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工业余热的农业大棚环境控制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63068 阅读: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4 15: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将余热发电利用后的低品位工业余热发电后用于大棚加热,冷水用于大棚的降温和加湿的一种节省能源、安全可靠的利用工业余热的农业大棚环境控制电路。其方案是,所述第一电路接口J1的1引脚和2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一湿敏电阻和第二湿敏电阻,第一电路接口J1的5引脚和4引脚分别连接有热水管三通阀和冷水管三通阀,第一电路接口J1的6引脚连接有加湿喷头;本发明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循环利用低品位工业余热实现对农业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既提高了工业余热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可使农业大棚内的环境始终处于最适合生长的环境,避免了三相动力电源的输入,安全可靠,为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将余热发电利用后的低品位工业余热发电后用于大棚加热,冷水用于大棚的降温和加湿的一种节省能源、安全可靠的利用工业余热的农业大棚环境控制电路。其方案是,所述第一电路接口J1的1引脚和2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一湿敏电阻和第二湿敏电阻,第一电路接口J1的5引脚和4引脚分别连接有热水管三通阀和冷水管三通阀,第一电路接口J1的6引脚连接有加湿喷头;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循环利用低品位工业余热实现对农业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既提高了工业余热能量的利用率,同时可使农业大棚内的环境始终处于最适合生长的环境,避免了三相动力电源的输入,安全可靠,为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专利说明】一种利用工业余热的农业大棚环境控制电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大棚环境控制
,特别是一种利用工业余热的农业大棚环境控制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信息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农业大棚正是反季节生产,提高了农业大棚的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大棚内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农业大棚的温度和湿度过低或者过高,都将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生长速度,势必造成农户收入的减少。在国家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余热发电设备进行了大范围的推广,有效利用余热发电后剩余下的低品位余热可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农业大棚地热供暖系统的智能控制电路(申请号:201410762907.1;公布号:CN 104635530A),该控制电路利用地热水进行农业大棚的温度控制,需要用水栗将地热水抽出,浪费了能源,同时三相动力电源的引入,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在于提供将余热发电利用后的低品位工业余热发电后用于大棚加热,冷水用于大棚的降温和加湿的一种节省能源、安全可靠的利用工业余热的农业大棚环境控制电路。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第一电路接口Jl、第二电路接口 J2、电源接口 J3、温度控制电路和湿度控制电路,所述第一电路接口 Jl的I引脚和2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一湿敏电阻和第二湿敏电阻,第一电路接口 Jl的5引脚和4引脚分别连接有热水管三通阀和冷水管三通阀,第一电路接口 Jl的6引脚连接有加湿喷头; 所述第二电路接口 J2的I引脚、3引脚、5引脚和7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一热敏电阻、第二热敏电阻、第三热敏电阻和第四热敏电阻; 所述第一电路接口 Jl的I引脚和2引脚均与湿度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湿度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电路接口 Jl的6引脚连接,第二电路接口 J2与温度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温度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电路接口 JI的5引脚和4弓I脚连接,电源接口 J3为湿度控制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提供电能; 所述湿度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Ul-Α、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运算放大器Ul-Β、运算放大器U2-A、比较器U2-B和光耦合器PCl,所述运算放大器Ul-A的反向输入端经电容Cl接地GND,运算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与第一电路接口 Jl的I引脚连接,运算放大器Ul -A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I的一端连接,电阻RI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接口 JI的2引脚连接,电阻Rl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l-A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l-A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GND,电阻R2的一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型号为LM331的芯片Ull的7弓I脚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型号为LM331的芯片Ull的7引脚连接,型号为LM331的芯片Ull的8引脚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型号为LM331的芯片Ull的5引脚与电阻RlO的一端连接,电阻RlO的另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型号为LM331的芯片Ull的5引脚经电容C4接地GND,型号为LM331的芯片Ul I的2引脚经电阻R8接地GND,型号为LM331的芯片Ul I的I引脚经电阻Rl I接地GND,型号为LM3 31的芯片U11的I引脚经电容C3接地GND,型号为LM3 31的芯片U11的3引脚和4引脚都接地GND,型号为LM331的芯片Ull的I引脚经电阻R13与运算放大器Ul-B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l-B的反向输入端经电阻R12与运算放大器Ul-B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l-B的输出端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2-A的反向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17接地GND,运算放大器U2-A的输出端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l 6的另一端与电阻Rl 5的一端连接,电阻Rl 5的另一端接电源接口 J3的-15V电源,运算放大器U2-A的输出端经电阻R18与比较器U2-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比较器U2-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位器R19的最大值端,电位器R19的最小值端与电位器R19的滑动触头连接,电位器R19的最小值端为出线端REF1,比较器U2-B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20与比较器U2-B的输出端连接,比较器U2-B的输出端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光耦合器PCl的I引脚连接,光耦合器PCl的2引脚接地GND,光耦合器PCl的5引脚接电源接口 J3的+5V电源,光耦合器PCl的4引脚与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l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l的漏极接地GND,场效应管Ql的源极经电阻R23接电源接口 J3的+24V电源,场效应管Ql的源极与第一电路接口 Jl的6引脚连接; 