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包括:左右一对车顶边梁(3、3),在车身的车顶部(10)的左右两端部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车顶板(13),设置在一对车顶边梁之间;前顶横梁(11),以沿着车顶板的前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左右一对前柱(1、1),上部结合于车顶边梁,从该车顶边梁向下方延伸;前窗(22),设置在前顶横梁与一对前柱之间;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18),前部结合于前顶横梁,从该前顶横梁向后方延伸;节构件(51、52),以车宽方向的位置与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和前顶横梁的结合部(Tb)不重叠的方式设置在前顶横梁的内部。由此,以轻型的结构便能够抑制前顶横梁的上下振动,提高乘车舒适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该上部车身结构包括:左右一对车顶边梁,在车身的车顶部的左右两端部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车顶板,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车顶边梁之间;前顶横梁,以沿着所述车顶板的前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左右一对前柱,上部结合于所述车顶边梁,从该车顶边梁向下方延伸;前窗,设置在所述前顶横梁与所述左右一对前柱之间。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已知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4-58224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及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2-248943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2)所示的结构,该结构包括:车顶板,形成车身的车顶部;车顶加强件,在所述车顶板的下部以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中,通过将侧视下呈大致W形状的车顶加强件接合于车顶板的下表面,来提高车顶板的张力刚性(flare rigidity),所述W形状的车顶加强件在车辆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及中央部具有与车顶板接合的接合面,并且该接合面以外的部位以相对于车顶板的下表面离开间隔的方式形成(参照专利文献1中的第38段落及第49段落)。上述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车辆用太阳天窗结构中,通过将作为车顶加强件的第一横梁及第二横梁设置成俯视下X形状,来提高车顶的刚性(参照专利文献2中的第27段落)。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正在对提高乘车舒适性能进行研究,而为了提高乘车舒适性能有必要提高振动衰减性能。此处,振动衰减性能是指为了减低对象频带(模式)为20至50Hz频带的振动(微微的颤抖传递到乘员脚下的程度的振动)的性能。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人发现随着前窗的上下振动而产生的前顶横梁的上下振动是对振动衰减性能带来不良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专利文献1、2的结构对于抑制随着前窗的上下振动而产生的前顶横梁的上下振动也许能够期待一定的效果,但是为了进一步提高乘车舒适性能,还需要进一步的研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以轻型的结构便能够抑制随着前窗的上下振动而产生的前顶横梁的上下振动,提高乘车舒适性能(振动衰减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包括:左右一对车顶边梁,在车身的车顶部的左右两端部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车顶板,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车顶边梁之间;前顶横梁,以沿着所述车顶板的前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左右一对前柱,上部结合于所述车顶边梁,从该车顶边梁向下方延伸;前窗,设置在所述前顶横梁与所述左右一对前柱之间;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前部结合于所述前顶横梁,从该前顶横梁向后方延伸;节构件,以车宽方向的位置与所述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和所述前顶横梁的结合部不重叠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顶横梁的内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由于节构件以车宽方向的位置与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和前顶横梁的结合部不重叠的方式设置在前顶横梁的内部,因此,基于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与节构件的协作而能够充分地抑制随着前窗的上下振动而产生的前顶横梁的上下振动。由此,能够以轻型的结构抑制前顶横梁的上下振动,提高乘车舒适性能(振动衰减性能)。此外,所述节构件的如上所述那样以车宽方向的位置与前侧倾斜车顶加强件和前顶横梁的结合部不重叠的方式设置的结构,在获得上述那样的效果这一点上是较为理想的,不过,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仅在这样的位置设置节构件的结构,本专利技术并不排除在与所述结合部重叠的位置追加设置节构件这样的结构。上述上部车身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中柱,设置在所述前柱的后方,上部结合于所述车顶边梁,从该车顶边梁向下方延伸;其中,所述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排列设置的左右一对前侧倾斜车顶加强件,各所述前侧倾斜车顶加强件以从所述前顶横梁向后方且车宽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至所述中柱与所述车顶边梁的结合部的近傍的方式设置,所述左右一对前侧倾斜车顶加强件中,一方的所述前侧倾斜车顶加强件的前部结合于所述前顶横梁的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的一方的外侧端部之间的部位,另一方的所述前侧倾斜车顶加强件的前部结合于所述前顶横梁的中央部与车宽方向的另一方的外侧端部之间的部位,所述节构件具有设置在所述前顶横梁的中央部的中央节构件、设置在比各所述前侧倾斜车顶加强件与所述前顶横梁的结合部更靠车宽方向外侧的外侧节构件。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上述的抑制随着前窗的上下振动而产生的前顶横梁的上下振动这一效果进一步得以提高。