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了一种电池组,该电池组包括:电池模块组件;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它们分别安装在电池模块组件上;第一压力调节杆,其被固定到第一端板;和第二压力调节杆,其被固定到第二端板,其中第一压力调节杆包括:容纳空间,其被形成为使得第二压力调节杆可滑动地插入到容纳空间中;和多个钩孔,其沿着第二压力调节杆的滑动方向形成,其中,第二压力调节杆具有弹性钩,该弹性钩选择性地弹性联接到钩孔中的任一个,使得当第二压力调节杆沿着容纳空间滑动时,第二压力调节杆从钩孔中的任一个释放,并且然后联接到钩孔中的另一个。由于逐步自动调节端板之间的间隔,所以电池模块组件和端板之间的压力可以被自动地维持一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5月18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5-0068984的优先权,其公开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本公开涉及一种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的电池组。
技术介绍
具有容易应用到各种产品组和良好的电特性诸如高能量密度的二次电池被广泛使用,不仅用于便携式设备,而且用于由电动驱动源驱动的电动车辆(EV)或混合动力电动车辆(HEV)。二次电池由于自然友好的性质和增强的能量效率作为新能源而受到巨大关注,因为它给予大大减少使用化石燃料的主要优点,并且也根本不会在使用中产生副产物。目前,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等被广泛地用作二次电池。这样的单元二次电池单体具有约2.5V至4.2V的工作电压。因此,如果要求更高输出电压,可以将多个二次电池单体串联连接以配置电池组。此外,根据电池组中要求的充电/放电容量,多个二次电池单体可以并联连接以配置电池组。因此,包括在电池组中的二次电池单体的数目可取决于要求的输出电压或充电/放电容量进行多样地设定。同时,当通过将多个二次电池单体串联或并联连接来配置电池组时,在一般情况下,首先配置包括至少两个二次电池单体的电池模块,然后使用多个电池模块配置电池模块组件,进而将其它部件添加到电
池模块组件来配置电池组。电池组包括:电池模块组件,该电池模块组件具有多个二次电池;上板,该上板设置在电池模块组件的上部分;下板,该下板设置在电池模块组件的下部分;以及联接构件,该联接构件用于联接上板和下板。上板和下板可以固定电池模块组件的外观,并保护电池模块组件免受外部冲击。然而,如果包括在电池模块组件中的二次电池是袋型锂聚合物二次电池,则内部电解质可能由于反复充电和放电引起的副反应而分解,这可能生成气体。此时,所生成的气体可能使二次电池单体的外观变形,这被称为“膨胀现象”。由于膨胀现象,在充电中,电池模块组件扩张从而增加由电池模块组件施加到上板和下板的压力。如果这样,设置在电池组上的其它结构诸如联接构件也可能变形。为了防止电池组由于这样的膨胀现象而具有劣化的性能,当设计上板和下板时,考虑膨胀现象而设定其刚性。然而,仅仅通过考虑上板和下板的余量、材料、厚度、形状等的刚性设计,存在防止由膨胀现象引起的电池组的性能劣化的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公开被设计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并且因此,本公开针对提供具有改进的结构的电池组,以最小化由膨胀现象所造成的电池组的性能劣化。技术解决方案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电池组,包括:电池模块组件,该
电池模块组件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第一端板,该第一端板安装在电池模块组件的一端处;第二端板,该第二端板安装在电池模块组件的另一端处,该另一端与所述一端相反;第一压力调节杆,该第一压力调节杆被固定到第一端板以位于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和第二压力调节杆,该第二压力调节杆被固定到第二端板以可滑动地插入到第一压力调节杆中,其中,第一压力调节杆包括: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被形成为使得第二压力调节杆可滑动地插入到容纳空间中;和多个钩孔,该多个钩孔(hook hole)沿着第二压力调节杆的滑动方向形成以与容纳空间连通,其中,第二压力调节杆具有弹性钩,该弹性钩选择性地弹性联接到钩孔中的任一个,使得当第二压力调节杆沿着容纳空间滑动时,第二压力调节杆从钩孔中的任一个释放,并且然后联接到钩孔中的另一个。优选地,可以设置多个弹性钩,并且弹性钩的数目可以小于钩孔的数目。优选地,可以以预定的间隔形成钩孔,并且可以以与钩孔的预定间隔的整数倍对应的间隔形成弹性钩。优选地,弹性钩可形成为可弹性变形,并且具有朝向第一端板偏心倾斜的一端。优选地,电池组可进一步包括恢复构件,该恢复构件构造成在使得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彼此接近所沿着的方向上给予恢复力。优选地,恢复构件可以由拉伸弹簧制成。优选地,恢复构件可以容纳在容纳空间中,并具有固定到第一压力调节杆的一端和固定到第二压力调节杆的另一端。有利效果根据本公开的电池组可以通过逐步自动调节端板之间的间隔来一致地自动维持电池模块组件和端板之间的压力,所述端板分别被安装在包括多个二次电池的电池模块组件的两端。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前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电池组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第一压力调节杆、第二压力调节杆和恢复构件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示出图3的区域A的局部放大视图。图5是示出在组装状态下的图3的第一压力调节杆、第二压力调节杆和恢复构件的透视图。图6是示出图5的区域B的局部放大视图。图7是示出在未扩张状态下的电池组的侧视图。图8是示出在扩张状态下的电池组的侧视图。图9是示出图7的区域C的局部放大视图。图10是示出图8的区域D的局部放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在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被解释为限于一般和字典含义,而是应在允许专利技术人为了最佳说明而适当限定术语的原则的基础上,基于与本技术的技术方面对应的含义和概念来解释。因此,在此提出的描述仅仅是用于说明目的的优选示例,并不意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所以应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其作出其它等同物和修改。在附图中,为了理解的方便和清楚起见,每个部件或每个部件的特定部分以放大、排除或简化状态进行描绘。因此,每个部件的尺寸可能不完全反映实际尺寸。而且,如果认为对涉及本技术所公知
