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594678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6 09:46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一种适用行车的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其中该内变速器中设有至少一组行星齿轮系统及对应控制该组行星齿轮系统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中包括:控制行星架或内齿轮输入动力的控制单元、控制太阳齿轮固定与否的控制单元以及控制行星架或内齿轮输出动力的控制单元;将上述各控制单元变速的控制顺序以互不重叠的方式依序排列,并将各控制单元的拨杆位移控制轨迹,在同一个凸轮(如:轴向平面凸轮、径向凸轮、内凸轮、外凸轮或类凸轮)上做成轨道,以达到凸轮旋转时,能依轨道的依序旋转,而达到各拨杆准确位移操纵各对应控制单元的离合切换变速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有关一种适用于自行车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尤指将控制内变速器内部行星齿轮系统的控制机构的各控制单元的拨杆,以各拨杆的移动轨迹在同一个凸轮(如:轴向平面凸轮、径向凸轮、内凸轮、外凸轮或类凸轮)上做成轨道,利用该凸轮的轨道依序旋转,来达到各拨杆依序控制各控制单元的离合变速功能。
技术介绍
一般已知自行车内变速器的控制机构,不但结构复杂,且延伸出结构体积大、重量重、成本高的问题,同时也造成变速器在实际操纵变速时的灵敏度与速度的不尽理想,而该等缺点亦直接降低了内变速器以及整体自行车的质量,所以在相关的自行车内变速器的结构设计上,业界不断的力求创新与突破。而在自行车变速器的设计上,除了内变速机构中齿轮的运用与路径设计创新之外,对于操纵内变速器内部各相关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设计与结构元件的技术创作,则更关系到整体内变速器的结构、重量、成本以及变速操纵的灵敏度与准确度;因此,如何更进一步的技术创新,以达到结构精简、重量轻、成本低以及变速操纵灵敏度高、换档速度快、准确度高的内变速器控制机构,则为相关自行车产业界所急待技术提升与创新突破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于自行车的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其结构简单,元件少、体积小,有效达到节省空间及减轻整体重量的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内变速器中设有至少一组行星齿轮系统及对应控制该组行星齿轮系统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中包括控制行星架或内齿轮输入动力的控制单元、控制太阳齿轮固定与否的控制单元以及控制行星架或内齿轮输出动力的控制单元;该控制机构的拨杆操纵,是在同一个凸轮上依各拨杆位移轨迹所做成的轨道,来准确带动各拨杆位移顺序,达到该控制机构的各拨杆由同一个凸轮操纵而准确控制对应的各控制单元做离合切换。本专利技术将上述各控制单元变速的控制顺序以互不重叠的方式依序排列,并将各控制单元的拨杆位移控制轨迹,在同一个凸轮(如:轴向平面凸轮、径向凸轮、内凸轮、外凸轮或类凸轮)上做成轨道,以达到凸轮旋转时,能依轨道的依序旋转,而达到各拨杆准确位移操纵各对应控制单元的离合切换变速功能。本专利技术能达到以下效果:1.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元件少、体积小的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有效达到节省空间及减轻整体重量的效果;2.降低产业成本,提升整体产业产效;3.有效简化自行车内变速器控制机构,提升组立与维修效率,进而提高产业利用性及经济效益性;4. 提供一种以内变速器内部控制机构各控制单元的拨杆位移轨迹,在同一个凸轮上做成控制各拨杆作动的轨道,利用该凸轮的轨道依序旋转,轻易的产生各拨杆的准确位移及内变速器内部各控制单元的离合变速控制功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五段变速的行星齿轮组实施例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各控制单元控制段数的控制顺序排列表;图4为图3的简示表;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轨迹实施例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轨迹另一实施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2、3 拨杆4 平面凸轮C1、C2、C3 控制单元A 行星架R 内齿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的实施例,该内变速器中设有至少一组行星齿轮系统及对应控制该组行星齿轮系统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中包括:一用于控制行星架A或内齿轮R输入动力的控制单元C1、一用于控制太阳齿轮固定与否的控制单元C2,及一用于控制行星架A或内齿轮R输出动力的控制单元C3。