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3479572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22:35
一种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拉削泵出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返回泵出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主油缸的上腔与下腔分别与主方向控制阀连通,主方向控制阀与油箱之间连接有主油缸回油油路,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连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管道上,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一控制阀组,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第二控制阀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蓄能器与拉削泵并联对主油缸拉削工作行程供油,在保证表面光滑度的前提下,拉削速度可达63米/分钟,弥补了氮化热处理后的零件表面硬度太高不能拉削加工的缺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一种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拉削泵出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返回泵出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主油缸的上腔与下腔分别与主方向控制阀连通,主方向控制阀与油箱之间连接有主油缸回油油路,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连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管道上,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一控制阀组,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第二控制阀组。本技术利用蓄能器与拉削泵并联对主油缸拉削工作行程供油,在保证表面光滑度的前提下,拉削速度可达63米/分钟,弥补了氮化热处理后的零件表面硬度太高不能拉削加工的缺憾。【专利说明】一种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
本技术涉及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特别的,涉及一种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拉床是一种拉削机床,上拉式拉床的工作原理是:夹刀不动,将加工零件装夹在主溜板上,加工零件向上运动拉削,现有技术中的拉床最快的拉削速度只有8米/分钟左右,并且要求拉削加工前,零件表面不得作硬化热处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在人们要求零件在氮化热处理后形成加工表面硬度在HRC50度时,仍能够进行表面拉削加工,本技术经过大量实验验证,得出拉床拉削速度在63米/分钟左右时能达到技术要求,而目前国内还没有加工零件在氮化热处理后形成高硬度的上拉式高速拉床液压系统。现有技术中目前没有找到关于高速拉床的相关描述,中国专利CN201120193516.4公开了一种上拉式内拉床液压系统,其利用可编程控制器来控制比例流量阀和比例压力阀,实现拉削缸的无级变速,对于如何满足高表面硬度的零件加工,并未提及。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包括拉削栗、返回栗、主方向控制阀、主油缸、油箱、蓄能器阀组,拉削栗出□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返回栗出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主油缸的上腔与下腔分别与主方向控制阀连通,主方向控制阀与油箱之间连接有主油缸回油油路,主方向控制阀选择使主油缸的下腔与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或主油缸回油油路连通,主方向控制阀选择使主油缸的上腔与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或主油缸回油油路连通;所述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连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管道上,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一控制阀组,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第二控制阀组。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与拉削栗之间连接有单向阀A,单向阀A的入口与拉削栗出口连接,单向阀A的出口与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连接,单向阀A与拉削栗之间的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三控制阀组。进一步的,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出口与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出口连接到主方向控制阀的同一个入口处,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还连接有单向阀B,单向阀B的入口与第二控制阀组的入口以及返回栗的出口连接,单向阀B的出口与第一控制阀组的出口以及主方向控制阀的入口连接。