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主机与显示屏连接,主机还与CT机、机器人手臂连接;注射器导向模板上并排分布多列放射性粒子注射引导孔,注射器导向模板由6自由度机器人手臂夹持;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与机器人手臂连接,机器人手臂可沿CT床边沿滑动并随CT床进入CT机内侧;显示器和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可对机器人手臂进行一些微调及手动操作;手术机器人主机根据CT影像得到需要治疗的位置信息后,将判定机器人手臂末端的导向模板上定位探针的位姿;系统下达指令移动机器人手臂,将导向模板放置到需要注射放射性粒子的位置,将注射引导孔穿刺到肿瘤部位,注射放射性粒子,并根据诊断结果控制注射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的手术机器人系统,涉及医疗器械领域。主机与显示屏连接,主机还与CT机、机器人手臂连接;注射器导向模板上并排分布多列放射性粒子注射引导孔,注射器导向模板由6自由度机器人手臂夹持;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与机器人手臂连接,机器人手臂可沿CT床边沿滑动并随CT床进入CT机内侧;显示器和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可对机器人手臂进行一些微调及手动操作;手术机器人主机根据CT影像得到需要治疗的位置信息后,将判定机器人手臂末端的导向模板上定位探针的位姿;系统下达指令移动机器人手臂,将导向模板放置到需要注射放射性粒子的位置,将注射引导孔穿刺到肿瘤部位,注射放射性粒子,并根据诊断结果控制注射量。【专利说明】一种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的手术机器人系统。
技术介绍
放射粒子介入治疗是“内放疗”治疗肿瘤的方法,利用其短距离放疗效应杀灭瘤细胞,从而避免了“外放疗”对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的放疗损伤。目前的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的手术平台包含一个手动定位平台、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3D打印导向模板系统、放射治疗体模水箱加热系统等关键部分。现有手术平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I)价格昂贵。采用国外进口多自由度手动定位平台,价格不菲;定位模型采用3D打印成型,成本较高。(2)手术时间长。患者做完术前检查需要等待3D打印定位模型,时间长、效率低。(3)定位困难。术前检查和手术治疗不在同时进行,即使利用定位模型也涉及到二次定位时操作复杂和误差较大的问题。(4)手工操作不便。目前的手动定位平台,操作非常繁琐,定位缓慢,工作量大,同时也存在手动操作误差较大的问题。(5)放射性粒子的注射和支架治疗器材也存在固定不够准确和对管腔创伤较大等问题。(6)放射治疗体模水箱加热系统,体积笨重,操作不便,能耗大,效率低、卫生条件差。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将彻底革新目前手术平台的结构和手术规划过程,采用机器人装置,省略3D打印模板的过程,集成TPS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新型的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和操作方法。实现了检查和治疗同时进行的目的。本技术的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1’)、显示屏(2’)、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4’)、机器人手臂(5’)、注射器导向模板(6’)、CT机(7’);主机(Γ)与显示屏(2’)连接,主机(Γ)还分别与CT机(7’)、机器人手臂(5’)连接;其注射器导向模板采用矩形导向模板,注射器导向模板上并排分布多列放射性粒子注射引导孔,注射器导向模板(6’)由6自由度机器人手臂(5’)夹持;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4’)与机器人手臂(5’)连接,机器人手臂(5’)固定在CT床边且可沿CT床边沿滑动,并可随CT床一同进入CT机内侧;显示器和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4),可分别对机器人手臂进行一些微调及手动操作。操作方法:1.本手术机器人系统其主机部分分别连接机器人与CT机。CT机通过对病人进行扫面,将扫描后的数据传输给主机,主机内包含图像处理系统以及TPS治疗计划系统;在医生的参与下,通过TPS治疗计划系统、交互式识别肿瘤区域和探针空间位置,交互式设计介入治疗方案,最终迅速诊断出病人的病变位置与治疗方案,并将位置信息迅速传递给主机,TPS系统可以对实际放置粒子的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放疗辐射区域,评估治疗效果。