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包括保育桶、第一隔离架、第二隔离架、第一无土栽培基质、第二无土栽培基质、第三无土栽培基质和保育盖,保育桶由保育桶外层和保育桶内层组成,保育桶内层贴附于保育桶外层的内壁上;使用时,按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将第一无土栽培基质、第二隔离架、第二无土栽培基质、第一隔离架和第三无土栽培基质装入保育桶内;第三无土栽培基质中铺洒植物种子,保育盖盖在保育桶的桶口上。该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具有保温、保水和保墒的作用,可为植物生长初期以及越冬后的植物生长提高所需的营养物质;保证干旱条件下的植被成活率和越冬后的植被成活率,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满足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恢复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保护
,涉及一种裸露地表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用于交通建设、矿山开采和城市建设等工程中形成的裸露边坡、地面的植被恢复工程中的乔木、灌木和草本植被恢复,也可用于园林绿化。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铁路、公路、矿山开采和城市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广泛展开,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破坏。由于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规模大、项目多、形成大量裸露地表,且公路、铁路沿线路线较长,环境负责、养护管理难度大,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这类地区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在自然条件下植被恢复困难,且所需的周期较长,尤其是乔、灌木的植被恢复尤为困难。再者,该区域土壤贫瘠、保墒保水性能差和植物立地条件差等因素,现有的生态工程技术在实施过程中通常存在植被成活率低,成本较高,在当年种植成功的情况下,还存在“一年绿、两年黄、三年死”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装置,尤其是西北荒漠区,该装置可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并能储备一定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并具有节水保墒的作用,可保证干旱条件下植物的成活率和植物越冬的成活率,并能节约大量的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满足干旱、半干旱地区裸露地表和工程建设后造成的裸露地表生态环境恢复的要求。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包括保育桶、第一隔离架、第二隔离架、第一无土栽培基质、第二无土栽培基质、第三无土栽培基质和保育盖,保育桶由保育桶外层和保育桶内层组成,保育桶内层贴附于保育桶外层的内壁上;使用时,按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将第一无土栽培基质、第二隔离架、第二无土栽培基质、第一隔离架和第三无土栽培基质装入保育桶内;第三无土栽培基质中铺洒植物种子,保育盖盖在保育桶的桶口上。本专利技术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可为植物生长初期以及越冬后的植物生长提高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具有保温、保水和保墒的作用。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是荒漠区土壤中水分含量少,气候干旱,减缓了保育桶的降解速度,使其使用寿命增长,而当保育桶降解后,还可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用于自然裸地和工程建设地形成的裸地的生态修复时,可保证干旱条件下的植被成活率和越冬后的植被成活率,能够营造的稳定的边坡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效果良好,满足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恢复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等轴侧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中保育桶的示意图。图3 是本专利技术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中隔离架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中保育盖的示意图。图中:1.保育桶,2.第一隔离架,3.第二隔离架,4.第一无土栽培基质,5.第二无土栽培基质,6.第三无土栽培基质,7.保育盖,8.保育桶外层,9.保育桶内层,10.第一框架,11.隔片,12.第二框架,13.隔离片,14.植物生长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尤其是荒漠地区,气候炎热、地表温度高、蒸发量大、土壤养分条件差等因素,因此,在这些地区进行生态修复时,主要考虑植生基质中的水分和养分条件,且由于水分受外界因素干扰大,如何保证基质中水分的长期有效性,成为解决该处植被生长难的关键问题。故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如图1所示的能保证基质中水分长期有效的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包括保育桶1、第一隔离架2、第二隔离架3、第一无土栽培基质4、第二无土栽培基质5、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和保育盖7,保育桶1由保育桶外层8和保育桶内层9组成,如图2,保育桶内层9贴附于保育桶外层8的内壁上。第一隔离架2和第二隔离架3的结构相同,如图3所示,隔离架包括铁丝网制成的第一框架10,第一框架10上包裹有超吸水纤维,超吸水纤维形成隔片11。