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形透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77823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18: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蝴蝶形透镜。主要解决了现有警示灯的透镜照射范围窄的问题。所述蝴蝶形透镜,其包括透镜,所述透镜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透镜设有光源的容纳腔,所述入光面为容纳腔的各壁面,所述出光面为透镜外表面的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形面,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形成凸透镜。该蝴蝶形透镜采用放置光源的容纳腔设计,使光源完全被蝴蝶形透镜吸收折射,再通过第二反光面和第三反光面将光线集中在各聚光槽的出光面上发出,各出光面和反光面形成凸透镜增加了光线在各方向上的聚集效果;采用各方向都设有光学聚光槽的设计使得光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效,且从正前方、上下方以及左右方向看透镜折射出来的都是一束强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蝴蝶形透镜。主要解决了现有警示灯的透镜照射范围窄的问题。所述蝴蝶形透镜,其包括透镜,所述透镜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透镜设有光源的容纳腔,所述入光面为容纳腔的各壁面,所述出光面为透镜外表面的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形面,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形成凸透镜。该蝴蝶形透镜采用放置光源的容纳腔设计,使光源完全被蝴蝶形透镜吸收折射,再通过第二反光面和第三反光面将光线集中在各聚光槽的出光面上发出,各出光面和反光面形成凸透镜增加了光线在各方向上的聚集效果;采用各方向都设有光学聚光槽的设计使得光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效,且从正前方、上下方以及左右方向看透镜折射出来的都是一束强光。【专利说明】蝴蝶形透镜
本技术涉及一种透镜,具体涉及一种蝴蝶形透镜。
技术介绍
警示灯的光照效果要求照射的射程远并且聚光效果强,现有技术中,警示灯的效果是从光源正前方射出一束强光;警示灯一般是由光源和聚光透镜组成,众所周知光线从光源处出发后,一般都会朝各个方向散发开来,针对上述情况,现在市面上出现了一些能够将光线聚集在一起的聚光透镜,虽然现有的聚光透镜绝大部分能将光线聚拢在一起形成光束,但是光的聚集方向为透镜的正前方向,并且光源发出的光线会朝侧边周围逸散且向周围的发光强度约占发光强度的20%?30%左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蝴蝶形透镜,主要解决了现有警示灯的透镜照射范围窄的问题,该蝴蝶形透镜采用放置光源的容纳腔设计,使光源完全被蝴蝶形透镜吸收折射,再通过第二反光面和第三反光面将光线集中在各聚光槽的出光面上发出,各出光面和反光面形成凸透镜增加了光线在各方向上的聚集效果;采用各方向都设有光学聚光槽的设计使得光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效,且从正前方、上下方以及左右方向看透镜折射出来的都是一束强光。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蝴蝶形透镜,包括透镜,所述透镜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透镜设有光源的容纳腔,所述入光面为容纳腔的各壁面,所述出光面为透镜外表面的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形面,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形成凸透镜;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容纳腔顶部的壁面为第一入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相邻两侧且相对的容纳腔壁面为第二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相邻且相对的容纳腔壁面为第三入光面;所述出光面包括与第一入光面对应的第一出光面、与第二入光面对应的第二出光面和与第三入光面对应的第三出光面;所述第一入光面与第一出光面形成凸透镜,所述第二入光面与第二出光面形成双凸透镜,所述第三入光面与第三出光面形成凸透镜,所述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一体成型为一整体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面;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连接第三出光面和第三入光面的第三反光面,所述第三出光面设有第三聚光槽,所述第三出光面包括连接第三反光面和第三聚光槽的第四出光面、作为第三聚光槽侧壁的第五出光面和作为第三聚光槽底部的第六出光面,所述第三反光面与第一出光面和所述第二出光面一体成型为一整体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面连接;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还包括连接第二出光面和第二入光面的第二反光面,所述第二反光面与第五出光面为同一面,所述第二出光面和第三反光面形成第二出光面的第二聚光槽,所述第一出光面和第三反光面形成第一出光面的第一聚光槽;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透镜的形状为蝴蝶形;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出光面不小于第二入光面;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出光面的曲率大于第二入光面的曲率。