2.手术机器人主机根据CT影像得到需要治疗的位置信息后,将自动判定机器人手臂末端的导向模板上定位探针的位姿;系统下达指令移动机器人手臂,将导向模板放置到人体需要注射放射性粒子的位置,将注射器沿导向模板上的注射引导孔穿刺到肿瘤部位,注射放射性粒子,并根据诊断结果控制注射量。显示器和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4’),分别显示治疗方案和当前机器人手臂(5’)所处位置,同时触摸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4’)控制手术机器人手臂(5’)运动,实现机器人手臂(5’)的空间位置微调功能。手术机器人注射器导向模板上并排分布地多列放射性粒子注射引导孔作为定位装置能够准确定位放射性粒子注射方位,省略了现有设备中制作3D打印模板的过程,实现了检查和治疗的同时进行。3.本手术机器人系统还包括体模空气加热系统,是对放射治疗体模加热系统进行改进,改变放射治疗体模的加热方法,采用空气加热的方法,构建新型的体模加热系统。将放射治疗体模竖直放置到加热箱内,加热系统内有精确的温控单元,对体模加热过程进行精确的温度控制,整个加热过程快捷又卫生,大大改善了治疗的环境与治疗的效果。4.本手术机器人系统还设计了专用的一种放射性粒子支架内装配装置。该装置采用装订的方法将放射性粒子棒装订于支架内表面,且粒子棒的装订过程简单、安全、高效。实现了粒子棒多位置、个性化的连续装配,提高了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的手术效率与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治疗的成本。—种用于放射性粒子支架内装配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钉槽(2)、U型钉(3)、定位弹簧(4)、压柄(5)、粒子棒夹(6)、弹簧片(7)、粒子棒(8)、推送杆(9)、复位弹簧(10)、封盖(11)、导槽(12)、销轴(13)、压钉片(14)、压柄复位弹簧(15),粒子棒导出槽(16),长型粒子棒推送架(18)。所述的一种用于放射性粒子支架内装配的装置,其架座是装配装置的主体部分,架座底部为盘型基座,盘型基座上为长型粒子棒推送架(18),长型粒子棒推送架的一端为粒子棒装配端,另一端为粒子棒推送端,粒子棒推送架的中间某部位两侧各有一个向上突出的耳孔(20),两突出的耳孔平行对称;长型的粒子棒推送架的粒子棒装配端设有向上开口的粒子棒导出槽(16 ),粒子棒导出槽(16)的侧壁开有一向上开口的U型凹槽,称为U型钉引导槽(17);粒子棒推送架内部沿长度方向设有粒子棒滑道(19),滑道为圆柱形滑道,粒子棒滑道(19)自粒子棒推送端至粒子棒导出槽(16)贯通;在粒子棒推送端的粒子棒滑道(19)内安装有推送杆(9),推送杆(9)设有手柄,在粒子棒推送端的长型的粒子棒推送架的侧面开有导槽(12),导槽(12)与粒子棒滑道(19)并排连通,推送杆(9)的手柄可沿导槽(12)内移动,同时保证推送杆(9)不转动;推送杆(9)的顶部通过复位弹簧(10)与封盖(11)固定连接;长型的粒子棒推送架的上表面开有粒子棒安装口(21),粒子棒安装口与粒子棒滑道(19)连通;粒子棒夹(6)内设有粒子棒槽,粒子棒槽内设有弹簧片(7),粒子棒夹(6)的弹簧片(7)顶端粒子棒槽内可装粒子棒,粒子棒夹(6)通过弹簧片(7)将粒子棒从粒子棒安装口( 21)平行于粒子棒滑道(19)置于粒子棒滑道(19)内。长型粒子棒推送架上粒子棒装配端的上面安装有U型钉安装装置,U型钉安装装置的下部分为与粒子棒滑道(19)平行的钉槽(2)及下压板(22),下压板的前端开有向下开通的下压钉道,下压钉道与U型钉引导槽(17)对应;钉槽(2)内固定安装有定位弹簧(4),定位弹簧(4)能够使多个U型钉(3)平行紧密地安装在钉槽(2)内;U型钉安装装置的上部分为压柄(5),压柄的前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放射性粒子介入治疗肿瘤的手术机器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机(1’)、显示屏(2’)、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4’)、机器人手臂(5’)、注射器导向模板(6’)、CT机(7’);主机(1’)与显示屏(2’)连接,主机(1’)还分别与CT机(7’)、机器人手臂(5’)连接;其注射器导向模板采用矩形导向模板,注射器导向模板上并排分布多列放射性粒子注射引导孔,注射器导向模板(6’)由6自由度机器人手臂(5’)夹持;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4’)与机器人手臂(5’)连接,机器人手臂(5’)固定在CT床边且可沿CT床边沿滑动,并可随CT床一同进入CT机内侧;显示器和机器人手动操作面板(4’),可分别对机器人手臂进行一些微调及手动操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乔爱科,王俊杰,葛长森,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