的现有技术的任何说明使得本技术的主题模糊不清,则可以将其省略。图1是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组的前视图,并且图2是示出图1的电池组的侧视图。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电池组1包括:电池模块组件10,该电池模块组件10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第一端板20,该第一端板20设置在电池模块组件10的一端处;第二端板30,该第二端板30设置在与电池模块组件10的一端相反的电池模块组件10的另一端处;第一压力调节杆40和第二压力调节杆50,该第一压力调节杆40和第二压力调节杆50分别联接到第一端板20和第二端板30,以当电池模块组件10发生膨胀现象时逐步调节第一端板20和第二端板30之间的间隔;以及恢复构件60,该恢复构件60用于在第一端板20和第二端板30彼此接近所沿着的方向上给予恢复力。首先,电池模块组件10是用于存储电能的构件。如图1所示,电池模块组件10被形成为使得将多个电池模块12组合成竖直地堆叠并安装为置于第一端板20和第二端板30之间。电池模块12可以包括二次电池单体(未示出)、模块框架(未示出)、散热片(未示出)等,二次电池单体由可再充电并应该考虑充电或放电电压的二次电池组成,模块框架用于固定二次电池单体以配置电池模块12,散热片用于二次电池单体的散热。二次电池单体的种类不受特别限制。例如,二次电池单体可以由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等组成。另外,二次电池单体的形状不受特别限制。例如,二次电池单体取决于其外部材料可具有袋形形状、圆柱形形状、矩形形状等。优选地,二次电池单体可具有袋形形状。接着,第一端板20和第二端板30是用于保护电池模块组件10的构件。如图1所示,第一端板20被安装在电池模块组件10的上部分,并且第二端板30被安装在电池模块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池组,包括:电池模块组件,所述电池模块组件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第一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安装在所述电池模块组件的一端处;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安装在所述电池模块组件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处;第一压力调节杆,所述第一压力调节杆被固定到所述第一端板以位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和第二压力调节杆,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被固定到所述第二端板以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第一压力调节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调节杆包括: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容纳空间中;和多个钩孔,所述多个钩孔沿着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的滑动方向形成以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其中,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具有弹性钩,所述弹性钩选择性地弹性联接到所述钩孔中的任一个,使得当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沿着所述容纳空间滑动时,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从所述钩孔中的任一个释放,并且然后联接到所述钩孔中的另一个。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5.18 KR 10-2015-00689841.一种电池组,包括:电池模块组件,所述电池模块组件具有多个二次电池;第一端板,所述第一端板安装在所述电池模块组件的一端处;第二端板,所述第二端板安装在所述电池模块组件的与所述一端相反的另一端处;第一压力调节杆,所述第一压力调节杆被固定到所述第一端板以位于所述第一端板和所述第二端板之间;和第二压力调节杆,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被固定到所述第二端板以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第一压力调节杆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调节杆包括: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可滑动地插入到所述容纳空间中;和多个钩孔,所述多个钩孔沿着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的滑动方向形成以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其中,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具有弹性钩,所述弹性钩选择性地弹性联接到所述钩孔中的任一个,使得当所述第二压力调节杆沿着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禾梨,朴亭珉,金东延,朴正仁,郑丞训,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LG化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韩国;KR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