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61295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9 1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具有冷媒压缩循环,室外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四通阀的第一阀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管口连通;辅助换热器,辅助换热器与微通道换热器抵顶接触,辅助换热器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管口连通,辅助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节流元器件连通;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空调系统还包括有第三管路,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系统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除霜不彻底,导致换热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空调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微通道换热器以其高换热效率、重量小、换热面积大、成本低等优点,在空调系统中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微通道换热器用作蒸发器的时候,其表面结霜后需要系统转换成化霜模式进行除霜,在除霜过程中,由于微通道扁管的独特结构导致霜化完形成的化霜水无法正常、快速的排走,导致大量水滞留在微通道的翅片上。在下一个制热周期中,这些化霜水很容易就会再次结成霜,导致其换热效率大大降低,制热周期也会急剧减少。这样反复就会造成恶性循环,使热泵系统制热无法正常进行。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除霜不彻底,导致换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空调系统的微通道换热器由于除霜不彻底,导致换热效率低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具有冷媒压缩循环,冷媒压缩循环包括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器件,室外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具有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四通阀的第一阀口通过第一管路与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管口连通;辅助换热器,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辅助换热器与微通道换热器抵顶接触,辅助换热器的第一端口通过第二管路与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管口连通,辅助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节流元器件连通;第一管路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空调系统还包括有第三管路,第三管路的第一端与第
一管路连通,第三管路与第一管路的连通点位于第一阀口与第一电磁阀之间;第三管路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连通,第三管路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进一步地,辅助换热器与微通道换热器并排设置,辅助换热器位于微通道换热器的迎风侧。进一步地,辅助换热器位于微通道换热器朝向地面的一侧,辅助换热器与微通道换热器抵顶连接。进一步地,辅助换热器为管翅式换热器。通过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启以及关闭,使辅助换热器代替微通道换热器在换热过程中主要结霜;并且辅助换热器的在化霜时化霜性能更好,与辅助换热器抵顶接触的微通道换热器可以借助辅助换热器进行化霜。通过增加辅助换热器以及配置相应的管路,减少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结霜并且帮助微通道换热器化霜,因此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除霜不彻底的问题,增加了其换热效率,而且在制冷模式下,辅助换热器可以提高制冷量,大大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能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制热模式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空调系统的室外侧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化霜模式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空调系统的室外侧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制冷模式的示意图;图6是图5的空调系统的室外侧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微通道换热器和辅助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微通道换热器和辅助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压缩机;20、四通阀;30、室内机;40、节流元器件;50、
微通道换热器;51、第一管口;52、第二管口;60、辅助换热器;61、第一端口;62、第二端口;71、第一管路;72、第二管路;73、第三管路;81、第一电磁阀;82、第二电磁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见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冷媒压缩循环,冷媒压缩循环包括四通阀20、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器件40,室外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50和辅助换热器60,辅助换热器60与微通道换热器50抵顶接触,微通道换热器50具有第一管口51和第二管口52,四通阀20的第一阀口通过第一管路71与微通道换热器50的第一管口51连通。辅助换热器60具有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辅助换热器60的第一端口61通过第二管路72与微通道换热器50的第二管口52连通,辅助换热器60的第二端口62与节流元器件40连通。