本专利技术的主要重点在于:控制各控制单元的拨杆1、2、3是在同一个凸轮4上,依各拨杆位移轨迹所做成的轨道,来准确的带动各拨杆1、2、3的准确位移顺序,而达到以一个凸轮操纵各拨杆1、2、3准确控制各对应的控制单元C1、C2、C3做离合切换的变速功能;而所述的凸轮4可为轴向平面凸轮、径向凸轮、内凸轮、外凸轮或类凸轮,本专利技术附图及说明是以最佳实施例的轴向平面凸轮为例说明,但不因此而局限本专利技术的凸轮运用实施;所述的拨杆位移轨迹可为左右位移轨迹、上下位移轨迹、角度旋转轨迹,本专利技术附图及说明是以拨杆左右位移轨迹为例说明,但不因此而局限本专利技术的运用实施。请参阅图2所示为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五段变速的行星齿轮组实施例示意图,其中所示控制单元C1控制行星架A或内齿轮R输入动力的离合切换控制,借以控制行星架A或内齿轮R输入动力的变速输入路径切换;控制单元C2用于控制太阳齿轮固定与否的变速路径切换;控制单元C3则用于控制行星架A或内齿轮R输出动力的变速输出路径切换。将上述各控制单元C1、C2、C3的变速段数依序排列如图3所示的图表,并再定义控制单元C1的A为O,R为X;控制单元C2的S1为O,S2为X;控制单元C3的A为O,R为X,而取得如图4所示的图表。依据图4所示图表,可将三个控制单元C1、C2、C3转换成一个元件就能控制的理想状态(如图5所示例),其中本专利技术控制单元C1、C2、C3只要控制顺序符合OOOXXX的巡回顺序,且其顺序排列不重叠即能使用。同时在实际运用上,控制单元C1、C2、C3可简化不用,即,该行程轮空不使用,故可将五段变速化简为两段或三段变速使用,也就是无S2及控制单元C2无,即可运用实施为三段变速。依此原则,亦可将其扩充为两组以上的五段变速的行星齿轮系统,以两组运用实施为例,即可借由控制两个元件(凸轮4)达到5x5=25段变速的控制效果。请再参阅图1所示实施例,各控制单元C1、C2、C3的控制点均以左右横移控制,利用平面凸轮4(如:轴向平面凸轮)控制为例予以控制各控制单元C1、C2、C3的拨杆1、2、3,各拨杆1、2、3以左右移动为其行程,以上述原则为例,使各拨杆1、2、3的左右移动为左O右X(如图4所示),利用图5所示轨迹做成平面凸轮4的轨道,借由一个平面凸轮4的旋转(即轨道旋转),而使各拨杆1、2、3依轨道旋转所对应的位置,来达到各拨杆各自准确的左右横向位移产生控制各控制单元C1、C2、C3的离合切换变速功能。而平面凸轮4的作动旋转可利用线轮、电动等方式选择运用。上述实施例仅是为了充分说明本专利技术而所举的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凡是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创作基础上所做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特先声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该内变速器中设有至少一组行星齿轮系统及对应控制该组行星齿轮系统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中包括:用于控制行星架或内齿轮输入动力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太阳齿轮固定与否的控制单元,及用于控制行星架或内齿轮输出动力的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机构的拨杆操纵,是在同一个凸轮上依各拨杆位移轨迹所做成的轨道,来准确带动各拨杆位移顺序,达到该控制机构的各拨杆由同一个凸轮操纵而准确控制对应的各控制单元做离合切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该内变速器中设有至少一组行星齿轮系统及对应控制该组行星齿轮系统的控制机构,该控制机构中包括:用于控制行星架或内齿轮输入动力的控制单元、用于控制太阳齿轮固定与否的控制单元,及用于控制行星架或内齿轮输出动力的控制单元;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机构的拨杆操纵,是在同一个凸轮上依各拨杆位移轨迹所做成的轨道,来准确带动各拨杆位移顺序,达到该控制机构的各拨杆由同一个凸轮操纵而准确控制对应的各控制单元做离合切换。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变速器控制机构的拨杆控制系统,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大彬
申请(专利权)人:介隆兴齿轮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