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取上述技术方案,该蝴蝶形透镜采用放置光源的容纳腔设计,使光源完全被蝴蝶形透镜吸收折射,再通过第二反光面和第三反光面将光线集中在各聚光槽的出光面上发出,各出光面和反光面形成凸透镜增加了光线在各方向上的聚集效果;采用各方向都设有光学聚光槽的设计使得光源的利用率达到最高效,且从正前方、上下方以及左右方向看透镜折射出来的都是一束强光。【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另一方向结构示意图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二聚光槽结构示意图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三聚光槽结构示意图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从图1到图4所示,一种蝴蝶形透镜,包括透镜I,所述透镜I包括入光面3和出光面4,所述透镜I设有放置光源的容纳腔2,所述入光面3为容纳腔2的各壁面,所述出光面4为透镜I外表面的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形面,所述入光面3和出光面4形成凸透镜;所述透镜I的底部为平面,所述容纳腔2凹设于透镜的底部,所述容纳腔2为一个具有五个面的凹槽状;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计容纳腔2各壁面与对应的透镜I外表面形成凸透镜的形状,凸透镜能使得折射的光线往中间折射,所以光源通过容纳腔2各壁面时,都会射出一束线性光束;在本技术实施例中,所述容纳腔2顶部的壁面为第一入光面31,所述第一入光面31相邻两侧且相对的容纳腔壁面为第二入光面32,与第二入光面32相邻且相对的容纳腔壁面为第三入光面33,述出光面4包括与第一入光面31对应的第一出光面41、与第二入光面32对应的第二出光面42和与第三入光面33对应的第三出光面43,述第一入光面31与第一出光面41形成凸透镜,所述第二入光面32与第二出光面42形成双凸透镜,所述第三入光面33与第三出光面34形成凸透镜,所述第一出光面41和所述第二出光面42—体成型为一整体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面;所述第二入光面32和第三入光面33左右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出光面31大于第一入光面41;在上述方案中,第一入光面31对应者的是光源的正前方向,光线通过第一入光面31和第一出光面41形成的凸透镜形成一束强光直射出去,第二入光面32和第二出光面42形成的双凸透镜对光源从第二出光面42射出的光线有非常好的聚集效果,观察者从第二出光面42看到的也是一束光强,第三入光面33和第三出光面43形成的凸透镜也是对从第三入光面33射出去的光线有聚光的效果,观察者从第三出光面43看到的是一束光强;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第三出光面43和第三入光面33的第三反光面51,所述第三出光面43设有第三聚光槽61,所述第三出光面43包括连接第三反光面51和第三聚光槽61的第四出光面431、作为第三聚光槽61侧壁的第五出光面432和作为第三聚光槽61底部的第六出光面433,所述第三反光面51与第一出光面41和所述第二出光面42—体成型为一整体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面连接;在上述方案中,光源的光线从第三入光面33射入时,相对第三入光面33的光线通过第三入光面33与第三出光面43形成的凸透镜向中间汇聚,再通过第三反光面51将逸散的光线反射到第三出光面上43和主光线汇聚成一束强光,第三聚光槽61的设计进一步的增强了第三出光面43的光的聚集效果;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第二出光面42和第二入光面32的第二反光面52,所述第二反光面52与第五出光面342为同一面,所述第二出光面42和第三反光面51形成第二出光面42的第二聚光槽62,所述第一出光面41和第三反光面51形成第一出光面41的第一聚光槽63;在上述方案中,第二聚光槽62和第一聚光槽63的原理与第三聚光槽63的原理相同,效果都是进一步的增强了第三出光面43的光的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蝴蝶形透镜,包括透镜,所述透镜包括入光面和出光面,所述透镜设有光源的容纳腔,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为容纳腔的各壁面,所述出光面为透镜外表面的球面或非球面凸透镜的弧形面,所述入光面和出光面形成凸透镜。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应平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恒古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