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87971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5 12: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梁或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包括混凝土部分和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为空心管,且加强筋的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之间至少有一个进口和至少有一个出口,所述进口和出口均用于所述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的连通;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的局部位置还设置有刚度加强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梁柱结构在同等抗剪材料用量的前提下,得到的梁柱结构具有更好的抗剪性能、同时本梁柱结构可为建筑物提供排水、通风、穿线等新途径;沿着梁柱结构的长度方向,梁柱结构的局部弹性模量、刚度不等,故便于梁柱结构使用过程中局部变形量控制及破坏时脆弱点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构件
,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
技术介绍
梁柱作为建筑结构上的承重部件,主要用于承受横向力和剪力,工作过程中主要的变形形式是弯曲形变。钢筋混凝土梁作为梁柱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有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钢筋混凝土梁内埋设的钢筋可使得其具有良好的抗剪性能,组成钢筋混凝土梁中的混凝土部分主要作为抗压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物的形式越来越多、对建筑物的美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以上建筑形式的改变对梁柱结构的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改进现有梁柱结构,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建筑技术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随着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建筑形式的改变对梁柱结构的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改进现有梁柱结构,必然会进一步促进建筑技术的发展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梁或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包括混凝土部分和填充于混凝土部分中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的长度方向沿着混凝土梁柱的长度方向,所述加强筋为空心管,且加强筋的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之间至少有一个进口和至少有一个出口,所述进口和出口均用于所述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的连通;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的局部位置还设置有位于加强筋中空区域内和/或加强筋壁面上的刚度加强部件。具体的,本结构中采用的加强筋,其形式根据具体运用时的受力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用作竖直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柱时,可采用圆管,在钢筋混凝土柱周向上受剪应力不均时,可采用截面呈长方形的矩形管,在钢筋混凝土柱周向上受剪应力复杂时,采用截面呈星形的空心管,在本梁柱结构作为横向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梁时,加强筋可采用截面呈长方形的矩形管等。以上结构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钢筋混凝土梁或柱中的加强筋,在相同材料用量的情况下,由于便于获得更大的加强筋截面面积或尺寸,可使得钢筋混凝土梁或柱具有更好的抗剪、抗侧移性能;以上加强筋的中空区域可作为介质流道,如可作为通风、疏水、穿线用管道,这样,以上加强筋还可以作为建筑物上的排水、空气流通通道,可作为穿线管用。进一步的,设置的刚度加强部件用于使得沿着梁柱结构的长度方向,使得梁柱结构局部的刚度不等,这样,便于使得沿着梁柱结构的长度方向,梁柱结构局部的弹性模量、抗弯强度等不等,以上目的旨在实现通过人为的在先设置具体的梁柱结构,控制梁柱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局部的刚性和弹性。这样,以上刚度加强部件在针对梁柱结构破坏点设计时,如控制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方向和倒塌时间时,可通过所述刚度加强部件实现梁柱结构上局部位置应力集中。同时,以上刚度加强部件,也可针对梁柱结构具体的使用需要,控制梁柱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局部位置变形幅度。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作为刚度加强部件的具体实现形式,所述刚度加强部件为填充于加强筋中空区域内的混凝土柱。作为刚度加强部件的另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所述刚度加强部件为固定于加强筋外壁面上的型钢。由于本加强筋为空心结构,在梁柱结构使用过程中,相较于实心加强筋,本加强筋的截面受剪应力时更容易发生截面上的变形,为便于加强筋与混凝土部分两者结合的稳固性及便于两者之间的应力传递,所述加强筋的外壁面上还固定有多块支板,所述支板内嵌于混凝土部分中。作为一种便于制作本梁柱结构的技术方案,所述支板沿着加强筋的长度方向布置,且各个支板的自由端均位于各自连接端的上方。本案中,在制作梁柱结构时,可通过先将加强筋固定于混凝土型腔中后,由各支板的上方灌充混凝土,便于使得混凝土填满整个型腔区域。作为一种可通过支板起到梁柱结构防裂纹目的的技术方案,各个支板的自由端均位于混凝土部分外侧的边缘处。