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粉均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616887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30 14: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直吹式制粉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是煤粉均衡装置。包括筒式的主阀体1,所述主阀体1的两端口处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01,主阀体1的内腔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阀7,所述的束流阀7包括转轴702,转轴702的端部连接有手动调转角部分和/或自动调转角部分,转轴70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结构,通过控制转轴702的旋转角度来控制束流阀7的开度。优化后的独立组合式结构使得产品的性能和耐用寿命大为提高,人性化的产品特性让使用和维护更为简单易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直吹式制粉系统
,具体是一种煤粉均衡装置
技术介绍
煤粉均衡装置是直吹式制粉系统中所必须具备的专业设备,是将直吹式制粉系统中所有一次风煤管中风和煤粉混合物加以分量控制,使其可以均衡比例输出。煤粉均衡装置从原有的百叶格栅型、集管隔阻型,都属于一体多分型煤粉分配器,经过近几年的生产使用,已经开始逐渐被独立联控新型所替代。原因为,百叶格栅型、集管隔阻型煤粉分配器理论上可以将所有风粉管中的煤粉分配偏差控制在±8%之内,但在实际使用中,由于现场环境空间复杂多变,就要求所采用均衡装置必须随着安装位置变化依势而成,局促的空间所形成的变形结构使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同时造成其后各支管长短不一,弯曲各异,结果是各支管之间实际的煤粉分配偏差超出了±20%以上,造成其后的炉膛燃烧火焰严重偏斜,容易引发水冷壁爆管事故,及飞灰含碳量增加,炉膛结渣现象严重,使得热负荷效率降低等等,是对能源的极大浪费。并且,当电厂燃烧的煤种媒质变化或多品种同时掺烧时,所产出煤粉的细度、浓度、湿度也会随之而变,这就要求必须立刻重新调整均衡装置以适应其变化,而这些均衡装置多为人工干预型,调整工作的繁复性也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可操作的不方便性,让产品的实用性大为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煤粉均衡装置,该装置结构更合理化、寿命长。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煤粉均衡装置,包括筒式的主阀体1,所述主阀体1的两端口处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01,主阀体1的内腔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阀7,所述的束流阀7包括转轴702,转轴702的端部连接有手动调转角部分和/或自动调转角部分,转轴70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结构。所述的束流结构包括若干个阀齿701,所述阀齿701沿着所述转轴702的轴向间隔固定设置,所有的阀齿701处于同一平面且对称分布在转轴702上,阀齿701的一端与转轴702固定连接。所述的阀齿701呈鱼骨状分布设置在转轴702上,阀齿701与转轴702垂直。所述转轴702的第一端与手动调转角部分连接,所述手动调转角部分包括手动调杆5,手动调杆5贯穿主阀体1的侧壁并与转轴702固定连接,手动调杆5与转轴702同轴设置,手动调杆5与主阀体1上处于主阀体1外部的部分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合套2,第一密封合套2的一端与主阀体1固定连接。所述的手动调杆5上处于主阀体1外部的部分上还设置有角度指针4,所述的第一密封合套2上固定设置有刻度盘3。所述转轴702的第二端与自动调转角部分连接,转轴70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设置,所述自动调转角部分包括自动调杆9,所述的自动调杆9贯穿主阀体1的侧壁并与转轴702固定连接,自动调杆9与转轴702同轴设置;自动调杆9上处于主阀体1外部的部分上套设有第二密封合套202,第二密封合套202的一端与主阀体1固定连接,另一端的端部固定连接有过渡套10,过渡套10的自由端上固定设置有自动控阀8;自动调杆9的端部延伸至过渡套10的内腔且在该端和自动控阀8的输出轴上部上配合套设有滑套11,滑套11上连接有拉杆手柄12,拉杆手柄12的自由端穿过所述过渡套10且延伸至过渡套10的外部,沿着过渡套10的轴向,
过渡套10的套壁上开设有供拉杆手柄12移动的开口。所述的转轴702的一端与所述的自动调转角部分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的手动调转角部分连接。所述的束流阀7设置在主阀体1的中部位置,束流阀7为对称结构,所述的转轴702沿主阀体1的径向设置。所述的阀齿701的横截面为一端大、另一端小的水滴状,阀齿701的表面为圆弧过渡的光滑表面,所述阀齿701的自由端设置为尖刺状结构,该尖刺状结构用于减小混合流对束流阀7的作用力。所述的主阀体1的内壁上设置有耐磨衬套6,所述的耐磨衬套6为氧化铝和氧化锆混合精铸的铸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煤粉均衡装置在使用时,将本技术的均衡装置安装在磨煤机出口的支管上,从磨煤机吹出的风煤混合流沿支管前进经过均衡装置内腔体时,原本凝结在一起的绳流状风煤混合流被阀齿分割打散,使风煤混合流成均衡状态前进;根据需要,利用自动控阀来通过滑套来驱动自动调杆转动,自动调杆驱动束流阀的转轴进行旋转,或者,通过调整手动调杆来驱动束流阀的转轴进行旋转,转轴的旋转带动束流结构即阀齿进行转动,阀齿的转动能够调整束流阀在主阀体内腔的转动角度,进而调节束流阀的开度大小,则使经过单个本技术的均衡装置中的风煤混合流流量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然后才进入到其后的一次风煤支管中。