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包括:导向台、第一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第三送料机构、支撑台、冲头和驱动机构,第一送料机构用于向导向台输送芯体,第二送料机构用于向导向台输送橡胶塞;第三送料机构位于导向台的下方用于输送电容器壳体;支撑台用于对第三送料机构的传送面进行支撑;导向台上且位于第一送料机构和第二送料机构之间设有导通上下端面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冲头位于第二导向孔的上方并由驱动机构驱动进行上下升降。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导向台、第一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第三送料机构、支撑他、冲头和驱动机构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电容器壳体、芯体和橡胶塞的自动组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包括:导向台、第一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第三送料机构、支撑台、冲头和驱动机构,第一送料机构用于向导向台输送芯体,第二送料机构用于向导向台输送橡胶塞;第三送料机构位于导向台的下方用于输送电容器壳体;支撑台用于对第三送料机构的传送面进行支撑;导向台上且位于第一送料机构和第二送料机构之间设有导通上下端面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冲头位于第二导向孔的上方并由驱动机构驱动进行上下升降。本专利技术通过导向台、第一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第三送料机构、支撑他、冲头和驱动机构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电容器壳体、芯体和橡胶塞的自动组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专利说明】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容器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
技术介绍
电容器是一种容纳电荷的器件,包括电容器壳体、以及设置在电容器壳体内的芯体和橡胶塞。在加工过程中,电容器壳体、芯体和橡胶塞是分开加工,然后再进行组装形成的。现有的电容器壳体、芯体和橡胶塞都是分开组装的,且组装过程存在自动化程低,生产效率慢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包括:导向台、第一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第三送料机构、支撑台、冲头和驱动机构,其中:导向台水平布置,第一送料机构和第二送料机构分别位于导向台的两侧,第一送料机构用于向导向台输送芯体,第二送料机构用于向导向台输送橡胶塞;第三送料机构位于导向台的下方用于输送电容器壳体,第三送料机构的传送面上等间距布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电容器壳体的固定座,且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座之间的中心距为dl;支撑台位于第三送料机构传送面的下方用于对第三送料机构的传送面进行支撑;导向台上且位于第一送料机构和第二送料机构之间设有导通上下端面的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的孔心均在第一送料机构和第二送料机构的中心连线上;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间隔布置,且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之间的孔心距为d2,d2 = nXdl,11为整数;第一导向孔位于靠近第一送料机构的一侧,第一导向孔与第一送料机构之间设有第一导向通道;第一导向孔包括上下布置的滑行部和第一竖直部,滑行部位于靠近导向台上端面的一侧,且滑行部设有由导向孔内腔向导向孔外侧倾斜的倾斜面;第一竖直部与滑行部平滑连接,且第一竖直部的内径等于滑行部的最小径;第二导向孔位于靠近第二送料机构的一侧,且第二导向孔位于支撑台的上方,第二导向孔和第二送料机构之间设有第二导向通道;第二导向孔的任意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冲头位于第二导向孔的上方,且冲头的外径与第二导向孔的内径适配,冲头和第二导向孔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驱动机构与冲动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冲头进行上下升降。优选地,第一竖直部的下端连接有第一导向筒,且第一竖直部和第一导向筒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一导向筒的长度根据导向台与第三送料机构的间距和第三送料机构所输送电容器壳体的高度之差进行适配。优选地,第一导向筒包括上下布置的漏斗部和第二竖直部,漏斗部大口端与第一竖直部连接,且漏斗部大口端的内径与第一竖直部的内径相同。优选地,第二导向孔的下端连接有第二导向筒,且第二导向孔和第二导向筒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二导向筒的长度根据导向台与第三送料机构的间距和第三送料机构所输送电容器壳体的高度之差进行适配。优选地,冲头的下端面设有与第一送料机构所输送的芯体中引出线适配的让位孔。优选地,冲头包括上下布置的实心部和空心部,实心部位于空心部的上方,实心部的任意横截面为圆形;空心部的长度大于第一送料机构所输送的芯体中引出线长度,空心部的任意横截面形状为圆环形。优选地,滑行部的任意横截面形状均为矩形。优选地,滑行部中远离第一送料机构的一侧为倾斜面。