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华强专利>正文

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68528 阅读: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5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解决现有太阳能对蓄电池充放电控制不合理和负载、蓄电池寿命缩短的问题。其方案是,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电路连接,充电电路与铅酸蓄电池连接,铅酸蓄电池与放电电路连接,放电电路与负载连接,铅酸蓄电池经A/D转换电路与主控芯片U1连接,主控芯片U1经充电光耦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经放电光耦驱动电路与放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分别与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蓄电池电压的采集和显示,对蓄电池过充保护和短路保护,性能优良,可靠性高,可实时监视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状态,控制蓄电池最有充电,达到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太阳能充放电
,特别是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
技术介绍
太阳能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作用,而目前市场上传统充放电控制器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控制不合理,保护不够充分,对太阳能负载及利用不合理等现状,造成太阳能的浪费和蓄电池寿命的缩短,目前常用的蓄电池充电法控制器包括三种:恒流充电法、阶段充电法和恒压充电法,但是这些方法由于充电方式单一加上控制策略不够完善,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当蓄电池给负载供电时,由于控制器不能实时检测蓄电池的电压,很容易发生蓄电池的过充电的问题,将会导致蓄电池的深度放电,严重影响蓄电池和负载的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有效解决了现有太阳能对蓄电池充放电控制不合理、太阳能浪费和负载、蓄电池寿命缩短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充电电路、充电光耦驱动电路、铅酸蓄电池、A/D转换电路、主控芯片U1、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串口通信电路、放电光耦驱动电路、放电电路和负载,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电路连接,充电电路与铅酸蓄电池连接,铅酸蓄电池与放电电路连接,放电电路与负载连接,铅酸蓄电池经A/D转换电路与主控芯片U1连接,主控芯片U1经充电光耦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经放电光耦驱动电路与放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分别与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连接,所述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包括主控芯片U1、芯片U4、芯片U3、芯片U2、蜂鸣器LS1、光耦合器U5、光耦合器U6和负载DS4,所述主控芯片U1的1引脚、2引脚、3引脚、4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和8引脚分别与芯片U4的18引脚、17引脚、16引脚、15引脚、14引脚、13引脚、12引脚和11引脚连接,芯片U4的1引脚、2引脚和3引脚分别与主控芯片U1的28引脚、17引脚和16引脚连接,芯片U4的4引脚经电容C7接地GND,芯片U4的7引脚、8引脚和10引脚都接地GND,芯片U4的9引脚经电阻R10接电源VCC,芯片U4的9引脚还经电阻R11接地GND,芯片U4的4引脚经电阻R9与芯片U4的19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18引脚和19引脚分别与晶振Y1的一端和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晶振Y1的一端经电容C2接地GND,晶振Y1的另一端经电容C1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20引脚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40引脚和31引脚都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1引脚、22引脚和23引脚分别与显示器P2的4引脚、5引脚和6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与排阻P1的2引脚、3引脚、4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8引脚和9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与显示器P2的7引脚、8引脚、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13引脚和14引脚连接,显示器P2的1引脚和16引脚都接地GND,显示器P2的2引脚接电源VCC,显示器P2的3引脚经滑动变阻器R2接地GND,显示器P2的15引脚经电阻R7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4引脚、25引脚和26引脚分别经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与发光二极管DS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S2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S3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S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S2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S3的负极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7引脚经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蜂鸣器LS1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9引脚与电解电容C3的正极、按键S1的一端连接,按键S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3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