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U3-A、运算放大器U4-A、运算放大器U5-A、运算放大器U6-A、比较器U7-B、比较器U9-B和二极管D1-D8,所述运算放大器U3-A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电阻R24的一端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接电源接口J3的+5V电源,电阻R26的另一端经电阻R25接地GND,电阻R26的另一端经电容Cl O接地GND,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接口 J2的I引脚连接,运算放大器U3-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7的一端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I的正极连接,运算放大器U3-A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与二极管Dl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与运算放大器U4-A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4-A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l的负极连接,运算放大器U4-A的输出端经电阻R31与运算放大器U4-A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4-A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30的一端连接,电阻R30的另一端与电阻R28的一端连接,电阻R28的另一端接电源接口 J3的+5V电源,电阻R30的另一端经电阻R29接地GND,电阻R30的另一端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一种利用工业余热的农业大棚环境控制电路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工业余热的农业大棚环境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电路接口J1、第二电路接口J2、电源接口J3、温度控制电路和湿度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路接口J1的1引脚和2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一湿敏电阻和第二湿敏电阻,第一电路接口J1的5引脚和4引脚分别连接有热水管三通阀和冷水管三通阀,第一电路接口J1的6引脚连接有加湿喷头;所述第二电路接口J2的1引脚、3引脚、5引脚和7引脚分别连接有第一热敏电阻、第二热敏电阻、第三热敏电阻和第四热敏电阻;所述第一电路接口J1的1引脚和2引脚均与湿度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湿度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电路接口J1的6引脚连接,第二电路接口J2与温度控制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温度控制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一电路接口J1的5引脚和4引脚连接,电源接口J3为湿度控制电路和温度控制电路提供电能;所述湿度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U1‑A、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运算放大器U1‑B、运算放大器U2‑A、比较器U2‑B和光耦合器PC1,所述运算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经电容C1接地GND,运算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与第一电路接口J1的1引脚连接,运算放大器U1‑A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1的一端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第一电路接口J1的2引脚连接,电阻R1的另一端与电阻R2的一端连接,电阻R2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1‑A的输出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与电阻R3的一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1‑A的同相输入端连接,电阻R3的另一端与电阻R4的一端连接,电阻R4的另一端接地GND,电阻R2的一端与电容C2的一端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电阻R5的一端连接,电阻R5的另一端与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7引脚连接,电容C2的另一端与电阻R6的一端连接,电阻R6的另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电阻R7的另一端与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7引脚连接,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8引脚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5引脚与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电阻R10的另一端与电阻R7的一端连接,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5引脚经电容C4接地GND,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2引脚经电阻R8接地GND,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1引脚经电阻R11接地GND,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1引脚经电容C3接地GND,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3引脚和4引脚都接地GND,型号为LM331的芯片U11的1引脚经电阻R13与运算放大器U1‑B的同相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1‑B的反向输入端经电阻R12与运算放大器U1‑B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1‑B的输出端与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运算放大器U2‑A的反向输入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2‑A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17接地GND,运算放大器U2‑A的输出端与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接电源接口J3的‑15V电源,运算放大器U2‑A的输出端经电阻R18与比较器U2‑B的反向输入端连接,比较器U2‑B的同相输入端与电位器R19的最大值端,电位器R19的最小值端与电位器R19的滑动触头连接,电位器R19的最小值端为出线端REF1,比较器U2‑B的同相输入端经电阻R20与比较器U2‑B的输出端连接,比较器U2‑B的输出端与电阻R21的一端连接,电阻R21的另一端与光耦合器PC1的1引脚连接,光耦合器PC1的2引脚接地GND,光耦合器PC1的5引脚接电源接口J3的+5V电源,光耦合器PC1的4引脚与电阻R22的一端连接,电阻R22的另一端与场效应管Q1的栅极连接,场效应管Q1的漏极接地GND,场效应管Q1的源极经电阻R23接电源接口J3的+24V电源,场效应管Q1的源极与第一电路接口J1的6引脚连接;所述温度控制电路包括运算放大器U3‑A、运算放大器U4‑A、运算放大器U5‑A、运算放大器U6‑A、比较器U7‑B、比较器U9‑B和二极管D1‑D8,所述运算放大器U3‑A的反向输入端与电阻R26的一端连接,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电阻R24的一端连接,电阻R24的另一端接电源接口J3的+5V电源,电阻R26的另一端经电阻R25接地GND,电阻R26的另一端经电容C10接地GND,电阻R26的另一端与第二电路接口J2的1引脚连接,运算放大器U3‑A的同相输入端与电阻R27的一端连接,电阻R27的另一端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运算放大器U3‑A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5的负极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与二极管D6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6的负极与运算放大器U4‑A的输出端连接,运算放大器U4‑A的输出端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运算放大器U4‑A...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远波李伟王志刚陈万里郑晶晶朱文
申请(专利权)人:黄河科技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