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央研究院专利>正文

经有性杂交产生木霉菌节段性非整倍体(SAN)菌株之方法及所制得的SAN菌株技术

技术编号:13547791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18 13:35
本发明专利技术系关于一种提供木霉菌节段性非整倍体后代菌株之技术。具体而言,本发明专利技术关于一种藉由有性杂交两种带有染色体杂合性(例如,一个具有支架M及支架33,另一个具有支架F及支架X)之亲代单倍体菌株,以产生木霉菌节段性非整倍体后代菌株之方法;较佳地,至少其中一者包含一个非同源性末端接合(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NHEJ)基因。本发明专利技术亦关于因此产生之一种稳定的木霉菌节段性非整倍体后代菌株,具体而言该菌株具有增强的醣类活性酵素(carbohydrate‑active enzymes;CAZymes)基因表现或活性,以及更具体的,可避免该菌株经一段时间后恢复成整倍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480054997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制备木霉菌节段性非整倍体菌株之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辨识及挑选木霉菌第一菌株,其具交配能力,且其基因组中带有支架33及支架M;(b)辨识及挑选木霉菌第二菌株,其具交配能力,可与步骤(a)之第一菌株交配,且其基因组中带有支架F及支架X;(c)有性杂交步骤(a)之第一菌株与步骤(b)之第二菌株;及(d)从步骤(c)中辨识及挑选节段性非整倍体(SAN)后代,其基因组中具有D复制片段。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3.10.02 US 61/886,0431.一种用于制备木霉菌节段性非整倍体菌株之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辨识及挑选木霉菌第一菌株,其具交配能力,且其基因组中带有支架33及支架M;(b)辨识及挑选木霉菌第二菌株,其具交配能力,可与步骤(a)之第一菌株交配,且其基因组中带有支架F及支架X;(c)有性杂交步骤(a)之第一菌株与步骤(b)之第二菌株;及(d)从步骤(c)中辨识及挑选节段性非整倍体(SAN)后代,其基因组中具有D复制片段。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支架33包含:(ⅰ)支架33之5’端,约33kb(称作L片段),及(ⅱ)支架33之3’端,约171kb(称作33(3’)片段);支架M包含:(ⅰ)D片段,包含:支架28之3’端,长度约37kb(称作28(3’)片段),全长的支架27,长度约427kp,及支架36之5’端,长度约52kb(称作36(5’)片段),以及(ⅱ)非D片段,包含:支架36之3’端,长度约83kb(称作36(3’)片段),以及支架28之5’端,长度约370kb(称作28(5’)片段);支架F包含:(ⅰ)D片段及(ⅱ)33(3’)片段;及支架X包含:(ⅰ)L片段及(ⅱ)非D片段。3.如权利要求1之方法,其中该第一菌株具有MAT1-1基因座,及第二菌株具有MAT1-2基因座,或该第一菌株具有MAT1-2基因座,及第二菌株具有MAT1-1基因座。4.如权利要求1之方法,其中步骤(a),该第一菌株藉由聚合酶连锁反应(PCR)分析,以判断出其基因组中是否存在支架33及支架M来辨识。5.如权利要求4之方法,其中该PCR分析系使用第一引子对,包含SEQ ID NO:3之引子C及SEQ ID NO:2之引子B,以判断支架33于第一菌株之基因组中存在与否,或使用第二引子对,包含SEQ ID NO:1之引子A及SEQ ID NO:4之引子D,以判断支架M于第一菌株之基因组中存在与否。6.如权利要求1之方法,其中步骤(a),该第二菌株藉由聚合酶连锁反应(PCR)分析,以判断出其基因组中是否存在支架F及支架X来辨识。7.如权利要求6之方法,其中该PCR分析系使用第三引子对,包含SEQ ID NO:1之引子A及SEQ ID NO:2之引子B,以确认支架F于第二菌株之基因组中存在与否,或使用第四引子对,包含SEQ ID NO:3之引子C及SEQ ID NO:4之引子D,以确认支架X于第二菌株之基因组中存在与否。8.如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廷方
申请(专利权)人:中央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