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钢束转向器力学性能试验装置,涉及钢束转向器领域,该装置包括锚固组件和张拉组件,所述锚固组件位于转向器一侧,且所述锚固组件包括用于锚固预应力钢束一端的锚固部件,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在锚固组件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一压力环,所述锚固部件的水平高度与转向器的相同;所述张拉组件位于转向器另一侧,所述张拉组件包括张拉预应力钢束另一端的张拉部件,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在张拉组件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三压力环,同时,锚固组件和所述张拉组件至少一个高度可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更加便捷、准确的对转向器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钢束转向器力学性能试验装置,涉及钢束转向器领域,该装置包括锚固组件和张拉组件,所述锚固组件位于转向器一侧,且所述锚固组件包括用于锚固预应力钢束一端的锚固部件,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在锚固组件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一压力环,所述锚固部件的水平高度与转向器的相同;所述张拉组件位于转向器另一侧,所述张拉组件包括张拉预应力钢束另一端的张拉部件,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在张拉组件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三压力环,同时,锚固组件和所述张拉组件至少一个高度可调。本技术能够更加便捷、准确的对转向器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专利说明】一种预应力钢束转向器力学性能试验装置
本技术涉及钢束转向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钢束转向器力学性能试验 装置。
技术介绍
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预应力张拉中,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种施工工艺,先张 法具有预应力明确、无需管道、省却压浆等优点,因而逐渐被普遍采用。同时,折线配束能够 解决传统直线配束的结构跨度和规模受限的不足,因而采用先张法的折线配束预应力混凝 土梁逐渐被开始应用推广,预应力钢束转向器是实现折线配束的关键构件,因此,确定预应 力钢束转向器的力学性能参数显得至关重要。现有的关于预应力钢束转向器性能的测试主 要还是针对转向器引起的预应力的损失,通过在钢绞线表面粘贴应变片进行测试,但由于 钢绞线由多根钢丝绞合而成,很难直接测得钢绞线的真实应变,测试结果误差较大且对于 转向器性能参数的测试不够全面。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应力钢束转向器 力学性能试验装置,能够更加便捷、准确的对转向器的性能参数进行测试。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包括锚固组件和张拉组件,所述 锚固组件位于转向器一侧,且所述锚固组件包括用于锚固预应力钢束一端的锚固部件,以 及测量预应力钢束在锚固组件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一压力环,所述锚固部件的水平高度与转 向器的相同;所述张拉组件位于转向器另一侧,且所述张拉组件与所述锚固组件的高度不 同,所述张拉组件包括张拉预应力钢束另一端的张拉部件,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在张拉组 件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三压力环,同时,所述锚固组件和所述张拉组件至少一个高度可调。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压力环和第三压力环均连接一同步采集仪。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锚固组件、转向器和张拉组件均固定于所述转向 器下方设有的地锚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锚固组件还包括锚固架,所述锚固架垂直固定于 地锚上,且锚固架上设有供穿过锚固架的预应力钢束竖向移动的槽孔,所述第一压力环的 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垫板和第二垫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张拉组件还包括垂直于地锚上的反力墙,所述第 三压力环的两端分别设有第四垫板和第五垫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转向器通过锚杆固定于地锚上,且锚杆穿过地锚, 锚杆穿过地锚的部分上设有测量转向器在地锚位置竖向拉力的第二压力环。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锚杆的上端固定有一转向架,所述转向器的两端 固定在转向架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压力环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锚杆的锚固螺 母,另一端设有第三垫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压力环、第二压力环和第三压力环均连接一 同步采集仪。