3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10引脚和11引脚分别与芯片U3的12引脚和11引脚连接,芯片U3的1引脚经电容C6与芯片U3的3引脚连接,芯片U3的4引脚经电容C8与芯片U3的5引脚连接,芯片U3的15引脚经电容C9与芯片U3的6引脚连接,芯片U3的2引脚经电容C5与芯片U3的16引脚连接,芯片U3的16引脚经电容C4接地GND,芯片U3的15引脚接地GND,芯片U3的16引脚接电源VCC,芯片U3的13引脚和14引脚分别与MAX232接口J1的3引脚和2引脚连接,MAX232接口J1的5引脚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13引脚经电阻R17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3接电源VCC,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光耦合器U5的正极连接,光耦合器U5的集电极经电阻R20与两孔插口P3的2引脚连接,光耦合器U5的集电极经电阻R23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光耦合器U5的阴极和发射极都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2引脚依次经电阻R15和电阻R19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1引脚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2引脚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10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10的负极接地GND,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GND,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两孔插口P4的2引脚连接,两孔插口P4的1引脚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经电阻R24与光耦合器U6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经电阻R22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稳压管D2的负极、电解电容C11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两孔插口P2的1引脚连接,稳压管D2的正极、电解电容C11的负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都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负载DS4的一端连接,负载DS4的另一端经滑动变阻器R12接地GND,场效应管Q5的漏极接地GND,光耦合器U6的集电极经电阻R21接电源VCC,光耦合器U6的正极与三极管Q3的发射极连接,三极管Q3的集电极经电阻R14接电源VCC,三极管Q3的基极经电阻R18与芯片U1的12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15引脚与芯片U2的6引脚连接,芯片U2的1引脚、2引脚、3引脚、4引脚和7引脚都接地GND,芯片U2的8引脚接电源VCC。本技术实现对蓄电池电压的采集和显示,对蓄电池过充保护和短路保护,该控制器性能优良,可靠性高,可实时监视太阳能电池板和蓄电池状态,控制蓄电池最有充电,达到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控制器工作原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控制器工作原理电路连接图;图3为本适应新型的控制器主程序流程图。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充电电路、充电光耦驱动电路、铅酸蓄电池、A/D转换电路、主控芯片U1、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串口通信电路、放电光耦驱动电路、放电电路和负载,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电路连接,充电电路与铅酸蓄电池连接,铅酸蓄电池与放电电路连接,放电电路与负载连接,铅酸蓄电池经A/D转换电路与主控芯片U1连接,主控芯片U1经充电光耦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经放电光耦驱动电路与放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分别与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连接,所述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包括主控芯片U1、芯片U4、芯片U3、芯片U2、蜂鸣器LS1、光耦合器U5、光耦合器U6和负载DS4,所述主控芯片U1的1引脚、2引脚、3引脚、4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和8引脚分别与芯片U4的18引脚、17引脚、16引脚、15引脚、14引脚、13引脚、12引脚和11引脚连接,芯片U4的1引脚、2引脚和3引脚分别与主控芯片U1的28引脚、17引脚和16引脚连接,芯片U4的4引脚经电容C7接地GND,芯片U4的7引脚、8引脚和10引脚都接地GND,芯片U4的9引脚经电阻R10接电源VCC,芯片U4的9引脚还经电阻R11接地GND,芯片U4的4引脚经电阻R9与芯片U4的19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18引脚和19引脚分别与晶振Y1的一端和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晶振Y1的一端经电容C2接地GND,晶振Y1的另一端经电容C1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20引脚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40引脚和31引脚都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1引脚、22引脚和23引脚分别与显示器P2的4引脚、5引脚和6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与排阻P1的2引脚、3引脚、4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8引脚和9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与显示器P2的7引脚、8引脚、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13引脚和14引脚连接,显示器P2的1引脚和16引脚都接地GND,显示器P2的2引脚接电源VCC,显示器P2的3引脚经滑动变阻器R2接地GND,显示器P2的15引脚经电阻R7