设置有保持机构。该保持机构构成为,所保持的管纱前端能够沿着水平方向、在其上或者内部运动。然后,在该装置设置有用于不对管纱前端而仅对管纱基部进行捕捉、并使管纱向水平方向移动的操作机构。当操作机构被操作时,对于管纱基部的保持消失,管纱使管纱基部在前而向下方落下。但是,在日本特开2014-25191号公报的构成中,为了使管纱的基部先落下,而需要使管纱向水平方向移动,因此需要设置能够使管纱向水平方向移动的空间。结果,难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此外,通过设置上述空间,在管纱收容时管纱有可能从规定位置脱离,难以进行空间的调整(设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情况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紧凑结构的供纱筒
管方向转换装置。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如以上那样,接着对用于解决该课题的手段以及其效果进行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观点,提供如下结构的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即,该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对在卷取管上卷绕纱线而成的供纱筒管的方向进行转换,该卷取管具有大径端部和直径比上述大径端部小的小径端部。该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具备至少一部分倾斜地形成的一对卷取管引导路径。在各个上述卷取引导路径上形成有第一承接部以及第二承接部。上述第一承接部使上述小径端部通过,对上述大径端部进行承接。上述第二承接部位于上述第一承接部的下游侧,对上述小径端部进行承接。上述第一承接部构成为,能够能够使将上述卷取管的端部在下侧予以承接的承受面开放。由此,在大径端部以及小径端部被分别引导到一对倾斜状的卷取管引导路径上并且供纱筒管通过自重而进行移动的过程中,在一侧的卷取管引导路径上通过第一承接部承接大径端部,在另一侧的卷取管引导路径上通过第二承接部承接小径端部。而且,通过使第一承接部的承受面开放,能够使该供纱筒管的由第一承接部承接的大径端部先落下。如此,不通过传感器等判别供纱筒管的方向,就能够通过紧凑且简单的构成,将供纱筒管的方向转换为大径端部成为下侧。在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中优选成为如下结构。即,上述第一承接部具备能够转动的开闭部件。上述承受面形成于上述开闭部件。上述开闭部件通过向下方转动,由此使上述承受面向下方开放。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承受面开放。在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中优选为,在上述第一承接部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具有比上述大径端部窄、比上述小径端部宽的宽度。由此,通过简单的构成,第一承接部能够仅选择性地承接大径端部。在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中优选成为如下结构。即,上述第一承接部具备隔着上述卷取管引导路径而位于与上述承受面相反一侧的位置的限制部件。上述限制部件构成为能够对该限制部件的位置进行调整。通过对上述限制部件的位置进行调整,由此变更上述间隙的宽度。由此,能够对应于卷取管的粗细不同的供纱筒管。在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中优选成为以下构成。即,上述第一承接部以及上述第二承接部构成为上述卷取管引导路径的一部分。上述第二承接部与上述第一承接部相邻配置。由此,能够使卷取管引导路径缩短,因此能够将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进一步紧凑地构成。此外,在各个卷取管引导路径中分别承接小径端部和大径端部的位置接近,因此无论向卷取管引导路径引导的供纱筒管的朝向如何,都能够防止所承接的供纱筒管的姿势较大地变化。因此,能够使供纱筒管通过紧凑的落下路径而落下。在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中优选为,上述第二承接部具备形成有V字状的凹部的支持部件。由此,能够通过V字状的凹部在一定的位置承接向第二承接部引导的小径端部。此外,能够通过简单的构成实现第二承接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观点,提供如下结构的筒管供给系统。即,该筒管供给系统具备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筒管安装装置。上述筒管安装装置在上述供纱筒管的搬运路径上设置在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的下游侧,将方向被转换后的上述供纱筒管安装于搬运部件。由此,能够将方向被对齐后的供纱筒管向筒管安装装置供给,因此筒管安装装置能够高效地安装供纱筒管。在上述筒管供给系统中优选成为如下结构。即,在该筒管供给系统中,设置有对上述第一承接部的上述承受面的开放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筒管安装装置的作业状态使上述承受面开放。由此,例如在筒管安装装置中作业滞留的情况下,能够使供纱筒管在被第一承接部以及第二承接部承接的状态下进行待机。结果,能够防止筒管安装装置中的供纱筒管的堆积等。在上述筒管供给系统中优选成为如下结构。即,该筒管供给系统还具备筒管投入装置、筒管个别化装置、筒管搬运装置以及供纱筒管分配装置。上述筒管投入装置对多个上述供纱筒管进行投入。上述筒管个别化装置使由上述筒管投入装置投入的上述供纱筒管进行个别化。上述筒管搬运装置对由上述筒管个别化装置个别化后的上述供纱筒管进行搬运。上述供纱筒