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一设置在所述转向器和张拉组件之间的转向装 置,所述转向装置包括支撑架及位于支撑架上的辅助转向器,所述辅助转向器和所述张拉 部件的水平高度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1)通过压力环测得张拉的预应力钢束的两端的压力值,并通过同步采集仪对数 据进行采集,整个测试过程操作便捷,且测试数据结果准确。 (2)通过调节锚固组件一端的预应力钢束和转向器的高度,即可对预应力钢束处 于不同转向角度时,对转向器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 (3)通过本预应力钢束转向器力学性能试验装置不仅可以测得转向器引起的预应 力钢束的预应力损失,还可以测得转向器的荷载传递效率以及转向器与预应力钢束间的摩 擦系数,性能测试全面。【附图说明】 图1为本技术一种预应力钢束转向器力学性能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转向器的侧视图。 图中:1-锚固组件,101-锚固架,102-第一垫板,103-第一压力环,104-第二垫板, 105-锚固部件,2-地锚,3-转向器,301-转向架,302-锚杆,303-第三垫板,304-第二压力环, 305-锚固螺母,4-转向装置,401-支撑架,402-辅助转向器,5-预应力钢束,6-张拉组件, 601-第四垫板,602-第三压力环,603-第五垫板,604-张拉部件,605-反力墙,7-同步采集 仪。【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见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预应力钢束转向器力学性能试验装置,包括 锚固组件1和张拉组件6,所述锚固组件1位于转向器3-侧,且锚固组件1包括用于锚固预应 力钢束5-端的锚固部件105,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5在锚固组件1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一压力 环103,锚固部件105的水平高度与转向器3的相同;所述张拉组件6位于转向器3另一侧,且 张拉组件6与锚固组件1的高度不同,所述张拉组件6包括张拉预应力钢束5另一端的张拉部 件604,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5在张拉组件6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三压力环602,张拉部件604- 般为穿心千斤顶,上述锚固组件1和张拉组件6至少有一个是高度可调的。锚固组件1、转向 器3和张拉组件6均固定于转向器3下方设有的地锚2上。第一压力环103和第三压力环602均 连接一同步采集仪7,同步采集仪7对第一压力环103和第三压力环602测得的压力数值进行 采集,便捷且准确。锚固组件1具体的还包括锚固架101,锚固架101垂直固定于地锚2上,且锚固架101 上设有供穿过锚固架101的预应力钢束5竖向移动的槽孔,预应力钢束5穿过于锚固架101, 在第一压力环103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设在预应力钢束5上的第一垫板102和第二垫板104。张 拉组件6还包括垂直于地锚2上的反力墙605,预应力钢束5穿过反力墙605,在第三压力环 602的两端分别设有套设在预应力钢束5上的第四垫板601和第五垫板603。 转向器3通过锚杆302固定于地锚2上,且锚杆302穿过地锚2,锚杆302穿过地锚2的 部分上设有测量转向器3在地锚2位置竖向拉力的第二压力环304,第二压力环304也与同步 采集仪7相连。预应力钢束5从转向器3的下方穿过,第二压力环304的一端设有用于固定锚 杆302的锚固螺母305,通过旋转锚固螺母305即可调节转向器3的高度,第二压力环304的另 一端设有第三垫板303。锚杆302的上端固定有一转向架301,转向器3的两端固定在转向架 301上。在转向器3和张拉组件6之间设有一转向装置4,转向装置4包括支撑架401及位于支 撑架401上的辅助转向器402,辅助转向器402和张拉部件604的水平高度相同,且辅助转向 器402和转向器3为型号相同的转向器。在测试时,通过调节转向器3的高度和穿过锚固架101的预应力钢束5的高度,但始 终满足转向器3和穿过锚固架101的预应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预应力钢束转向器力学性能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锚固组件(1),所述锚固组件(1)位于转向器(3)一侧,且所述锚固组件(1)包括用于锚固预应力钢束(5)一端的锚固部件(105),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5)在锚固组件(1)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一压力环(103),所述锚固部件(105)的水平高度与转向器(3)的相同;张拉组件(6),所述张拉组件(6)位于转向器(3)另一侧,且所述张拉组件(6)与所述锚固组件(1)的高度不同,所述张拉组件(6)包括张拉预应力钢束(5)另一端的张拉部件(604),以及测量预应力钢束(5)在张拉组件(6)位置轴向压力的第三压力环(602),同时,所述锚固组件(1)和所述张拉组件(6)至少一个高度可调。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宏印,程宝辉,吕宏奎,彭旭民,李鸥,蔡雄庭,李丽娟,唐细彪,赵承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