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中央节构件及所述外侧节构件分别具有以越往后侧而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上面部、从该倾斜上面部的车宽方向两侧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部、从该侧壁部的下端及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凸缘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中央节构件及外侧节构件形成为适合于在前顶横梁的内部设置的形状。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中央节构件及所述外侧节构件还分别具有从所述倾斜上面部的后端向后上方突出的后方凸缘部、从所述倾斜上面部的前端向前下方突出的前方凸缘部,所述后方凸缘部及所述前方凸缘部被夹在所述车顶板与所述前顶横梁这两者之间并且与该两者接合。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中央节构件及外侧节构件以充分的强度固定在前顶横梁的内部(前顶横梁与车顶板之间)。较为理想的是,所述中央节构件以所述倾斜上面部的宽度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范围大致相同的方式形成,所述外侧节构件以所述倾斜上面部的宽度越往车辆后侧越逐渐扩大的方式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中央节构件及外侧节构件形成为更适合于各自的设置部位的形状。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被部分省略时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架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的底视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的前侧部分的立体图。图5A、图5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前顶横梁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央节构件的从左前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侧节构件的从左前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的底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详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被部分省略后的从左前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车架结构的从左前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3是第一实
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的从下面观察时的图,表示图1中的A-A线向视剖面图。图4是图2中的区域Z中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的前侧部分的放大图。图5A表示图3中的B-B线向视剖面图,图5B表示从左前斜上方观察到的图3中的C-C截断线的剖视图。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央节构件的从左前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外侧节构件的从左前斜上方观察时的立体图。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的从下面观察时的图,表示与图1中的A-A线向视对应的剖面图。图中,箭头“F”表示车身前方,箭头“R”表示车身后方,箭头“U”表示车身上方。<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V的上部中,在车宽方向两侧设置有从前侧下部向后侧上部延伸的前柱1、1,这些前柱1、1的下部与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铰链柱2、2连结。前柱1是通过前柱内件和前柱外件接合而具备闭合剖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车顶边梁,在车身的车顶部的左右两端部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车顶板,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车顶边梁之间;前顶横梁,以沿着所述车顶板的前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左右一对前柱,上部结合于所述车顶边梁,从该车顶边梁向下方延伸;前窗,设置在所述前顶横梁与所述左右一对前柱之间;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前部结合于所述前顶横梁,从该前顶横梁向后方延伸;节构件,以车宽方向的位置与所述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和所述前顶横梁的结合部不重叠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顶横梁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5.02.18 JP 2015-0297991.一种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一对车顶边梁,在车身的车顶部的左右两端部以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车顶板,设置在所述左右一对车顶边梁之间;前顶横梁,以沿着所述车顶板的前部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设置;左右一对前柱,上部结合于所述车顶边梁,从该车顶边梁向下方延伸;前窗,设置在所述前顶横梁与所述左右一对前柱之间;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前部结合于所述前顶横梁,从该前顶横梁向后方延伸;节构件,以车宽方向的位置与所述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和所述前顶横梁的结合部不重叠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前顶横梁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构件具有以越往后侧而高度越高的方式倾斜的倾斜上面部、从该倾斜上面部的车宽方向两侧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侧壁部、从该侧壁部的下端及后端向车宽方向外侧延伸的侧方凸缘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构件还具有从所述倾斜上面部的后端向后上方突出的后方凸缘部、从所述倾斜上面部的前端向前下方突出的前方凸缘部,所述后方凸缘部及所述前方凸缘部被夹在所述车顶板与所述前顶横梁这两者之间并且与该两者接合。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上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柱,设置在所述前柱的后方,上部结合于所述车顶边梁,从该车顶边梁向下方延伸;其中,所述前后方向车顶加强件具有在车宽方向上排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村岳司,川崎敬三,佐藤健一,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