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564724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20 0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包括人机交流模块、NC主机、处理器和抛光盘模块;所述人机交流模块的输出端与NC主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正伺服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正减速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反伺服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反减速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考虑运行稳定、控制精确和控制目标等三个层面的关联和协调,实现了双面抛光机全局、实时闭环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控制系统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传统的研磨抛光机常采用普通电机拖动,通过齿轮传动系统实现上下抛光盘以及内外齿圈的传动,从而实现对工件的研磨抛光,其上下抛光盘与行星轮只有两种速度比,限制了双面抛光机加工运动轨迹的变化,缺乏对速度的精确控制。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包括人机交流模块、NC主机、处理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电路、气缸、变频器、变频电机和抛光盘模块;所述人机交流模块的输出端与NC主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NC主机的输出端与信号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信号转换模块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继电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继电器的输出端与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接触控制电路、变频器和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正伺服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正减速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接触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气缸电性连接,所述气缸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变频器的输出端与变频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变频电机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反伺服电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反减速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减速器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正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正速度检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速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反伺服电机的输出端与反速度检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速度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进一步,所述抛光盘模块的输出端与压力和位置检测模块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压力和位置检测模块的输出端与处理器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本技术所述的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控制整台设备成本,简化系统结构,保证系统抗干扰能力的前提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 与变频器之间采用相对简单的方式连接通讯,不需要额外添加模拟量输出模块或者是伺服控制器;考虑运行稳定、控制精确和控制目标等三个层面的关联和协调,实现了双面抛光机全局、实时闭环控制。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框图;附图标记中:1-人机交流模块;2-NC主机;3-信号转换模块;4-处理器;5-继电器;6-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7-正伺服电机;8-正减速器;9-接触器控制电路;10-气缸;11-变频器;12-变频电机;13-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14-反伺服电机;15-反减速器;16-抛光盘模块;17-压力位置检测模块;18-正速度检测模块;19-反速度检测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包括人机交流模块1、NC主机2、处理器4、继电器5、接触器控制电路9、气缸10、变频器11、变频电机12和抛光盘模块16;人机交流模块1的输出端与NC主机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NC主机2的输出端与信号转换模块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信号转换模块3输出端与处理器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处理器4的输出端与继电器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继电器5的输出端与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6、接触控制电路9、变频器11和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1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6的输出端与正伺服电机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正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与正减速器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正减速器8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接触器控制电路9的输出端与气缸10电性连接,气缸10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变频器11的输出端与变频电机1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变频电机12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13的输出端与反伺服电机1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反伺服电机14的输出端与反减速器1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反减速器15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正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与正速度检测模块1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正速度检测模块18的输出端与处理器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反伺服电机14的输出端与反速度检测模块19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反速度检测模块19的输出端与处理器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抛光盘模块16的输出端与压力和位置检测模块1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压力和位置检测模块17的输出端与处理器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通过人机交流模块1学习双面抛光机的一些性能,并将运行程序输入到NC主机2中,NC主机2处理信号,并通过信号转换模块3进行数据转换,转换后的数据进入到处理器4中,处理器4分析处理数据,通过继电器5稳定的传输信号,继电器5与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6、接触控制电路9、变频器11和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13电性连接,从而控制着抛光盘进行双面抛光的速度和接触压力,提高了抛光的精确度和效率。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它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包括人机交流模块(1)、NC主机(2)、处理器(4)、继电器(5)、接触器控制电路(9)、气缸(10)、变频器(11)、变频电机(12)和抛光盘模块(16);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流模块(1)的输出端与NC主机(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NC主机(2)的输出端与信号转换模块(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信号转换模块(3)输出端与处理器(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4)的输出端与继电器(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继电器(5)的输出端与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6)、接触控制电路(9)、变频器(11)和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1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6)的输出端与正伺服电机(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与正减速器(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减速器(8)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接触器控制电路(9)的输出端与气缸(10)电性连接,所述气缸(10)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变频器(11)的输出端与变频电机(1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变频电机(12)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13)的输出端与反伺服电机(1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伺服电机(14)的输出端与反减速器(1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反减速器(15)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面抛光机PLC控制系统,包括人机交流模块(1)、NC主机(2)、处理器(4)、继电器(5)、接触器控制电路(9)、气缸(10)、变频器(11)、变频电机(12)和抛光盘模块(16);其特征在于:所述人机交流模块(1)的输出端与NC主机(2)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NC主机(2)的输出端与信号转换模块(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信号转换模块(3)输出端与处理器(4)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处理器(4)的输出端与继电器(5)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继电器(5)的输出端与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6)、接触控制电路(9)、变频器(11)和反伺服驱动控制电路(13)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伺服驱动控制电路(6)的输出端与正伺服电机(7)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伺服电机(7)的输出端与正减速器(8)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正减速器(8)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接触器控制电路(9)的输出端与气缸(10)电性连接,所述气缸(10)的输出端与抛光盘模块(1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变频器(11)的输出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祥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顺怡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