优选地,第二导向孔的外周设有弧形挡料板,弧形挡料板位于第二导向孔远离第二导向通道的一侧,且弧形挡料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二导向通道两侧的侧壁连接。优选地,第一导向通道由相对固定在导向台上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组成。优选地,第二导向通道由相对固定在导向台上的第三立板和第四立板组成。本专利技术中,第一送料机构用于向导向台输送芯体,第二送料机构用于向导向台输送橡胶塞,第三送料机构位于导向台的下方用于输送电容器壳体,导向台用于对第一送料机构和第二送料机构输送来的工件进行导向使其垂直下落,冲头和支撑台配合用于将橡胶塞推入电容器壳体内并压实,从而完成对电容器壳体、芯体和橡胶塞的组装。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导向台、第一送料机构、第二送料机构、第三送料机构、支撑他、冲头和驱动机构的相互配合实现了电容器壳体、芯体和橡胶塞的自动组装,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的俯视图。参照图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包括:导向台1、第一送料机构2、第二送料机构3、第三送料机构4、第一导向筒13、第二导向筒14、支撑台5、冲头6和驱动机构,其中:导向台I水平布置,第一送料机构2和第二送料机构3分别位于导向台I的两侧,第一送料机构2用于向导向台I输送芯体7,第二送料机构3用于向导向台I输送橡胶塞8 ;第三送料机构4位于导向台I的下方用于输送电容器壳体9,第三送料机构4的传送面上等间距布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电容器壳体9的固定座10,且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座10之间的中心距为dl;支撑台5位于第三送料机构4传送面的下方用于对第三送料机构4的传送面进行支撑。导向台I上且位于第一送料机构2和第二送料机构3之间设有导通上下端面的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的孔心均在第一送料机构2和第二送料机构3的中心连线上;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间隔布置,且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之间的孔心距为d2,d2 = nXdl,n为整数;第一导向孔11位于靠近第一送料机构2的一侧,第一导向孔11与第一送料机构2之间设有相对布置的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之间预留有间距形成第一导向通道;第一导向孔11包括上下布置的滑行部和第一竖直部,滑行部的任意横截面形状均为矩形,滑行部中远离第一送料机构2的一侧为倾斜面,且倾斜面由导向孔内腔向导向孔外侧倾斜;第一竖直部与滑行部平滑连接,且第一竖直部的内径等于滑行部的最小径大于芯体7的外径。第一导向筒13竖直布置在导向台I的下方并与第一竖直部连通,且第一导向筒13和第一竖直部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第一导向筒13包括上下布置的漏斗部和第二竖直部,漏斗部大口端与第一竖直部连接,且漏斗部大口端的内径与第一竖直部的内径相同;第二竖直部的内径与芯体7的外径间隙配合;第一导向筒13的长度根据导向台I与第三送料机构4的间距和第三送料机构4所输送电容器壳体9的高度之差进行适配,使第三送料机构4的在停止传送过程时,第一导向筒13的下端面与位于第三送料机构4传送面上的电容器壳体9的顶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容器自动组装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向台(1)、第一送料机构(2)、第二送料机构(3)、第三送料机构(4)、支撑台(5)、冲头(6)和驱动机构,其中:导向台(1)水平布置,第一送料机构(2)和第二送料机构(3)分别位于导向台(1)的两侧,第一送料机构(2)用于向导向台(1)输送芯体(7),第二送料机构(3)用于向导向台(1)输送橡胶塞(8);第三送料机构(4)位于导向台(1)的下方用于输送电容器壳体(9),第三送料机构(4)的传送面上等间距布置有多个用于固定电容器壳体(9)的固定座(10),且任意相邻的两个固定座(10)之间的中心距为d1;支撑台(5)位于第三送料机构(4)传送面的下方用于对第三送料机构(4)的传送面进行支撑;导向台(1)上且位于第一送料机构(2)和第二送料机构(3)之间设有导通上下端面的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的孔心均在第一送料机构(2)和第二送料机构(3)的中心连线上;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间隔布置,且第一导向孔(11)和第二导向孔(12)之间的孔心距为d2,d2=n×d1,n为整数;第一导向孔(11)位于靠近第一送料机构(2)的一侧,第一导向孔(11)与第一送料机构(2)之间设有第一导向通道;第一导向孔(11)包括上下布置的滑行部和第一竖直部,滑行部位于靠近导向台(1)上端面的一侧,且滑行部设有由导向孔内腔向导向孔外侧倾斜的倾斜面;第一竖直部与滑行部平滑连接,且第一竖直部的内径等于滑行部的最小径;第二导向孔(12)位于靠近第二送料机构(3)的一侧,且第二导向孔(12)位于支撑台(5)的上方,第二导向孔(12)和第二送料机构(3)之间设有第二导向通道;第二导向孔(12)的任意横截面形状为圆形;冲头(6)位于第二导向孔(12)的上方,且冲头(6)的外径与第二导向孔(12)的内径适配,冲头(6)和第二导向孔(12)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驱动机构与冲动传动连接用于驱动冲头(6)进行上下升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劲松,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普和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