进一步的,主油缸的下腔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的油路管道上还连接有为下腔回油提供一定背压的第四控制阀组,第四控制阀组包括单向阀D、换向阀D、溢流阀D、插装阀D,单向阀D入口与主方向控制阀连接,单向阀D出口与主油缸下腔连接,插装阀D的进油口连接到单向阀D出口与主油缸下腔的连接管路上,插装阀D的出油口连接到主方向控制阀与主油缸上腔的连接管路上,插装阀D的控制油口分别与换向阀D及插装阀D的进油口连接,换向阀D另与溢流阀D的进油口连接,溢流阀D的出油口与油箱连接,换向阀D的一个位置位使插装阀D的进油口与出油口截止,换向阀D的另一个位置使插装阀D进油口与溢流阀D的进油口连通,当插装阀D进油口处的压力小于溢流阀D的调定压力时,插装阀D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油液经插装阀D的出油口进入主油缸上腔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加快活塞杆的返回速度。进一步的,主油缸上腔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还连接有第六安全阀组,所述第六安全阀组包括插装阀H与溢流阀H,插装阀H的进油口、插装阀H的控制油口、及溢流阀H的进油口均连接到主油缸上腔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插装阀H的出油口连接到主油缸回油油路上,溢流阀H的出油口与油箱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四控制阀组还包括液控单向阀F,溢流阀D的出油口先连接到液控单向阀F的出口,再通过液控单向阀F的入口与油箱连接,所述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外控栗,外控栗的出口通过换向阀F连接到液控单向阀F的控制油口。所述主方向控制阀采用带液压先导控制及外部电反馈控制的比例伺服阀,主油缸设有检测活塞杆行程的并与比例伺服阀电信号接收终端连接的位移传感器,外控栗与伺服阀的先导控制油口连接,为伺服阀提供液压先导控制信号。进一步的,所述外控栗的出口处连有接通或截断外控栗提供的控制油的第五控制阀组,第五控制阀组包括换向阀E、溢流阀E,溢流阀E的进油口及换向阀E分别与外控栗的出口连接,溢流阀E的出油口与油箱连接,换向阀E另与油箱连接,换向阀E的一个位置使外控栗出口直接与油箱连通,换向阀E的另一个位置使外控栗出口直接与油箱断开并由溢流阀E提供安全压力。所述蓄能器阀组包括依次连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的截止阀A与蓄能器,蓄能器充放油口与油箱之间分别连接有截止阀B、溢流阀G、换向阀G。进一步的,所述蓄能器为充放油口并联在一起的多级蓄能器。所述第一控制阀组包括换向阀A与插装阀A,插装阀A的进油口、出油口均连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换向阀A—个位置位使插装阀A的控制油口与油箱连通,插装阀A的进油口与出油口连通;换向阀A另一个位置使插装阀A的进油口与控制油口连通,插装阀A的进油口与出油口截止。所述第二控制阀组包括换向阀B、插装阀B、溢流阀B,插装阀B的进油口连接到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插装阀B的出油口连接到油箱,溢流阀B的进油口、插装阀B的进油口、及换向阀B均与插装阀B的控制油口连接,溢流阀B出油口与油箱连接,换向阀B另与油箱连接,换向阀B的一个位置使返回栗的出口油回流入油箱,换向阀B的另一个位置使返回栗的出口油流向主方向控制阀,并由溢流阀B提供安全压力。进一步的,返回栗的出口处还连接有第七安全阀组,第七安全阀组采用单个溢流阀I O所述第三控制阀组包括换向阀C、插装阀C、溢流阀C,插装阀C的进油口连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上,插装阀C的出油口连接到油箱,插装阀C的控制油口分别与溢流阀C的进油口、插装阀C的进油口、换向阀C连接,溢流阀C出油口与油箱连接,换向阀C另与油箱连接,换向阀C的一个位置使拉削栗的出口油回流入油箱,换向阀C的另一个位置使拉削栗的出口油流向主方向控制阀,并由溢流阀C提供安全压力。进一步的,所述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为上拉式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即主油缸下腔进油、活塞杆向上运动时进行拉削工作。进一步的,所述主油缸采用双联油缸,所述主油缸上腔为有杆腔,下腔为无杆腔;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与第一控制阀组之间连接有压力传感器。进一步的,所述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还包括装夹工件与刀具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速拉床液压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拉削泵、返回泵、主方向控制阀、主油缸、油箱、蓄能器阀组,拉削泵出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返回泵出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主油缸的上腔与下腔分别与主方向控制阀连通,主方向控制阀与油箱之间连接有主油缸回油油路,主方向控制阀选择使主油缸的下腔与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或主油缸回油油路连通,主方向控制阀选择使主油缸的上腔与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或主油缸回油油路连通;所述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连接到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管道上,蓄能器阀组的充放油口与主方向控制阀之间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拉削供油油路的第一控制阀组,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上连接有接通或截断主油缸返回供油油路的第二控制阀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蔡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市南方机床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