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4引脚、25引脚和26引脚分别经电阻R1、电阻R2和电阻R3与发光二极管DS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S2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S3的正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S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S2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S3的负极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7引脚经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蜂鸣器LS1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9引脚与电解电容C3的正极、按键S1的一端连接,按键S1的另一端与电解电容C3的负极连接,电解电容C3的负极与电阻R8的一端连接,电阻R8的另一端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10引脚和11引脚分别与芯片U3的12引脚和11引脚连接,芯片U3的1引脚经电容C6与芯片U3的3引脚连接,芯片U3的4引脚经电容C8与芯片U3的5引脚连接,芯片U3的15引脚经电容C9与芯片U3的6引脚连接,芯片U3的2引脚经电容C5与芯片U3的16引脚连接,芯片U3的16引脚经电容C4接地GND,芯片U3的15引脚接地GND,芯片U3的16引脚接电源VCC,芯片U3的13引脚和14引脚分别与MAX232接口J1的3引脚和2引脚连接,MAX232接口J1的5引脚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13引脚经电阻R17与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2的集电极经电阻R13接电源VCC,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光耦合器U5的正极连接,光耦合器U5的集电极经电阻R20与两孔插口P3的2引脚连接,光耦合器U5的集电极经电阻R23与场效应管Q4的栅极连接,光耦合器U5的阴极和发射极都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2引脚依次经电阻R15和电阻R19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1引脚接地GND,两孔插口P3的2引脚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解电容C10的正极连接,电解电容C10的负极接地GND,场效应管Q4的源极接地GND,场效应管Q4的漏极与两孔插口P4的2引脚连接,两孔插口P4的1引脚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经电阻R24与光耦合器U6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经电阻R22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稳压管D2的负极、电解电容C11的正极和二极管D3的负极均与两孔插口P2的1引脚连接,稳压管D2的正极、电解电容C11的负极和二极管D3的正极都与场效应管Q5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负载DS4的一端连接,负载DS4的另一端经滑动变阻器R12接地GND,场效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充电电路、充
电光耦驱动电路、铅酸蓄电池、A/D转换电路、主控芯片U1、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电路、串
口通信电路、放电光耦驱动电路、放电电路和负载,所述太阳能电池板与充电电路连接,充
电电路与铅酸蓄电池连接,铅酸蓄电池与放电电路连接,放电电路与负载连接,铅酸蓄电池
经A/D转换电路与主控芯片U1连接,主控芯片U1经充电光耦驱动电路与充电电路连接,主控
芯片U1经放电光耦驱动电路与放电电路连接,主控芯片U1分别与电压显示电路、数据存储
电路和串口通信电路连接,所述太阳能对负载的充放电控制器包括主控芯片U1、芯片U4、芯
片U3、芯片U2、蜂鸣器LS1、光耦合器U5、光耦合器U6和负载DS4,所述主控芯片U1的1引脚、2
引脚、3引脚、4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和8引脚分别与芯片U4的18引脚、17引脚、16引脚、
15引脚、14引脚、13引脚、12引脚和11引脚连接,芯片U4的1引脚、2引脚和3引脚分别与主控
芯片U1的28引脚、17引脚和16引脚连接,芯片U4的4引脚经电容C7接地GND,芯片U4的7引脚、
8引脚和10引脚都接地GND,芯片U4的9引脚经电阻R10接电源VCC,芯片U4的9引脚还经电阻
R11接地GND,芯片U4的4引脚经电阻R9与芯片U4的19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18引脚和19引
脚分别与晶振Y1的一端和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晶振Y1的一端经电容C2接地GND,晶振Y1的
另一端经电容C1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20引脚接地GND,主控芯片U1的40引脚和31引脚都
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1引脚、22引脚和23引脚分别与显示器P2的4引脚、5引脚和6引脚
连接,主控芯片U1的39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
与排阻P1的2引脚、3引脚、4引脚、5引脚、6引脚、7引脚、8引脚和9引脚连接,主控芯片U1的39
引脚、38引脚、37引脚、36引脚、35引脚、34引脚、33引脚和32引脚分别与显示器P2的7引脚、8
引脚、9引脚、10引脚、11引脚、12引脚、13引脚和14引脚连接,显示器P2的1引脚和16引脚都
接地GND,显示器P2的2引脚接电源VCC,显示器P2的3引脚经滑动变阻器R2接地GND,显示器
P2的15引脚经电阻R7接电源VCC,主控芯片U1的24引脚、25引脚和26引脚分别经电阻R1、电
阻R2和电阻R3与发光二极管DS1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S2的正极和发光二极管DS3的正极连
接,发光二极管DS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S2的负极和发光二极管DS3的负极接电源VCC,主控
芯片U1的27引脚经电阻R3与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经蜂鸣器LS1接地
GND,主控芯片U1的9引脚与电解电容C3的正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华强
申请(专利权)人:王华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