管分配装置导入由上述筒管搬运装置搬运的上述供纱筒管,并将所导入的上述供纱筒管向相对于其导入方向的两边部侧分配。上述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上述筒管安装装置分别配置在上述供纱筒管分配装置的两侧。由此,能够通过多个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以及筒管安装装置将由筒管搬运装置搬运的供纱筒管安装于搬运部件,因此能够实现供纱筒管的供给效率较高的筒管供给系统。附图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筒管供给装置与托盘搬运路径以及自动络纱机一起表示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筒管供给装置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筒管分开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A-A截面向视图。图5是表示一侧的筒管方向对齐装置的构成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的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中,通过底部侧承接部来承接供纱筒管的底部的情形的图。图7是表示在筒管方向对齐装置的另一侧的芯管引导路径中,通过顶部侧承接部来承接供纱筒管的顶部的情形的图。图8是对筒管供给装置的控制进行说明的框图。具体实施方式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将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筒管供给装置10与托盘搬运路径110以及自动络纱机100一起表示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筒管供给装置10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上游侧”以及“下游侧”意味着相对于供纱筒管3以及搬运托盘(搬运部件)2的搬运方向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图1所示的筒管供给装置(筒管供给系统)10为,将在芯管(卷取管)4上卷绕纱线而成的供纱筒管3向自动络纱机100供给。自动络纱机100具备排列配置的多个络纱机单元101。各个络纱机单元101从所供给的供纱筒管3退绕纱线而形成卷绕了规定量纱线的卷装。如图1所示那样,托盘搬运路径110具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对在卷取管上卷绕纱线而成的供纱筒管的方向进行转换,该卷取管具有大径端部和直径比上述大径端部小的小径端部,其特征在于,具备至少一部分倾斜地形成的一对卷取管引导路径,在各个上述卷取管引导路径上形成有:第一承接部,使上述小径端部通过,对上述大径端部进行承接;以及第二承接部,位于上述第一承接部的下游侧,对上述小径端部进行承接,各个上述第一承接部构成为能够使将上述卷取管的端部在下侧予以承接的承受面开放。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2.24 JP 2015-0335071.一种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对在卷取管上卷绕纱线而成的供纱筒管的方向进行转换,该卷取管具有大径端部和直径比上述大径端部小的小径端部,其特征在于,具备至少一部分倾斜地形成的一对卷取管引导路径,在各个上述卷取管引导路径上形成有:第一承接部,使上述小径端部通过,对上述大径端部进行承接;以及第二承接部,位于上述第一承接部的下游侧,对上述小径端部进行承接,各个上述第一承接部构成为能够使将上述卷取管的端部在下侧予以承接的承受面开放。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承接部具备能够转动的开闭部件,上述承受面形成于上述开闭部件,上述开闭部件通过向下方转动,由此将上述承受面向下方开放。3.如权利要求1或者2记载的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一承接部形成有间隙,该间隙具有比上述大径端部窄、比上述小径端部宽的宽度。4.如权利要求3记载的供纱筒管方向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承接部具备限制部件,该限制部件隔着上述卷取管引导路径而位于与上述承受面相反一侧的位置,上述限制部件构成为能够对该限制部件的位置进行调整,通过对上述限制部件的位置进行调整,由此能够变更上述间隙的宽度。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坂元直孝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