无论是本梁柱结构竖直、水平、倾斜设置时,其上的中空区域均可以被作为疏水、通气、穿线等的空间,故在梁柱结构的端面、侧面开设进口和出口均十分必要,作为一种可避免因为开设位于梁柱结构侧面的进口和出口、影响梁柱结构抗剪性能的技术方案,所述加强筋的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侧面之间至少有一个进口和/或至少有一个出口,加强筋的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侧面之间的进口或出口均通过管道形成,所述管道的一端与构成加强筋的空心管相贯、另一端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的表面相交;且加强筋上还固定有加强圈,所述加强圈用于对加强筋上开孔补强,所述开孔为加强筋的中空区域与所述管道的连通通道。以上加强圈可采用与加强筋表面贴合的盘状结构或柱状结构等,为盘状结构时,加强圈可焊接于加强筋的外侧;为柱状结构时,其可作为管道连接加强筋一端的套管,即加强圈的两端分别与加强筋和管道固定连接。为将加强筋的中空区域分隔开,使得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疏水、排气或布线等功能,还包括设置于加强筋中空区域内的套管,所述套管的长度方向与加强筋的长度方向平行。作为一种便于保持套管在加强筋内位置、同时使得套管在作为区域分割部件的同时,亦可为梁柱结构的抗剪性能提供帮助的技术方案,还包括固定于加强筋中空区域内的管板,所述管板上设置有长度方向平行于加强筋长度方向的通孔,所述通孔用于套管穿过管板。为便于套管在加强筋中的安装、同时在套管作为穿线管时,为便于穿线,所述套管与所述通孔间隙配合。即套管可由通孔中抽出。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以上结构中,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钢筋混凝土梁或柱中的加强筋,在相同材料用量的情况下,由于便于获得更大的加强筋截面面积或尺寸,可使得钢筋混凝土梁或柱具有更好的抗剪、抗侧移性能;以上加强筋的中空区域可作为介质流道,如可作为通风、疏水、穿线用管道,这样,以上加强筋还可以作为建筑物上的排水、空气流通通道,可作为穿线管用。进一步的,设置的刚度加强部件用于使得沿着梁柱结构的长度方向,使得梁柱结构局部的刚度不等,这样,便于使得沿着梁柱结构的长度方向,梁柱结构局部的弹性模量、抗弯强度等不等,以上目的旨在实现通过人为的在先设置具体的梁柱结构,控制梁柱结构在使用过程中局部的刚性和弹性。这样,以上刚度加强部件在针对梁柱结构破坏点设计时,如控制地震中建筑物的倒塌方向和倒塌时间时,可通过所述刚度加强部件实现梁柱结构上局部位置应力集中。同时,以上刚度加强部件,也可针对梁柱结构具体的使用需要,控制梁柱结构使用过程中的局部位置变形幅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编号依次为:1、混凝土部分,2、加强筋,3、支板,4、刚度加强部件,5、进口,6、出口,7、管板,8、套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包括混凝土部分1和填充于混凝土部分1中的加强筋2,所述加强筋2的长度方向沿着混凝土梁柱的长度方向,所述加强筋2为空心管,且加强筋2的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之间至少有一个进口5和至少有一个出口6,所述进口5和出口6均用于所述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的连通;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的局部位置还设置有位于加强筋2中空区域内和/或加强筋2壁面上的刚度加强部件4。本实施例中采用的加强筋2,其形式根据具体运用时的受力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如用作竖直设置的钢筋混凝土柱时,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梁或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包括混凝土部分(1)和填充于混凝土部分(1)中的加强筋(2),所述加强筋(2)的长度方向沿着混凝土梁柱的长度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2)为空心管,且加强筋(2)的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之间至少有一个进口(5)和至少有一个出口(6),所述进口(5)和出口(6)均用于所述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的连通;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的局部位置还设置有位于加强筋(2)中空区域内和/或加强筋(2)壁面上的刚度加强部件(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该承重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梁或柱,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包括混凝土部分(1)和填充于混凝土部分(1)中的加强筋(2),所述加强筋(2)的长度方向沿着混凝土梁柱的长度方向,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2)为空心管,且加强筋(2)的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之间至少有一个进口(5)和至少有一个出口(6),所述进口(5)和出口(6)均用于所述中空区域与钢筋混凝土梁或柱表面的连通;所述钢筋混凝土梁或柱的局部位置还设置有位于加强筋(2)中空区域内和/或加强筋(2)壁面上的刚度加强部件(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刚度加强部件(4)为填充于加强筋(2)中空区域内的混凝土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刚度加强部件(4)为固定于加强筋(2)外壁面上的型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2)的外壁面上还固定有多块支板(3),所述支板(3)内嵌于混凝土部分(1)中。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建筑用承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板(3)沿着加强筋(2)的长度方向布置,且各个支板(3)的自由端均位于各自连接端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书成王清远董江峰梁危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