如图4所示,本专利技术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中的保育盖7,包括铁丝网制成的第二框架12,第二框架12上贴附有锡箔纸制成的隔离片13,隔离片13上设有多个植物生长孔14。生态修复工程一般于春季或秋季实施,工程开工后,首先分别加工制作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的各个零件。并根据拟进行生态修复的立地条件选择确定该生态工程所用来移植或种植的植物。根据所选植物种类、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取三份无土栽培基质,无土栽培基质由废纸浆、植物纤维(落叶、树皮、锯沫等)、有机质(羊粪、牛粪等)和超吸水纤维等材料组成,经过消毒处理,制成的粉末状物质。然后根据所选植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所需养分和水分在该三份无土栽培基质分别添加养分和水,形成第一无土栽培基质4、第二无土栽培基质5和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以满足所选植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养分和水分的要求。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满足所选植物萌发以及初期生长所消耗的水分和养分,考虑表层基质蒸发量大等因素可适当增加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中的水分含量;第二无土栽培基质5和第一无土栽培基质4主要是为植物越冬后的中后期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将所选植物种子或移植苗木、第一隔离架2和第二隔离架3均浸水5分钟左右;在目标区域挖穴,放入保育桶1;然后,按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将第一无土栽培基质4、第二隔离架3、第二无土栽培基质5、第一隔离架2和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装入保育桶1内;在保育桶1内装入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时,先使装入保育桶1内的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的顶部与保育桶1桶口之间留有2~4cm空隙,在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上均匀铺洒浸水后的种子,然后,在种子上覆盖厚度2~4cm的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将保育盖7盖在保育桶1的桶口上,完成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的制作,可在修复区域洒一定量的水进行初期养护;植物生长中、后期可根据植物生长状况,进行适当的浇水养护。保育桶1采用双层结构,保育桶外层8由纸浆和植物纤维(落叶、树皮、锯沫等)混合压制而成,具有保温和导热性差的功能,可保证无土栽培基质的温度稳定,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保育桶内层9采用锡箔纸制成,具有防渗水和隔热功能,可有效防止无土栽培基质中水分与外界的互渗,保证保育桶结构的稳定性以及无土栽培基质中水分的长期有效性。因此,保育桶1具有保温、保水和保墒作用,并且经过一段时间降解后还可为植物生长提供所需的养分。保育桶1的大小规格可根据种植的植物种类进行调整;若种植乔、灌木,可增大保育桶1的直径和高度;若种植草本植物,保育桶1的直径和高度可相对减小,同时也应该考虑当地自然条件,若为荒漠区,降雨较少,土壤中水分蒸发量大,应适当增加保育桶1的高度或直径。第一隔离架2和第二隔离架3均由第一框架10和隔片11组成,由于超吸水纤维的吸水原理相近于高吸水树脂,具有特别强的吸水能力,无毒无害,可反复吸水、释水,具有较强的保水能力。所以隔离架放入保育桶1内,超吸水纤维吸收一定量的水分,会发生膨胀,使隔离架成为一个较为密闭的整体,减缓无土栽培基质之间水分的互渗和蒸发速度,并且根据植物根系生长的向水性和向肥性,当植物根系生长到一定长度后,会穿透隔片11继续往下生长,并不阻碍根系的生长。保育盖7也为双层结构,由第二框架12和锡箔纸制成的隔离片13组成,由于锡箔纸有很好的光洁度、热反射性和隔热性能,且受热变形性能差,因此,隔离片13起到反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育桶(1)、第一隔离架(2)、第二隔离架(3)、第一无土栽培基质(4)、第二无土栽培基质(5)、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和保育盖(7),保育桶(1)由保育桶外层(8)和保育桶内层(9)组成,保育桶内层(9)贴附于保育桶外层(8)的内壁上;使用时,按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将第一无土栽培基质(4)、第二隔离架(3)、第二无土栽培基质(5)、第一隔离架(2)和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装入保育桶(1)内;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中铺洒植物种子,保育盖(7)盖在保育桶(1)的桶口上。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保育桶(1)、第一隔离架(2)、第二隔离架(3)、第一无土栽培基质(4)、第二无土栽培基质(5)、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和保育盖(7),保育桶(1)由保育桶外层(8)和保育桶内层(9)组成,保育桶内层(9)贴附于保育桶外层(8)的内壁上;使用时,按从下往上的顺序依次将第一无土栽培基质(4)、第二隔离架(3)、第二无土栽培基质(5)、第一隔离架(2)和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装入保育桶(1)内;第三无土栽培基质(6)中铺洒植物种子,保育盖(7)盖在保育桶(1)的桶口上。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干旱区建植保水辅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令伟,刘琨,薛春晓,李凯崇,石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甘肃;6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