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建良专利>正文

人体无交叉重叠点一体化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56418 阅读:3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医学临床上用于支撑体内狭窄病变位置的人体支撑架,它为由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抗凝血功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网格型管体,管体各网孔为任意几何形状,它们之间自然过渡平滑连接成一体化管状整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光滑平整的一体化结构,对血流的阻力大大减小,不易产生凝血,大大降低了新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使得其应用面更广,支撑架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疗效更加显著。(*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学临床上用于支撑体内狭窄病变位置的人体支撑架。人体支撑架是一种临床上用于支撑体内狭窄病变位置的管状结构体或建立新的通道的内用假体,可广泛应用于人体消化道、呼吸道、胆道、尿道、血管等良、恶性病变引起的狭窄支撑和瘘口的封堵及新通道的建立。目前,医学临床上广泛应用的人体支撑架均为网状编织结构,它采用金属丝编织构成,其各网孔的交叉点均有重叠点,它在人体非血管通腔道内使用还尚可,但应用在人体血管内作为支撑架时,则由于网状编织支撑架存在交叉重叠点,它过大地占据了内腔通道,增加了血流的阻力,从而易引起血管内凝血,有可能导致新的血栓形成,大大影响了支撑架的功效。尤其是应用在人体微小血管内时,其影响更大。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对血流的阻力大大减小,不易引起血管内凝血的人体无交叉重叠点一体化支撑架。本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人体无交叉重叠点一体化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它为由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抗凝血功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网格型管体,管体各网孔为任意几何形状,它们之间自然过渡平滑连接成一体化管状整体。本技术为光滑平整的一体化结构,其各网孔的连接点自然平滑过渡,无任何交叉重叠点,故作为血管内支撑架时,对血流的阻力大大减小,不易产生凝血,大大降低了新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使得其应用面更广,不仅可用于人体较大血管内,而且更适用于人体微小血管内,使得支撑架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疗效更加显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表面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表面平面示意图。如图1-3,本技术为由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抗凝血功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网格型管体1,管体1各网孔2为任意几何形状,它们之间自然过渡平滑连接成一体化管状整体。各网孔2面积的大小应不大于等同网孔长度的圆柱体表面积的六分之一。本技术管体1的长度和直径根据患者病变部位的症状来确定。本技术的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抗凝血功能的金属材料可选用钽、镍钛合金及不锈钢316L等金属材料,其制作工艺可采用激光雕刻成型,也可采用电火花切割,或者采用腐蚀法来制成。本技术使用时,通过医用输送器将本技术的支撑架管体1放入人体血管病变部位,则它就可将人体狭窄病变部位血管撑开,保证血流的畅通。由于本技术无任何交叉重叠点,则它对血流阻力小,不易形成血栓,达到治愈的目的。权利要求1.一种人体无交叉重叠点一体化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它为由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抗凝血功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网格型管体,管体各网孔为任意几何形状,它们之间自然过渡平滑连接成一体化管状整体。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体无交叉重叠点一体化支撑架,其特征在于网格型管体的各网孔面积的大小应不大于等同网孔长度的圆柱体表面积的六分之一。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医学临床上用于支撑体内狭窄病变位置的人体支撑架,它为由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抗凝血功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网格型管体,管体各网孔为任意几何形状,它们之间自然过渡平滑连接成一体化管状整体。本技术为光滑平整的一体化结构,对血流的阻力大大减小,不易产生凝血,大大降低了新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使得其应用面更广,支撑架的功效得以充分发挥,疗效更加显著。文档编号A61M29/00GK2354586SQ99227079公开日1999年12月22日 申请日期1999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1999年1月13日专利技术者徐建良, 李俏 申请人:徐建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人体无交叉重叠点一体化支撑架,其特征在于它为由生物相容性好、具有抗凝血功能的金属材料制成的网格型管体,管体各网孔为任意几何形状,它们之间自然过渡平滑连接成一体化管状整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建良李俏
申请(专利权)人:徐建良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