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数控双气囊气管套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7991 阅读:3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是一种数控双气囊气管套管,包括外套管(1)、管芯(2)两部分,外套管(1)由套管(1.1)、固定翼(1.2)、气囊(1.3)、充气管(1.4)、充气阀(1.5)和指示球囊(1.6)组成,管芯(2)置于外套管(1)内,近端为两个方形薄片,其覆盖在外套管(1)的近端管口,远端呈圆锥状,刚好伸出外套管(1)的远端管口,其特征在于有两个气囊、两根充气管、两个充气阀和两个指示球囊。还可包括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现有的单气囊气管套管改为双气囊气管套管,可交替使用气囊,以缩短气囊对局部气管粘膜的压迫时间,防止气管内壁长时间受压出现粘膜缺血、糜烂、坏死等并发症。用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可定时为双气囊交替充、放气并使气囊压力维持恒定。(*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是一种数控双气囊气管套管
技术介绍
临床上,施以气管切开术的患者往往需置入气管套管以保持呼吸道通畅。现有的气管套管包括外套管和管芯两部分。其中外套管由套管、指示球囊、充气管、充气阀、固定翼、气囊组成。固定翼位于套管近端的外壁,气囊位于套管远端的外壁,充气管一端穿过固定翼与套管的衔接处,沿套管的管壁延伸并与气囊相连,充气管的另一端为指示球囊和充气阀,管芯置于外套管内,近端为两个方形薄片,其覆盖在外套管近端管口,远端呈圆锥状,刚好伸出外套管远端管口,其作用是在插入气管时一方面可防止气管内的分泌物进入外套管内,另一方面光滑的圆锥状表面可防止损伤气管内壁。使用时,将外套管连同管芯从气管切开口处插入并由固定翼固定,抽出管芯,用针筒连接充气阀通过充气管给气囊充气,使气囊封闭住外套管外壁与气管内壁之间的空隙,这样既可防止机械通气时发生漏气,又可防止口咽部的分泌物或鼻饲管的内容物进入下呼吸道。然而上述气管套管存在以下不足:1.外套管只设一个气囊,气管壁受气囊长时间的压迫易出现粘膜缺血、糜烂、坏死或造成肉芽肿进而导致气管狭窄等症状,1969年Cooper和Grillo证实气管套管的气囊充气后仅48小时,气管粘膜已有溃疡形成,1984年Wited证实气管狭窄的发生与插管时间的长短有关,在插管超过11天的患者中,12%发生气道狭窄,而通常使用的时间为2~3周,所以上述各症状的发生率较高;2.气囊依靠注射器充气,充气量难以控制,充-->气多了气囊压力过高压迫气管壁易使粘膜缺血、糜烂、坏死;充气少了气囊压力过低则机械通气时发生漏气。这是现有气管套管所难以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控双气囊气管套管,将现有的气管套管由单气囊改为双气囊,即外套管远端的外壁设有两个气囊,分别与各自的充气管相连,以使交替充、放气,防止气管内壁由于长时间受压而出现气管粘膜缺血、糜烂、坏死等症状;并将充气阀与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相连,以使用数控方式控制气囊内的充气压力和两气囊交替充、放气的时间。从而克服现有气管套管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包括外套管1、管芯2两部分,外套管1由套管1.1、固定翼1.2、气囊1.3、充气管1.4、充气阀1.5和指示球囊1.6组成。固定翼1.2位于套管1.1近端的外壁,气囊1.3位于套管1.1远端的外壁,充气管1.4一端穿过固定翼1.2和套管1.1的衔接处,沿套管的管壁延伸并与气囊1.3相连,充气管1.4的另一端为充气阀1.5和指示球囊1.6,管芯2置于外套管1内,近端为两个方形薄片,其覆盖在外套管1的近端管口,远端呈圆锥状,刚好伸出外套管1的远端管口。其特征在于有两个气囊、两根充气管、两个充气阀和两个指示气囊。还可包括气囊压力监控仪3,两个充气阀1.5分别与气囊压力监控仪3的两根充、放气管3.1连接。气囊压力监控仪与市售的四肢手术中使用的数控气压止血带的监控仪类似。本技术由于双气囊的交替使用缩短了局部气管粘膜受压时间从而减少了并发症,由于采用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不仅能定时为双气囊交替充、放气,而且能自动测定并维持压力,使操作更为科学简便,当然如果不用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则可用手工给双气囊交替充、放气。-->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外套管整体气囊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管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本技术气管套管由外套管1、管芯2、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3三部分组成,其中外套管1由套管1.1、固定翼1.2、二个气囊1.3、分别与二个气囊相连的两根充气管1.4及其充气阀1.5和气压指示球囊1.6组成,由两根充气阀1.5分别与气囊压力监控仪3的两个充、放气管3.1连接。管芯2的头部2.1呈圆锥状,尾端2.2呈方形片状,中间的管体2.3长度与套管1.1匹配。当管芯与外套管套合时,管芯的头部2.1刚好伸出套管1.1的远端管口,管芯尾端2.2的圆片正好覆盖于套管1.1的近端管口。实施例1:本技术包括外套管1、管芯2两部分,外套管的套管1.1呈120°弧形弯曲,长90mm(内弧78mm,外弧102mm),外径11.9mm,内径8mm,气囊充气后外径为32mm,两侧厚度为15mm,两气囊间距为5mm。充气指示球囊1.6Φ30mm,充气管1.4长度为300mm。实施例2:本技术由外套管1、管芯2和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3三部分组成,外套管1、管芯2同实施例1,所用的数控气囊压力监控仪同数控气压止血带的监控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气囊气管套管,包括外套管(1)、管芯(2)两部分,外套管(1)由套管(1.1)、固定翼(1.2)、气囊(1.3)、充气管(1.4)、充气阀(1.5)和指示球囊(1.6)组成,固定翼(1.2)位于套管(1.1)近端的外壁,气囊(1.3)位于套管(1.1)远端的外壁,充气管(1.4)一端穿过固定翼(1.2)和套管(1.1)的衔接处,沿套管的管壁延伸并与气囊(1.3)相连,充气管(1.4)的另一端为充气阀(1.5)和指示球囊(1.6),管芯(2)置于外套管(1)内,近端为两个方形薄片,其覆盖在外套管(1)的近端管口,远端呈圆锥状,刚好伸出外套管(1)的远端管口,其特征在于有两个气囊、两根充气管、两个充气阀和两个指示球囊。

【技术特征摘要】
CN 2006-3-16 20062004023691.一种双气囊气管套管,包括外套管(1)、管芯(2)两部分,外套管(1)由套管(1.1)、固定翼(1.2)、气囊(1.3)、充气管(1.4)、充气阀(1.5)和指示球囊(1.6)组成,固定翼(1.2)位于套管(1.1)近端的外壁,气囊(1 .3)位于套管(1.1)远端的外壁,充气管(1.4)一端穿过固定翼(1.2)和套管(1.1)的衔接处,沿套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根娣席淑华周立陶红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