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开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基板、光源、多孔性光学膜以及波长转换光学层。光源位于基板上。多孔性光学膜设置于光源上方并具有多个出光结构,多孔性光学膜分配光源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出光结构穿射而出,多孔性光学膜具有中央区域以及位于中央区域周围的周边区域,中央区域与光源对应设置,且中央区域的面积为A。波长转换光学层位于光源与多孔性光学膜之间,且波长转换光学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为B,其中0.49≦A/B≦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公开提供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基板、光源、多孔性光学膜以及波长转换光学层。光源位于基板上。多孔性光学膜设置于光源上方并具有多个出光结构,多孔性光学膜分配光源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出光结构穿射而出,多孔性光学膜具有中央区域以及位于中央区域周围的周边区域,中央区域与光源对应设置,且中央区域的面积为A。波长转换光学层位于光源与多孔性光学膜之间,且波长转换光学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为B,其中0.49≦A/B≦5。【专利说明】背光模块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背光模块,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较佳亮度均匀化的背光模块。
技术介绍
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含了液晶显示面板与光源模块,其中光源模块主要是用来提供液晶显示面板在进行显示时所需的面光源。一般而言,光源模块可依其光源所设置的位置分为直下式(direct type)以及侧光式(edge-lit type)两种。直下式光源模块的光源是配置于光源模块的正下方,通常用于较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侧光式光源模块的光源则配置于光源模块的侧边,通常用于较小尺寸的液晶显示器。为了防止液晶显示器的亮度不均,一般是使用光学膜片以使整个画面的亮度均匀化,以及在不损及光源亮度的情况下保持整个画面的亮度。就现有技术来说,主要是以光学膜片来达到光均匀与集中的目的。然而,在现有的方法中,由于光学膜片与光源的设置以及两者之间的距离而产生的光学膜片的形变(萎缩)或是漏蓝光等现象皆会导致画面呈现较差的亮度均匀化。因此,如何保持画面的亮度均匀化的问题,为目前所欲研究的主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可用以改善液晶显示器的亮度均匀化。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基板、光源、多孔性光学膜以及波长转换光学层。光源位于基板上。多孔性光学膜设置于光源上方并具有多个出光结构,多孔性光学膜分配光源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出光结构穿射而出,多孔性光学膜具有中央区域以及位于中央区域周围的周边区域,中央区域与光源对应设置,且中央区域的面积为A。波长转换光学层位于光源与多孔性光学膜之间,且波长转换光学层的垂直投影面积为B,其中0.49SA/BS5。基于上述,本专利技术的背光模块包括具有中央区域的面积A的多孔性光学膜以及具有垂直投影面积B的波长转换光学层,其中通过背光模块满足条件0.49 S A/B S 5,可提高显示画面的亮度均匀化。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说明书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图2A为图1的光源模块沿剖面线1-Γ的剖面示意图。图2B为图1的光源模块的多孔性光学膜与波长转换光学层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6A至图6C为本专利技术的波长转换光学层的其他态样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8A至图SB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支撑件的剖面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OA以及图1OB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12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局部立体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光源矩阵的上视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20、30、40、50、60、70、70,、80:背光模块110:基板120、120,、120,,、LS:光源121:蓝光晶片122:封装胶体123:杯状结构124:透镜125:凹槽130:多孔性光学膜140、140,、140,,:波长转换光学层150:扩散膜160:支撑框架170:中间层180:第一支撑件182:第一支撑柱184:第一夹持部186:第二夹持部188a、196a:顶端188b、196b:底端190:第二支撑件192:第二支撑柱194:第三夹持部200:透光板210:隔热层220:曲形支架222:固定部224、232:嵌合部230:半圆罩体ao、a1、a2:孔径A、B:面积CR:中央区域D、H1、H2:距离EH:出光结构II,:切线LM:光源矩阵P1、P2:顶点PR:周边区域S:容置空间W、W1、W2、W3、Wl:宽度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图2A为图1的光源模块沿剖面线1-Γ的剖面示意图。图2B为图1的光源模块的多孔性光学膜与波长转换光学层的爆炸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以及图2A,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包括基板110、光源120、波长转换光学层130以及多孔性光学膜140,其中背光模块10更可以包括扩散膜150。本实施例是针对单一光源120为例,说明上述元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背光模块10实质上包括多个光源120所形成的光源矩阵LM,排列于背光模块10的基板110上,有关光源矩阵LM的详细结构将于后续段落说明。另外,背光模块10亦包括金属背板、胶框以及电路控制系统(未绘示),其中各个光源120由电路控制系统所驱动,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依需求以常用手段进行设置,故本专利技术不在此进行相关叙述。请先参照图1以及图2A,光源120位于基板110上。在本实施例中,光源120例如是包括蓝色晶片121、封装胶体122以及杯状结构123。其中,杯状结构123设置于基板110上,并具有容置空间S。蓝色晶片121设置于容置空间S内。封装胶体122位于容置空间S中以包覆蓝色晶片121,藉此将蓝色晶片121封装于杯状结构123中。本实施例的封装胶体122的折射率可为1.4?1.8。封装胶体122材质例如为硅胶、树脂或玻璃等主体材质,其中主体材质可以是填充扩散粒子。扩散粒子材料例如为Si02、Mg(0H)2、CaC03、BaS04、Al203、Ti02等粉末。然,本专利技术的光源120的架构不以此为限。在其他实施例中,光源120也可为具有透镜结构或其他常见的设置方式。如图1、图2A、图2B所示,多孔性光学膜130设置于光源120上方,且具有多个出光结构HL多孔性光学膜130具有中央区域CR以及位于中央区域CR周围的周边区域PR,其中出光结构EH配置于周边区域PR,且多孔性光学膜130的中央区域CR与光源120对应设置并不具有出光结构HL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以中央区域CR朝向周边区域PR的延伸方向来说,出光结构EH的孔径例如是越来越大,S卩aAaOao;然,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在另一实施例中,出光结构EH的孔径例如是具有相同尺寸的孔径。另外,出光结构的穿孔形状可为锥形、圆柱形、梯形等外型。据此,光源120产生的光线可通过多孔性光学膜130被分配至不同位置的出光结构EH再穿射而出,使得光源120的点发光可转变为面发光,有利于背光模块1的亮度均匀化。请继续参照图1以及图2A,波长转换光学层140位于光源120与多孔性光学膜130之间并对应于光源120设置。在本实施例中,波长转换光学层140是被配置于光源120的杯状结构123上,藉此以波长转换光学层140封闭容置空间S,其中未被封装胶体122填充的容置空间S内例如是被空气所填充或为真空状态,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一光源,位于该基板上;一多孔性光学膜,设置于该光源上方并具有多个出光结构,该多孔性光学膜分配该光源产生的光线于不同位置的该出光结构穿射而出,该多孔性光学膜具有一中央区域以及位于该中央区域周围的一周边区域,该中央区域与该光源对应设置,且该中央区域的面积为A;以及一波长转换光学层,位于该光源与该多孔性光学膜之间,其中该波长转换光学层的一垂直投影面积为B,其中0.49≦A/B≦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冠杰,陈明伦,徐明君,王致凯,陈重廷,王明政,
申请(专利权)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