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医疗器材,具体地说是用于经皮肤经肝脏穿刺进入人体胆道、胆囊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多功能治疗导管。胆道疾病,尤其是胆石症,采用手术治疗的较多,经手术后,常遗留某些难治的后遗症或并发症,例如胆道狭窄、残余结石等导致的胆液流体力学改变,增加了胆系感染机会和结石的复发。对于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晚期治疗,目前,国内外治疗的方法较少,而且缺乏一种比较简便和避免再次手术并具有显著疗效的治疗方法和器材。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创伤小,无疤痕,操作简便,能够经皮经肝穿刺或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而进入人体胆道内进行检查和治疗胆道疾病或扩张窦道的新型治疗导管,通过该治疗导管创建的窦道取活检、取石、电切、胆道内测压、使用激光治疗、经此治疗导管冲洗引流、注药治疗等多种用途的治疗方案。该治疗导管并有极好的防滑脱作用。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选用一定直径和长度的硅胶管做为主导管,在主导管的适当位置上环绕气囊和留置圆孔,管壁内潜行一根气囊管通至气囊,主导管和气囊管的另一端口为接口,连接注射器或接头,利用穿刺器械将主导管经皮经肝进入胆道或胆囊内,通过气囊管接口向气囊内注气,防止治疗导管滑脱,在主导管的引导下完成所需的治疗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详细描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A-A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外观模式图。图3是本技术使用状态图。参照附图1,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由主导管(1)、气囊(2)、气囊管(3)、指示气袋(4)、接口(5)、圆孔(6)组成,主导管(1)是选用硅胶材料制成的硅胶管,主导管(1)的外径是2.5~4.5mm,管内径在1.5~2.0mm,管身长度在250 ...
【技术保护点】
经皮穿刺胆系治疗导管,它由主导管(1),气囊(2)、气囊管、指示气袋(4)、接口(5)组成,其特征在于主导管(1)的外径是2.5~4.5mm,管内径在1.5~2.0mm范围的硅胶管,管身长度在250~400mm,在主导管(1)的端口部有与管腔相通的圆孔(6),距离端口部10mm管段外环绕一个用乳胶膜制成的气囊(2),气囊(2)长40mm,主导管(1)管壁内潜行一根直径为1mm的气囊管(3),主导管(1)的尾端端口部为接口(5)。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