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所述车辆包括中冷器和水箱,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包括:油箱;双联泵,所述双联泵包括:第一液压泵,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入口与所述油箱连接;第二液压泵,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入口与所述油箱连接;第一马达,用于驱动所述中冷器的风扇,所述第一马达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回路;第二马达,用于驱动所述水箱的风扇,所述第二马达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出口连通,形成第二回路;其中,通过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来控制所述中冷器的风扇和所述水箱的风扇的转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冷却系统中布置困难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升车辆冷却控制效率、布置简易的技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所述车辆包括中冷器和水箱,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包括:油箱;双联泵,所述双联泵包括:第一液压泵,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入口与所述油箱连接;第二液压泵,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入口与所述油箱连接;第一马达,用于驱动所述中冷器的风扇,所述第一马达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回路;第二马达,用于驱动所述水箱的风扇,所述第二马达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出口连通,形成第二回路;其中,通过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来控制所述中冷器的风扇和所述水箱的风扇的转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冷却系统中布置困难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升车辆冷却控制效率、布置简易的技术效果。【专利说明】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车辆
,特别涉及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车辆冷却系统是车辆热管理系统中非常中重要的子系统,其地位也日益突出。特种车辆冷却系统除对发动机本身进行冷却以外,还承担着变速器冷却、液力缓速器冷却、液压系统冷却的任务,因此,对于冷却系统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现有技术中特种车辆发动机多数采用增压中冷水冷柴油机,需要采用中冷器对增压空气进行冷却,根据中冷器和水箱布置形式,采用串联和并联两种方式布置,其中串联布置冷却空气依次中冷器、水箱进行散热,冷却空气流过中冷器后温度急剧升高,再流经水箱时液-气温差变小,使得水箱换热效果极差;而并联布置使得整个冷却装置尺寸较大,冷却风扇直径也较大,对安装空间要求较高,不便于整车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冷却系统中布置困难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升车辆冷却控制效率、布置简易的技术效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所述车辆包括中冷器和水箱,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包括:油箱;双联栗,所述双联栗包括:第一液压栗,所述第一液压栗的入口与所述油箱连接;第二液压栗,所述第二液压栗的入口与所述油箱连接;第一马达,用于驱动所述中冷器的风扇,所述第一马达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液压栗的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回路;第二马达,用于驱动所述水箱的风扇,所述第二马达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液压栗的出口连通,形成第二回路;其中,通过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来控制所述中冷器的风扇转速和所述水箱的风扇转速。优选的,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栗和所述第一马达之间的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一溢流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回路连接,所述第一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优选的,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液压栗和所述第二马达之间的第二溢流阀,所述第二溢流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回路连接,所述第二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优选的,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溢流阀和所述第二马达之间的换向阀,所述换向阀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回路连接,所述换向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连通。优选的,所述换向阀具体为电磁换向阀。本申请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冷却控制系统,通过采用所述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二溢流阀来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采用所述换向阀来控制所述水箱的工作状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冷却系统中布置困难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升车辆冷却控制效率、布置简易的技术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图1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方式车辆冷却控制系统的示意图;100-车辆冷却控制系统,1-油箱,2-双联栗,21-第一液压栗,22-第二液压栗,3_第一马达,4-第二马达,5-第一溢流阀,6-第二溢流阀,7-换向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方式车辆冷却控制系统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100,所述车辆包括中冷器和水箱,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100包括油箱1、双联栗2、第一马达3及第二马达4。所述油箱I用于提供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100的液压油,所述双联栗2用于从所述油箱I中吸取油液,所述双联栗2包括第一液压栗21和第二液压栗22,所述第一液压栗21的入口与所述油箱I连接;第二液压栗22所述第二液压栗22的入口与所述油箱I连接。所述第一马达3用于驱动所述中冷器的风扇,所述第一马达3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液压栗21的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回路;所述第二马达4用于驱动所述水箱的风扇,所述第二马达4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液压栗22的出口连通,形成第二回路。通过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来控制所述中冷器的风扇转速和所述水箱的风扇转速。另外,为了方便控制所述第一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所述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一溢流阀5,所述第一溢流阀5设置在所述第一液压栗21和所述第一马达3之间,所述第一溢流阀5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一回路连接,所述第一溢流阀5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I连通。通过对所述第一溢流阀5设定溢流压力,当所述第一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大于所述设定的溢流压力时,所述第一溢流阀5开始溢流所述第一回路中的液压油至所述油箱I中,以保证所述第一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不大于设定的溢流压力值。为了方便控制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所述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第二溢流阀6,所述第二溢流阀6设置在所述第二液压栗22和所述第二马达4之间,所述第二溢流阀6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回路连接,所述第二溢流阀6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I连通。通过对所述第二溢流阀6设定溢流压力,当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大于所述设定的溢流压力时,所述第二溢流阀6开始溢流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至所述油箱I中,以保证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不大于设定的溢流压力值。为了方便控制所述水箱的工作状态,所述冷却控制系统还包括换向阀7,所述换向阀7设置在所述第二溢流阀6和所述第二马达4之间,所述换向阀7的进油口与所述第二回路连接,所述换向阀7的出油口与所述油箱I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向阀7具体为电磁换向阀7。所述换向阀7的设置,使得在不需要所述水箱工作时,开启所述换向阀7,使得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不经过所述第二马达4直接流入所述油箱I,提高了控制效率。本申请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提供的车辆冷却控制系统,通过采用所述第一溢流阀、所述第二溢流阀来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采用所述换向阀来控制所述水箱的工作状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车辆冷却系统中布置困难的技术问题,达到了提升车辆冷却控制效率、布置简易的技术效果。最后所应说明的是,以上【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主权项】1.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所述车辆包括中冷器和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包括: 油箱; 双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冷却控制系统,所述车辆包括中冷器和水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冷却控制系统包括:油箱;双联泵,所述双联泵包括:第一液压泵,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入口与所述油箱连接;第二液压泵,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入口与所述油箱连接;第一马达,用于驱动所述中冷器的风扇,所述第一马达的入口与所述第一液压泵的出口连接,形成第一回路;第二马达,用于驱动所述水箱的风扇,所述第二马达的入口与所述第二液压泵的出口连通,形成第二回路;其中,通过分别控制所述第一回路和所述第二回路中的液压油压力,来控制所述中冷器风扇和所述水箱的风扇转速。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祝亚民,刘禹,汪雪,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航天技术研究院特种车辆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