簧式腔内置管及置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351081 阅读:1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簧式腔内置管及置取装置。簧式腔内置管用钢丝绕制成圆管状,而置取装置是适应簧式腔内置管(4)的结构特点设计的,它主要包括:旋转棒芯(8)、固定套管(6)和推进套管(5)。两者配合使用,一方面解决了病人的进食困难,分泌物引流等问题,而且易固定,另一方面,放置、取出十分方便。(*该技术在199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类。目前,对于因良恶性肿瘤引起的食道狭窄(0.5cm以下),且因种种原因不适手术者,采取的手段多是将一段橡胶管放置在食道狭窄处,来解决不宜进食等困难。但橡胶管放置和取出都不方便,而且宜滑脱,食道及肿瘤的分泌物不宜引流。本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容易、不宜滑脱的簧式腔内置管,以及放置取出置管的置取装置。本技术是通过下列手段实现的:簧式腔内置管(4)是由钢丝绕制成园管状。置取装置由旋转棒芯(8)、固定套管(6)、推进套管(5)组成。旋转棒芯(8)为异径园柱体,其前部粗后部细,结合部位为一段锥体。固定套管(6)为异径园管形,套装在旋转棒芯(8)的外部,在固定套管(6)外部的后半部位套装推进套管(5)。旋转棒芯(8)的前部安装着至少2个簧卡(3),簧卡的一端与旋转棒芯(8)固定联接,另一端卧入旋转棒芯(8)壁上的长槽(10)内,在与簧卡(3)相对应的固定套管(6)的前半部壁上制有供簧卡(3)探出的长槽。旋转棒芯(8)的前端面上制有至少一个限位销(2),与限位销(2)相对应,在固定套管-->导头(1)后部内端面上制有至少一个限位槽。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半剖图。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图1中:1为导头,2为限位销(槽),3为簧卡,4为簧式腔内置管,5为推进套管,6为固定套管,7为后盖,8为旋转棒芯,9为导丝、图2中:10为长槽,11为长槽。本技术的部件可用不锈钢材制成。簧式腔内置管(4)用0.5~1mm的钢丝绕制成园管状,套装在置取器的前部。簧式腔内置管(4)每环绕一圈轴线方向上增加0.5mm。置取装置的内部安装着一可装卸的导丝(9),导丝(9)的前端为水滴形。位于导丝(9)外部的旋转棒芯(8)的前段外径大,后段外径小,前、后段间由1:3锥体光滑联接,沿轴心线方向上制有一个可供导丝(4)穿过的孔。旋转棒芯(8)的前部外壁上焊接着4个或6个簧卡(3)。簧卡(3)用0.5mm的钢丝制成。在簧卡(3)处的旋转棒芯(8)的壁上制有与簧卡(3)数量相同位置相对应的卡槽(10)。簧卡(3)的一端与旋转棒芯(8)固定联接,另一端引入卡槽(10)中。簧卡(3)每两个为一组,而且这两个簧卡(3)的位置是相对的,并在一个平面上(旋转棒芯(8)的槽断面),每组簧卡(3)的最高点之间的距离与簧式腔-->内置管的外径相同,在旋转棒芯(8)前端面上制有一个或两个限位销(2)。固定套管(6)位于旋转棒芯(8)的外部,它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前端为导头(1),其它部位类似于旋转棒芯(8),也分三部分,粗段与细段的结合部分为1:3锥套,并通过焊接联为一体,三部分的壁厚相同。固定套管(6)内部空间可供旋转棒芯(8)旋转。固定套管(6)前端的导头(1)内部制有弧形限位槽(2),限位槽(2)的数量与限位销(2)的数量相同。用限位槽(2)限制旋转棒芯(8)的旋转角度。在固定套管(6)的前部壁上开有供簧卡(3)探出的长槽(11),数量与簧卡(3)相同,位置与簧卡(3)相对应。固定套管(6)上还套装着推进套管(5),其为直管形结构,它的外径与簧式腔内置管(4)的外径对应。推进套管(5)的尾部制有内螺纹,并且安有一后盖(7)。在使用本技术时,可将本技术的旋转棒芯(8)旋转,使固定套管(6)把簧卡(3)压下,使其卧入长槽(10)中,在把簧式腔内置管(4)套在固定套管(6)的前半部,然后,向反方向旋转旋转棒芯(8),使簧卡(3)从固定套管(6)的长槽(11)中探出,把簧式腔内置管卡住。由于病人的食道狭窄(0.5cm以下),本技术在导丝(9)的前端设计了水滴形结构。通过导丝(9)导向,将带有簧式腔内置管(4)的置取装-->置置入食道适当位置,再旋转旋转棒芯(8),将簧卡(3)压下,拧下后盖,握住推进套管(5)将旋转棒芯(8)、固定套管(6)一并取下,再将推进套管(5)取出。整个置入过程完成。如果想取出簧式腔内置管(4)也很方便,将置取装置置入食道内的簧式腔内置管(4)处,将簧卡(3)放出卡住簧式腔内置管(4),便可将置管(4)取出。本技术提供的这种簧式腔内置管及其置取装置,使得放入和取出十分方便。由于簧式腔内置管(4)的结构特点,在食道中不需特殊方法固定(自身与肌体摩擦固定)。置管(4)为簧式直管形,使得食道的分泌物易引流,而不会造成梗阻,并为病人解决了饮食困难问题,为其它医疗手段提供了条件。而本技术中的置取装置是为簧式腔内置管(4)而设计的装置,两者配合使用可达到较好的医疗效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簧式腔内置管,其特征在于:置管用钢丝绕制成直管状。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簧式腔内置管,其特征在于:置管用钢丝绕制成直管状。2、一种用于置取簧式腔内置管的置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旋转棒芯、固定套管、推进套管组成,旋转棒芯为异径园柱体,其前段粗后段细,结合部位为一段锥体,固定套管套装在旋转棒芯的外部,在固定套管外部的后半部位,套装着推进套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置取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奇李晓张利民冯若吴思恩魏树臻刘贤王义先赵汝才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