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99857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7 0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限位槽和第一限位部;卡座,所述卡座在与所述支撑座锁止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支撑座解锁的第二位置之间与所述支撑座可转动地相连,且所述卡座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扭力杆,所述扭力杆与所述卡座可转动地相连,且所述扭力杆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卡座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锁止且所述扭力杆的一部分卡紧在所述限位槽内,以使所述发动机盖撑杆夹持在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卡座之间。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固定结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制造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发动机支撑杆的固定结构。
技术介绍
发动机盖通过发动机盖撑杆实现开启支撑,当发动机盖在关闭状态下,发动机盖撑杆必须通过一个装置可靠的固定在车身上,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不得与其分离。相关技术中,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由于反复使用,会出现碎裂和变形的情况,导致发动机盖撑杆松动、脱落,从而导致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盖撑杆与车身及前舱内部零件发生碰撞,产生异响甚至损伤前舱内部的零件,存在改进空间。因此需要一种结构简单、可靠、耐久性高、操作简单且方便使用的发动机盖撑杆卡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根据本技术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限位槽和第一限位部;卡座,所述卡座在与所述支撑座锁止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支撑座解锁的第二位置之间与所述支撑座可转动地相连,且所述卡座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扭力杆,所述扭力杆与所述卡座可转动地相连,且所述扭力杆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卡座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锁止且所述扭力杆的一部分卡紧在所述限位槽内,以使所述发动机盖撑杆夹持在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卡座之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固定发动机盖撑杆的操作步骤少、操作简单便利且容易执行。所述卡座包括主板和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侧的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主板的两个侧沿相连,两个所述侧板均与所述支撑座可转动地相连,且均与所述扭力杆可转动地相连。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卡座还包括扳手部,在左右方向上,所述扳手部与所述主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限位部设在所述主板的另一端。所述主板的中部设有向上凹入的第一撑杆半孔,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上设有向下凹入的第二撑杆半孔,所述卡座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撑杆半孔与所述第二撑杆半孔在上下方向上正对且共同限定出夹持所述发动机盖撑杆的夹持空间。所述支撑座、所述限位槽和所述第一限位部一体注塑成型。所述卡座为钣金件弯折而成。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支撑座上的限位面,所述第二限位部构造为限位钩,所述卡座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钩压紧所述限位面;或者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所述支撑座上的限位孔,所述第二限位部构造为限位销,所述卡座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销压入所述限位孔内。所述限位槽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所述限位槽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扭力杆包括滑动杆和分别连接在所述滑动杆两端的两个连接杆,每个所述连接杆的远离所述滑动杆的一端可转动地与对应的所述侧板相连,所述滑动杆为所述扭力杆的所述一部分。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正视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左视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支撑座的正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支撑座的左视图;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卡座的正视图;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卡座的左视图;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的安装和拆卸的示意图,其中带“*”的标号,表示卡座与支撑座解锁时的卡座和扭力杆。附图标记: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100、支撑座1、本体11、限位槽111、第一限位部112、第二撑杆半孔113、柱体114、底板115、加强筋116、第三安装孔117、倒刺形结构12、卡座2、主板21、第一撑杆半孔211、第二限位部212、侧板22、第一安装孔221、第二安装孔222、扳手部23、扭力杆3、滑动杆31、连接杆32、转轴4、夹持空间5。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
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参照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100。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实施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100包括支撑座1、卡座2和扭力杆3。支撑座1作为发动机盖撑杆的主要支撑部件适于固定在车身上,例如车身上设有安装孔,支撑座1的一部分(例如倒刺形结构12)卡接固定在该安装孔内,从而更好地支撑和固定发动机盖撑杆。如图1所示,卡座2与支撑座1可转动地相连,例如卡座2与支撑座1可以通过转轴4可转动地相连,扭力杆3也与卡座2可转动地相连。卡座2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卡座2位于第一位置时,卡座2与支撑座1锁止,即卡座2与支撑座1相互固定,不能相对移动;卡座2位于第二位置时,卡座2与支撑座1解锁,即卡座2与支撑座1可以相对移动。支撑座1上设有限位槽111和第一限位部112,卡座2上设有第二限位部212,第一限位部112适于与第二限位部212配合,扭力杆3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在限位槽111内。卡座2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限位部112与第二限位部212锁止,且扭力杆3的一部分卡紧在限位槽111内,从而使发动机盖撑杆夹持在支撑座1与卡座2之间。也就是说,当需要关闭发动机盖时,需要将发动机盖撑杆夹持在支撑座1与卡座2之间,实现固定结构100对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然后再关闭发动机盖。下面简单描述一下利用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100固定发动机盖的工作过程:需要关闭发动机盖时:使卡座2相对支撑座1转动,并转动至第二位置,将发动机盖撑杆放置在支撑座1上,然后转动卡座2至第一位置,由于扭力杆3与卡座2可转动地相连,卡座2转动时,扭力杆3也随动,当第一限位部112与第二限位部212止抵实现锁止限位时,扭力杆3的一部分在限位槽111内滑动至与限位槽111卡紧的位置,由此在第一限位部112与第二限位部212的锁止,以及扭力杆3的一部分与限位槽111的锁止作用下,发动机盖撑杆被牢固地夹持在支撑座1与卡座2之间。需要打开发动机盖时:使卡座2相对支撑座1转动,并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将发动机盖撑杆取出,并将发动机盖撑杆支撑住发动机盖。简言之,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100,通过将卡座2、支撑
座1与扭力杆3三者有机的连接起来,并在卡座2相对支撑座1转动的过程中,带动扭力杆3的一部分在限位槽111中滑动,并通过第一限位部112与第二限位部212的锁止以及扭力杆3的一部分与限位槽111的卡紧,将卡座2固定在与支撑座1锁止的第一位置处,使发动机盖撑杆牢固地固定在卡座2与支撑座1之间。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100,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固定发动机盖撑杆的操作步骤少、操作简单便利且容易执行。下面参照图1-图7描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100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7所示,固定结构100包括支撑座1、卡座2和扭力杆3。卡座2与支撑座1可转动地相连,扭力杆3与卡座2可转动地相连,支撑座1上设有限位槽111和第一限位部112,卡座2上设有与第一限位部112配合的第二限位部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限位槽和第一限位部;卡座,所述卡座在与所述支撑座锁止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支撑座解锁的第二位置之间与所述支撑座可转动地相连,且所述卡座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扭力杆,所述扭力杆与所述卡座可转动地相连,且所述扭力杆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卡座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锁止且所述扭力杆的一部分卡紧在所述限位槽内,以使所述发动机盖撑杆夹持在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卡座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上设有限位槽和第一限位部;卡座,所述卡座在与所述支撑座锁止的第一位置和与所述支撑座解锁的第二位置之间与所述支撑座可转动地相连,且所述卡座上设有第二限位部;扭力杆,所述扭力杆与所述卡座可转动地相连,且所述扭力杆的一部分可滑动地设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卡座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锁止且所述扭力杆的一部分卡紧在所述限位槽内,以使所述发动机盖撑杆夹持在所述支撑座与所述卡座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包括主板和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侧的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分别与所述主板的两个侧沿相连,两个所述侧板均与所述支撑座可转动地相连,且均与所述扭力杆可转动地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还包括扳手部,在左右方向上,所述扳手部与所述主板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限位部设在所述主板的另一端。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盖撑杆的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的中部设有向上凹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洪波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