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谢建民专利>正文

过滤布及过滤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51471 阅读:87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8-02 01:54
一种过滤布及过滤组件;其中过滤布包括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多根聚酯纤维单丝,位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之间,且每一根所述聚酯纤维单丝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所述过滤布由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及多根聚酯纤维单丝梭织织造而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过滤布中的两层聚酯纤维面料的间隙不易改变,即过滤通道能保证最大空间的稳定性,经纬向变形系数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过滤布及过滤组件。
技术介绍
随着环境标准的日趋严格,国家对于空气排放、水体排放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对于空气过滤领域或水过滤领域,企业使用过滤设备实现对空气或水的过滤,使得空气排放、水体排放符合工业要求。一般的过滤设备都使用过滤布,在过滤布上贴合过滤纸,过滤布是过滤设备的心脏,如果没有过滤布就无法实现固液分离、空气净化的过滤工作。目前,公知的过滤布是产业纺织品的一类,主要生产原料有涤纶、丙纶、锦纶及维纶等,生产方式为针织;现有技术中,过滤布是两层结构,分为上下两层面料,上下两层面料通过纱线连接;针织是利用织针把各种原料和品种的纱线构成线圈,经过纵向串套和横向连接形成针织物的工艺过程。采用针织工艺制造过滤布存在以下问题:1.空隙不可控因为针织面料的纱线连接是圈状结构,以此原理用于上下两层的连接线,就很难保证它的垂直度;当过滤布处于工作状态时,例如水过滤领域,水流在正压、负压交替作用下变异很大,上下两层面料同时受到垂直压力。如果上下两层的连线垂直度不好,必然导致两层面料的间隙变小,而两层面料之间的间隙作为过滤通道,即过滤通道不能保证最大空间的稳定性,过滤效果不好。2.经纬向变形系数大也因为针织面料的纱线连接是圈状结构,圈状结构的紧度在织造过程中不可能达到最大值;当它在工作状态受压时,圈状结构被进一步拉紧,此时圈状结构两端的连线意外得到延伸导致面料变形。圈状结构的针织面料用于服饰等领域,因其延伸性大而独具特色,但在此过滤网布需要稳定性好的特定条件下,却变成了劣势;过滤布的经纬向变形系数(经向和纬向的变形程度)大于10%,由于过滤布上还会贴合过滤纸,过滤布变形过大后,过滤纸极易破裂,导致过滤失效。3.剥离强度小由于过滤布上贴合过滤纸才具有良好的过滤效果,这就需要过滤纸和过滤布之间具有较大的剥离强度,过滤纸和过滤布可以紧紧的贴合在一起,过滤纸不易从过滤布上脱落。提升过滤布的剥离强度,要求面料表面不能太光洁,适当的毛糙度更为有利与过滤纸贴合;但是针织物的织造设备要求纱线必须光洁,因此针织面料的表面十分光洁,不利于提高剥离强度,过滤纸容易从光洁的过滤布上脱落,过滤处理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过滤布采用针织工艺织造,使得过滤布的两层面料之间的空隙不可控、面料经纬向变形系数大,过滤布表面光洁导致过滤纸与过滤布的剥离强度不大。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过滤布,包括: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多根聚酯纤维单丝,位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之间,且每一根所述聚酯纤维单丝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所述过滤布由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及多根聚酯纤维单丝梭织织造而成。可选的,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包括经向聚酯纤维和纬向聚酯纤维,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包括经向聚酯纤维和纬向聚酯纤维,所述过滤布由所述经向聚酯纤维、纬向聚酯纤维及多根聚酯纤维单丝梭织织造而成。可选的,所述经向聚酯纤维和纬向聚酯纤维的纤度均为1.5D-5D;所述聚酯纤维单丝的纤度为100D-260D。可选的,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经向密度均为50-120根/10cm,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纬向密度均为130-220根/10cm。可选的,所述多根聚酯纤维单丝占所述过滤布的重量百分比为30%-70%。可选的,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和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经纬向变形系数小于5%。可选的,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材质为涤纶聚酯纤维长丝或聚酯短纤维。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过滤组件,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过滤布,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背向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表面贴合有第一过滤纸;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背向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的表面贴合有第二过滤纸。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纸胶接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背向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表面,所述第二过滤纸胶接于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背向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的表面。可选的,所述第一过滤纸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背向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表面剥离所需的力为50N-100N;所述第二过滤纸与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背向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的表面剥离所需的力为50N-100N。可选的,所述过滤组件为空气过滤组件或水过滤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的过滤布包括: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及多根聚酯纤维单丝;即,本技术的过滤布是双层面料结构,其中,多根聚酯纤维单丝位于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之间,且每一根聚酯纤维单丝均垂直于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本技术的过滤布由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及多根聚酯纤维单丝梭织织造而成。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和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之间的连线是多根聚酯纤维单丝,采用梭织工艺,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上的纱线、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上的纱线及多根聚酯纤维单丝都是在受到较大张力控制的状态下被拉直进行织造的,作为连线的多根聚酯纤维单丝具有较好的垂直度;当过滤布处于工作状态时,上下两层面料同时受到垂直压力,因为上下两层面料间的连线多根聚酯纤维单丝垂直度较好,可承受的垂直压力远大于针织面料,两层聚酯纤维面料的间隙不易改变,即过滤通道能保证最大空间的稳定性。同时,由于所有纱线均是在受到较大张力控制的状态下被拉直进行织造的,因此任何方向的纱线延伸系数均处于最小值;当过滤布在工作状态受压时,不会因为纱线的意外延伸而导致面料变形,贴合在过滤布上的过滤纸不易破裂,过滤效果好。此外,梭织织物的织造设备可以满足较为毛糙的纱线进行织造,而且由于织物是在较大张力控制下完成织造,使上下两层面料与过滤纸贴合的表面平整,还易于后续对贴合面进一步打毛处理,十分有利于提高剥离强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过滤布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一过滤布中每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实施例一参考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过滤布100,包括:第一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过滤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多根聚酯纤维单丝,位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之间,且每一根所述聚酯纤维单丝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所述过滤布由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及多根聚酯纤维单丝梭织织造而成。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滤布,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
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
多根聚酯纤维单丝,位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
料之间,且每一根所述聚酯纤维单丝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
二层聚酯纤维面料;
所述过滤布由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及多根聚
酯纤维单丝梭织织造而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包括
经向聚酯纤维和纬向聚酯纤维,所述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包括经向聚酯纤
维和纬向聚酯纤维,所述过滤布由所述经向聚酯纤维、纬向聚酯纤维及多
根聚酯纤维单丝梭织织造而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经向聚酯纤维和纬向聚酯
纤维的纤度均为1.5D-5D;所述聚酯纤维单丝的纤度为100D-260D。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面料、第
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经向密度均为50-120根/10cm,所述第一层聚酯纤维
面料、第二层聚酯纤维面料的纬向密度均为130-220根/10cm。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滤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根聚酯纤维单丝占所述
过滤布的重量百分比为30%-7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建民
申请(专利权)人:谢建民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