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透光隔热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98084 阅读: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6 21:16
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此隔热织物由高效隔热膜加工成细丝,再以编织装置将该细丝与其他纱线编织组合成隔热织物;不同的隔热膜纱线结合方式,能影响隔热织物的可见光透射率与隔热效果,由此形成具有高透光效果的优良隔热织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与隔热编织品有关,尤指一种具有优良隔热效果,且对可见光具有高透光率的隔热编织品。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加速全球化,纺织产业面临强大的竞争与转型压力,因此必须不断提升并整合传统纺织技术,进行具有附加价值的新产品开发,以提升产业竞争力。近年来,人们对于纺织用品除了要求美观外,为应对不同环境的需求,还要求具有各种舒适与防护的机能。基于这种趋势,具有多机能性的编织物已成为纺织产业中的开发热门产品。在以往的技艺中,为使得编织物具有抗红外线、紫外线的能力,较常见者,是将各种光线阻挡添加物加入高分子聚合物之中,再将其聚合物制成纤维,再利用其纤维制作编织物(I418676、I445684、CN103668512、448254、CN104195709),或是利用具有阻隔光线的纤维(I425129)及反光薄膜(424811),来合并编织,以达到隔热效果;但是,将添加物加入高分子会因为团聚现象而造成分散性不佳,进而影响抵抗红外线、紫外线的效果,并且,不适合将不同的添加物一起加入高分子中,所以,以此种方法所制作的纤维、编织物,则所欲达成的抗红外线及抗紫外线的功能将会因而受到局限;再者,使用上述反光薄膜来合并编织所制成的编织物,因为所使用的反光膜是用具有适当厚度升温聚酯(polyester,简称PET)薄膜,在PET薄膜的表面覆盖一层含有如镍、银、铝、铬等金属的薄层,或者增加一层含无机染料的染色薄层,其虽然具有优良的抗红外线、紫外线的效果,但同时也将对于可见光也产生完全阻隔,透光率受到极大的限制;同理,使用反光纤维合并编织制成的编织物,也有相同不尽理想之处。一般市售的隔热膜贴片,为达到隔热、节能效果,均须将隔热膜固定于玻璃或透明且坚固的材料上,如建筑物玻璃、车窗等,因为其结构、材料特性,无法在隔热膜上增加图案,颜色选择上亦有所局限,并且,隔热膜一旦贴附于玻璃之上,即无法随意卸除,因此在不需隔热的情况下(如冬天天气较冷,需要阳光照射时),反而会因为该隔热膜产生阻隔阳光现象,造成使用上的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人有鉴于此,并且依据多年从事此领域的相关经验,细心观察及研究,并配合学理运用,进而提出一种合理且有效的本技术。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可见光区具有高透射率的隔热织物及其制造方法。本技术提供一种隔热材与织物结合方式,提供具隔热效果且具有高透光效果的隔热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其中的编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整料步骤:选取至少一节能隔热膜,并将该隔热膜预裁制成隔热膜细丝,隔热膜具有较佳抗红外线率(大于80%)及/或抗紫外线率(大于80%)且可见光透射率大于50%;b)编织步骤:选取复数条经纱线或/及复数纬纱线的编织纱线,搭配编织装置而与上述隔热膜细丝进行经纬编织作业,即可获得本技术的隔热织物。本技术依上述的步骤,即可提供一种兼具隔热与高透光率的织物,其通过所选取的至少一节能隔热膜细丝,来与复数条经纱线及/或复数条纬纱线间进行编织成型,即可获得具有隔热效果且兼具可见光高透光效果的隔热织物。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第一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图1所示实施例的制造方法流程图。图3(即图3-1至图3-2)是本技术图1所示隔热织物依图2所示的流程所对应的织物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运用的隔热膜可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1是本技术第二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图5-2是本技术第三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图5-1及图5-2所示实施例的制造流程图。图7是本技术第四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第五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第六种较佳隔热织物的结构型态示意图。