进一步的,通过使用手动调转角部分和自动调转角部分,在本技术的均衡装置工作时,将自动调转角部分的自动控阀与远程控制部分相连,则能够对各均衡装置束流阀的开度分别进行远程控制,或者人工利用手动调杆对束流阀的开度分别进行本地控制,让使用者的可操作性更加灵活和人性化。进一步的,在手动调杆上还安装了角度指针,在均衡装置上还设置了与角度指针相配合来显示角度指针转角的刻度盘,通过角度指针和刻度盘能够实现对手动调整的量化,使得手动调节调整更加准确。进一步的,在主阀体的内壁上镶嵌一层耐磨衬套,耐磨衬套由氧化铝和氧化锆混合整体铸造,极大的便利了日后的单独维修或更换。进一步的,阀齿的截面形状为一端大、一端小的水滴状,在使用时使小端朝向混合流的流向,同时,阀齿表面光滑,将阀齿的自由端的端部设置为尖刺状结构,该尖刺状结构用于减小混合流对束流阀的作用力,阀齿成鱼骨状固定设置在转轴上,阀齿与转轴设置在同一个平面内且相互垂直;通过阀齿的特殊形状和布置,使束流阀可以在应用中既能充分发挥破流的效能,又保证了长期使用的耐用性,对产品的综合性能做到了很大的提升。本技术的为独立组合型结构,结构小巧,能够方便地安装在任何需要的支管上,适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均衡装置在五管联控实施时整体外形三维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形的三维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内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束流阀三维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阀齿与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主阀体,101-连接法兰,2-第一密封合套,201-螺旋式迷宫密封环,202-第二密封合套,3-刻度盘,4-角度指针,5-手动调杆,6-耐磨衬套,7-束流阀,701-阀齿,702-转轴,8-自动控阀,9-自动调杆,10-过渡套,11-滑套,12-拉杆手柄,13-均衡器,14-风煤支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是五管联控型的原理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均衡装置按照支管的数量,采用独立型结构复制联装控制形式,在每个支管上均设置均衡器13,均衡器13通过主阀体1的两端口位置上的连接法兰101与风煤支管14连接,从而使每个支管都能够独立对支管中的混合流进行均衡。如图2、图3所示,本技术的煤粉均衡装置包括筒式的主阀体1,主阀体1的两端口处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01,主阀体1的内腔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阀7,束流阀7设置在主阀体1的中部位置,束流阀7为对称结构,束流阀7包括转轴702,转轴702的端部连接有手动调转角部分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煤粉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式的主阀体(1),所述主阀体(1)的两端口处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01),主阀体(1)的内腔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阀(7),所述的束流阀(7)包括转轴(702),转轴(702)的端部连接有手动调转角部分和/或自动调转角部分,转轴(70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煤粉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式的主阀体(1),所述主阀体(1)的两端口处均设置有连接法兰(101),主阀体(1)的内腔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阀(7),所述的束流阀(7)包括转轴(702),转轴(702)的端部连接有手动调转角部分和/或自动调转角部分,转轴(702)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均衡混合流的束流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束流结构包括若干个阀齿(701),所述阀齿(701)沿着所述转轴(702)的轴向间隔固定设置,所有的阀齿(701)处于同一平面且对称分布在转轴(702)上,阀齿(701)的一端与转轴(702)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煤粉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阀齿(701)呈鱼骨状分布设置在转轴(702)上,阀齿(701)与转轴(702)垂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702)的第一端与手动调转角部分连接,所述手动调转角部分包括手动调杆(5),手动调杆(5)贯穿主阀体(1)的侧壁并与转轴(702)固定连接,手动调杆(5)与转轴(702)同轴设置,手动调杆(5)上处于主阀体(1)外部的部分上套设有第一密封合套(2),第一密封合套(2)的一端与主阀体(1)固定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煤粉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手动调杆(5)上处于主阀体(1)外部的部分上还设置有角度指针(4),所述的第一密封合套(2)上固定设置有刻度盘(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煤粉均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702)的第二端与自动调转角部分连接,转轴(70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相对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丹宇闫海洋田程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艾贝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