第一管路71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81,空调系统还包括有第三管路73,第三管路73的第一端与第一管路71连通,第三管路73与第一管路71的连通点位于第一阀口与第一电磁阀81之间;第三管路73的第二端与第二管路72连通,第三管路73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82。在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时,如图1和图2所示的制热流路,此时第一电磁阀81开启,第二电磁阀82关闭。制冷剂从压缩机10出来经过室内机30冷凝、节流元器件40节流,然后先进入辅助换热器60,从辅助换热器60出来后再进入微通道换热器50,最后通过第一电磁阀81和四通阀20回到压缩机吸气。在这个过程中,将制热过程中室外换热器蒸发换热最剧烈的阶段放在辅助换热器60上,即结霜最开始发生在辅助换热器60上,随着辅助换热器60上结霜的增加,其热效果也会减少,制冷剂蒸发剧烈的过程就会逐渐向流路下游转移,也就是向微通道换热器50转移。若采取合适的传感器和控制手段,在辅助换热器60结霜达到最大程度,而微通道换热器50还未开始结霜前进入化霜模式,此时可只对辅助换热器60进行化霜,则可避免微通道换热器
50结霜。在空调系统处于化霜模式时,如图3和图4所示的系统流路,也就是当检测到辅助换热器60上结霜达到一定程度时,空调系统进入化霜模式;此时第一电磁阀81关闭,第二电磁阀82开启,四通阀20换向,压缩机的排气直接进入辅助换热器60进行化霜。此时辅助换热器良好的化霜性能可以保证其上面的霜很快化干,避免了微通道换热器50化霜困难且除霜不彻底的问题。在空调系统处于制冷模式时,如图5和图6所示的系统流路,此时第一电磁阀81开启,第二电磁阀82关闭,制冷剂先经过微通道换热器50,然后再经过辅助换热器60,接着经过节流元器件40、室内机30,最后经过四通阀20回到吸气完成制冷循环。在此过程中,辅助换热器60起到了过冷的作用,能提高制冷量和能效。经过控制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启以及关闭,使辅助换热器代替微通道换热器50在换热过程中主要结霜;并且辅助换热器60的在化霜时化霜性能更好,与辅助换热器60抵顶接触的微通道换热器50可以借助辅助换热器60进行化霜。通过增加辅助换热器以及配置相应的管路,减少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结霜并且帮助微通道换热器化霜,因此解决了微通道换热器除霜不彻底的问题,增加了其换热效率,而且在制冷模式下,辅助换热器可以提高制冷量,大大提升了空调系统的能效。参见图7,辅助换热器60与微通道换热器50并排设置,辅助换热器60位于微通道换热器50的迎风侧。而且,为了实现良好的化霜性能,本实施例中辅助换热器60为管翅式换热器,管翅式换热器的大小根据系统需求合适的匹配选择。本技术还提供了另一个空调系统的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辅助换热器60和微通道换热器50的位置关系,如图8所示,辅助换热器60位于微通道换热器50朝向地面的一侧,辅助换热器60与微通道换热器50抵顶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上述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参见图9,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0:判断所述空调系统的运行状态,所述运行状态包括制热
模式、除霜模式以及制冷模式;在所述空调系统处于制热模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冷媒压缩循环,所述冷媒压缩循环包括四通阀(20)、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器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50),具有第一管口(51)和第二管口(52),所述四通阀(20)的第一阀口通过第一管路(71)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50)的第一管口(51)连通;辅助换热器(60),具有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所述辅助换热器(60)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50)抵顶接触,所述辅助换热器(60)的第一端口(61)通过第二管路(72)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50)的第二管口(52)连通,所述辅助换热器(60)的第二端口(62)与所述节流元器件(40)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1)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81),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有第三管路(73),所述第三管路(7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71)连通,所述第三管路(73)与所述第一管路(71)的连通点位于所述第一阀口与所述第一电磁阀(81)之间;所述第三管路(7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管路(72)连通,所述第三管路(73)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8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具有冷媒压缩循环,所述冷媒压缩循环包括四通阀(20)、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器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微通道换热器(50),具有第一管口(51)和第二管口(52),所述四通阀(20)的第一阀口通过第一管路(71)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50)的第一管口(51)连通;辅助换热器(60),具有第一端口(61)和第二端口(62),所述辅助换热器(60)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50)抵顶接触,所述辅助换热器(60)的第一端口(61)通过第二管路(72)与所述微通道换热器(50)的第二管口(52)连通,所述辅助换热器(60)的第二端口(62)与所述节流元器件(40)连通;所述第一管路(71)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81),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有第三管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峰李潇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