附图中用到的符号解释如下:1隔热织物 11隔热膜110隔热膜纱线 111基层单元1111第一基膜 1112第二基膜1113第一表面 1114第二表面112抗红外线层 113抗刮耐磨层114抗紫外线层 115隔热膜细丝12经纱线 13纬纱线S10、S20整料步骤 S11、S21编织步骤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技术对可见光具有高透射率的隔热织物1的结构示意图,图2及图3(即图3-1至图3-2)所示,则为上述隔热织物1的制造方法流程图,以及对应该流程图所揭示的织物结构状态示意图;其中所示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步骤S10:整料步骤(参见图3-1):选取至少一隔热膜11,该隔热膜11较佳者是具有大于80%的抗红外线率及/或大于80%的抗紫外线率,及/或大于50%的可见光透射率;例如可以采用本技术申请人先前所创作的中国台湾公告第I417192号专利技术专利「多层隔热膜贴片」的隔热膜11(如图4所示),利用该隔热膜11包含:一基层单元111,是由合计20~200层的第一基膜1111以及材料不同于第一基膜1111的第二基膜1112所复合而成,上述第一基膜1111及第二基膜1112复合后的总厚度仍在可见光波长范围,且该基层单元111具有一第一表面1113,以及一间隔的第二表面1114,又该第一基膜1111为丙烯酸系树醋,而第二基膜1112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或其共聚物;再以一抗红外线层112与基层单元111结合,含有抗红外线的奈米级涂料,例如含有氧化锡锑及氧化铟锡的树酯;一抗紫外线层114亦与基层单元111结合,该抗红外线层112及该抗紫外线层114,分别结合在该基层单元111的第一表面1113及第二表面1114上,其含有抗紫外剂,例如有苯并三唑的树酯;一抗刮耐磨层113可选择地和抗红外线层112或抗紫外线层114固定黏结,其含有抗刮耐磨剂,该抗刮耐磨剂可以为含有六硼化镧的树酯,该隔热膜11利用双光束UV/VIS/NIR分光光谱仪(PerkinElmer LAMBDA 750)进行测试,得可见光透射率为70%、抗红外线率为90%、抗紫外线率为90%。将隔热模11先裁切成宽125mm的膜卷,再送至滚轮式裁切机加工成长度为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随后再经过加捻制程(捻系数10)将纤维制成支数15/1的隔热膜纱线110;步骤S11:编织步骤:取用复数条经纱线12及/或复数条纬纱线13作为编织纱线,搭配该隔热膜纱线110由编织装置进行经纬编织作业时,亦即将上述隔热膜纱线110分别混掺捻制于该复数条经纱线12及/或该复数条纬纱线13的中而进行编织,以获得条数42x42的隔热编织品1;其中至步骤S11时,该隔热织物1经由该复数条经纱线12及/或复数条纬纱线13,以梭织法或针织法的任一织法所编织而成(附图是以梭织法呈现的);如此,若对该隔热织物1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54%、抗红外线率为74%、抗紫外线率为86%,试验结果载于表1的实施1的字段中;表1实施例2:本技术实施例2的实施步骤与组成材料、结构大致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10整料步骤中,隔热膜纤维经加捻制程制作为支数30/1的隔热膜纱线110,再进行编织作业;制成的隔热织物1,同样进行测试,其可见光透光率为60%、抗红外线率为69%、抗紫外线率为80%,该试验结果亦载于表1的实施2的字段中;实施例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一由复数经纱线与复数纬纱线所编织形成的织物,该复数经纱线及复数纬纱线的至少其一,是由隔热膜纱线混掺捻制于其中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2015.10.28 TW 1041354161.一种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具有一由复数经纱线与复数纬纱线所编织形成的织物,该复数经纱线及复数纬纱线的至少其一,是由隔热膜纱线混掺捻制于其中而成。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由隔热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的支数15/1的隔热膜纱线。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由隔热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的支数30/1的隔热膜纱线。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纱线为经由隔热膜加工成长度35mm~45mm、细度1.5d~2d的不等长纤维,加捻制成的支数10/1的隔热膜纱线。5.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的外表另具有一抗刮耐磨层。6.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含一基层单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膜所复合而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设有抗红外线层。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的隔热膜包含一基层单元,该基层单元是由20~200层的至少两不同材料所形成的第一基膜及第二基膜所复合而成,该基层单元具有一第一表面及一第二表面,该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的至少一表面上设有抗红外线层。8.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高透光隔热织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隔热膜的抗红外线率及抗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灿富
申请(专利权)人:日鹤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