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单元(70)配置于室外单元(110)与室内单元(120)之间,并包括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第三部分(R3)、液体连通单元(73)、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第一部分(R1)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第二部分(R2)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第三部分(R3)与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朝室内单元(120)延伸的气体管(GP)连接。液体连通单元(73)的一端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第一电动阀(Ev1)配置于第一部分(R1)。第二电动阀(Ev2)配置于第二部分(R2)。在第二电动阀(Ev2)上形成有即便其开度为最小开度时也供制冷剂流动的微小流路(rp)。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专利摘要】BS单元(70)配置于室外单元(110)与室内单元(120)之间,并包括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第三部分(R3)、液体连通单元(73)、第一电动阀(Ev1)及第二电动阀(Ev2)。第一部分(R1)与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第二部分(R2)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第三部分(R3)与第一部分(R1)、第二部分(R2)、朝室内单元(120)延伸的气体管(GP)连接。液体连通单元(73)的一端与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一端与液体管(LP)连接。第一电动阀(Ev1)配置于第一部分(R1)。第二电动阀(Ev2)配置于第二部分(R2)。在第二电动阀(Ev2)上形成有即便其开度为最小开度时也供制冷剂流动的微小流路(rp)。【专利说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包括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能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包括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存在一种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包括:热源单元;利用单元;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配置于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 — 39276)中公开的空调系统包括热源单元、多个利用单元及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此处,在图1中示意地示出了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一例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I的制冷剂回路。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I具有与延伸至利用单元2的制冷剂配管3连接的两个切换阀4及5。切换阀4及5是为了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而设置的,一般而言,为了抑制制冷剂流过声音而采用电动阀,并不采用电磁阀。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然而,电动阀在其结构上与电磁阀不同,在处于完全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即便施加了逆压,也不会形成打开状态。鉴于此,在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为了避免因形成液体密封回路而降低安全性,通常会另行配置用于供制冷剂释放的旁通回路。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I中,为了防止制冷剂配管3成为液体密封回路,配置毛细管6及7而形成旁通回路8及9。另一方面,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一般配置于狭小的天花板里等空间中,因此,要求构成得紧凑。但是,在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需要确保设置上述旁通回路的空间,限制了紧凑化。因此,本专利技术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制冷剂流过声音、且紧凑性及安全性优异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制冷装置。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包括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第三制冷剂配管、第四制冷剂配管、第一电动阀及第二电动阀。第一制冷剂配管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吸入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连接。第三制冷剂配管与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制冷剂配管及气体管连接,该气体管朝利用单元延伸。第四制冷剂配管的一端与从热源单元延伸出的液体连通管连接。第四制冷剂配管的另一端与朝利用单元延伸的液体管连接。第一电动阀配置于第一制冷剂配管。第二电动阀配置于第二制冷剂配管。在第一电动阀或第二电动阀上形成有即便其开度为最低开度时也供制冷剂流动的微小流路。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抑制了制冷剂流过声音,确保了安全性,并提高了紧凑性。即,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根据情况不同,可能会出现电动阀处于完全关闭状态而形成液体密封回路的情形,其中,上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不配置旁通回路,且包括未形成有微小流路的一般的电动阀以代替第一电动阀及第二电动阀,并进行控制,以根据状况调节电动阀的开度来形成制冷剂的旁通流路。但是,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在第一电动阀或第二电动阀上形成有即便其开度为最低开度时也供制冷剂流动的微小流路。藉此,并不另行配置用于抑制液体密封的旁通回路,抑制了在制冷剂回路内形成液体密封回路。由此,即便在采用了电动阀以作为切换阀的情况下,也抑制了液体密封回路的形成,并提升了紧凑化。因此,抑制了制冷剂流过声音,确保了安全性,并提高了紧凑化。本专利技术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微小流路形成于第二电动阀。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微小流路形成于第二电动阀。藉此,进一步确保了安全性。即,若高压气体制冷剂在高低压气体连通管中流动,则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内的制冷剂比存在于吸入气体连通管内的制冷剂多,容易滞留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内。但是,在第二电动阀上形成有微小流路,因此,存在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内的制冷剂和与制冷剂相溶的冷冻机油可经由微小流路被引导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内。因此,制冷剂和冷却机油不易滞留于高低压气体连通管。藉此,进一步确保了安全性。本专利技术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微小流路是形成于阀座的槽。在本专利技术第三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微小流路是形成于阀座的槽。藉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微小流路。由此,抑制了成本增大。本专利技术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是在第一技术方案或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微小流路是形成于阀座的孔。在本专利技术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微小流路是形成于阀座的孔。藉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形成微小流路。由此,抑制了成本增大。本专利技术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包括热源单元、利用单元、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吸入气体连通管、液体连通管、气体管、液体管以及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热源单元及利用单元形成制冷剂回路。高低压气体连通管、吸入气体连通管及液体连通管与热源单元连接。气体管及液体管与利用单元连接。在本专利技术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中,包括第一技术方案至第四技术方案中任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藉此,抑制了制冷剂流过声音,确保了制冷装置的安全性,并提尚了施工性。专利技术效果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即便在采用了电动阀以作为切换阀的情况下,也抑制了液体密封回路的形成,并提升了紧凑化。因此,抑制了制冷剂流过声音,确保了安全性,并提高了紧凑性。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进一步确保了安全性。在本专利技术第三技术方案及第四技术方案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抑制了成本增大。在本专利技术第五技术方案的制冷装置中,抑制了制冷剂流过声音,确保了制冷装置的安全性,并提高了施工性。【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剂回路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空调系统的整体结构图。图3是室外单元内的制冷剂回路图。图4是室内单元及中间单元内的制冷剂回路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中间单元的立体图。图6是中间单元的右视图。图7是中间单兀的俯视图。图8是中间单元的主视图。图9是中间单元的后视图。图10是图5的IX — IX线剖视图。图11是BS单元集合体的立体图。图12是BS单元集合体的仰视图。图13是图11的A部分所示的BS单元的放大图。图14是第一单元的立体图。图15是第二单元的立体图。图16是BS单元集合体的分解图。图17是表示第二电动阀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18是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70),配置于形成制冷剂回路的热源单元(110)与利用单元(120)之间以对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制冷剂配管(R1),该第一制冷剂配管(R1)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吸入气体连通管(12)连接;第二制冷剂配管(R2),该第二制冷剂配管(R2)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高低压气体连通管(13)连接;第三制冷剂配管(R3),该第三制冷剂配管(R3)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及气体管(GP)连接,该气体管(GP)朝所述利用单元延伸;第四制冷剂配管(73),该第四制冷剂配管(73)的一端与从所述热源单元延伸出的液体连通管(11)连接,另一端与朝所述利用单元延伸的液体管(LP)连接;第一电动阀(Ev1),该第一电动阀(Ev1)配置于所述第一制冷剂配管;以及第二电动阀(Ev2),该第二电动阀(Ev2)配置于所述第二制冷剂配管,在所述第一电动阀或所述第二电动阀上形成有即便其开度为最低开度时也供制冷剂流动的微小流路(rp、rp’)。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口晃弘,神谷成毅,
申请(专利权)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