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座保护门,包括一二极保护门、一三极保护门、一复位弹簧和一座体;二极保护门和三极保护门设置于座体形成的安装空间内,复位弹簧压设固定于二极保护门和三极保护门之间,二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二极插孔孔位配合的两第一驱动面,所述三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三极插孔孔位配合的两第二驱动面;二极保护门和三极保护门分别遮盖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且仅在两第一驱动面或第二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二极插孔方向的压力时对应的二极保护门或三极保护门可自对应的二极插孔或三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插座保护门,可有效防止插座的单极插入,适用于组合式插孔,具有安全性高、插头插入时无卡顿、手感好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安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保护门。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带保护门的插座,保护门开启过程中卡顿,手感差,不能完全消除安全隐患,不能有效防止插头单极插入及异物进入,无法有效保护人身安全,且目前尚缺乏一种可满足组合插孔防触电需求的保护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插座保护门,可有效防止插座的单极插入,适用于组合式插孔,具有安全性高、插头插入时无卡顿、手感好的优点。实现上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一种插座保护门,包括一二极保护门、一三极保护门、一复位弹簧和一座体;所述座体形成一安装空间,所述二极保护门和所述三极保护门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复位弹簧压设固定于所述二极保护门和所述三极保护门之间,所述座体形成有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所述二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所述二极插孔孔位配合的两第一驱动面,所述三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所述三极插孔孔位配合的两第二驱动面;所述二极保护门遮盖所述二极插孔,且仅在两所述第一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二极插孔方向的压力时所述二极保护门可自所述二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所述三极保护门遮盖所述三极插孔,且仅在两所述第二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三极插孔方向的压力时所述三极保护门可自所述三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一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座体卡扣连接。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安装空间中部纵向凹陷形成一滑槽,所述二极保护门底部形成与所述滑槽配合的第一滑动筋;所述安装空间两侧对应形成横向的第一挡筋;所述二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所述第一挡筋配合的第一卡位。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两所述第一驱动面对称分布,所述第一驱动面向所述二极保护门中部和远离所述复位弹簧的一侧倾斜。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二极保护门中部形成一第一通槽,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三极插孔的接地极插孔配合。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二极保护门形成一固定柱,所述复位弹簧端部固定套设于所述固定柱。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滑槽的两侧对应形成第二挡筋;所述三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所述第二挡筋配合的第二卡位;所述三极保护门底部形成与所述滑槽配合的一第二滑动筋。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两所述第二驱动面对称分布,所述第二驱动面向远离复位弹簧的方向逐渐接近并向外侧倾斜。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三极保护门形成一第二通槽,所述第二通槽的位置与所述三极插孔的接地极插孔配合。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座体的所述三极插孔的一零线插孔和一火线插孔旁分别形成一限位筋。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其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是:二极保护门和三极保护门分别用于保护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防止外物向二极插孔或三极插孔的单极不正常插入,防止了单极插入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复位弹簧用于二极保护门和三极保护门的复位。第一驱动面和第二驱动面用于在接受外力时对二极保护门和三极保护门产生预设方向的推力,从而实现仅在两所述第一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二极插孔方向的压力时所述二极保护门可自所述二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和仅在两所述第二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三极插孔方向的压力时所述三极保护门可自所述三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的效果,实现了二极保护门和三极保护门对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的防止单极插入的功能。第一挡筋与滑槽的配合实现了二极保护门可在克服复位弹簧弹力作用后沿滑槽滑动。第一挡筋和第一卡位的配合实现第一驱动面单面受力时,二极保护门受到第一挡筋限位仍然遮盖二极插孔。所述第一驱动面向所述二极保护门中部和远离所述复位弹簧的一侧倾斜,使得第一驱动面单侧受力时,二极保护门倾斜受到第一挡筋限位,保持对二极插孔的遮盖保护。第一通槽用于供插头的接地极通过。第二挡筋和第二卡位的配合实现了当三极保护门的第二驱动面单侧受力时,三极保护门倾斜并受到第二挡筋的限位,保持对三极插孔的遮盖保护。第二滑动筋与滑槽的配合,使得三极保护门在抵抗了复位弹簧弹力后能够沿滑槽移动。所述第二驱动面向远离复位弹簧的方向逐渐接近并向外侧倾斜,使得第二驱动面单侧受力时,三极保护门在偏向力的作用下倾斜,从而受到第二挡筋的限位,实现对三极插孔的防止单极插入保护。第二通槽用于供插头的接地端通过。限位筋的采用,使得三极插头插入时定位更为便捷,且更为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座保护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插座保护门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盖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二极保护门结构图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三极保护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座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插座保护门,包括一盖体1、一二极保护门2、一三极保护门3、一复位弹簧4和一座体5;盖体1与座体5卡扣连接,且座体5形成一安装空间51,二极保护门2和三极保护门3设置于安装空间51内,复位弹簧4压设固定于二极保护门2和三极保护门3之间,座体5形成有二极插孔52和三极插孔53,二极保护门2两侧形成与二极插孔52孔位配合的两第一驱动面21,三极保护门3两侧形成与三极插孔53孔位配合的两第二驱动面31;二极保护门2遮盖二极插孔52,且仅在两第一驱动面21同时受到向二极插孔52方向的压力时二极保护门2可自二极插孔52上方区域移出;三极保护门3遮盖三极插孔53,且仅在两第二驱动面31同时受到向三极插孔53方向的压力时三极保护门3可自三极插孔53上方区域移出。二极保护门2和三极保护门3分别用于保护二极插孔52和三极插孔53,防止外物向二极插孔52或三极插孔53的单极不正常插入,防止了单极插入可能产生的安全问题。复位弹簧4用于二极保护门2和三极保护门3的复位。第一驱动面21和第二驱动面31用于在接受外力时对二极保护门2和三极保护门3产生预设方向的推力,从而实现仅在两第一驱动面21同时受到向二极插孔52方向的压力时二极保护门2可自二极插孔52上方区域移出和仅在两第二驱动面31同时受到向三极插孔53方向的压力时三极保护门3可自三极插孔53上方区域移出的效果,实现了二极保护门2和三极保护门3对二极插孔52和三极插孔53的防止单极插入的功能。请参阅图3、图6,本实施例中,盖体1形成多个卡口11,座体5形成与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插座保护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二极保护门、一三极保护门、一复位弹簧和一座体;所述座体形成一安装空间,所述二极保护门和所述三极保护门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复位弹簧压设固定于所述二极保护门和所述三极保护门之间,所述座体形成有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所述二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所述二极插孔孔位配合的两第一驱动面,所述三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所述三极插孔孔位配合的两第二驱动面;所述二极保护门遮盖所述二极插孔,且仅在两所述第一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二极插孔方向的压力时所述二极保护门可自所述二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所述三极保护门遮盖所述三极插孔,且仅在两所述第二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三极插孔方向的压力时所述三极保护门可自所述三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插座保护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二极保护门、一三极保护门、
一复位弹簧和一座体;所述座体形成一安装空间,所述二极保护门和所述
三极保护门设置于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复位弹簧压设固定于所述二极保
护门和所述三极保护门之间,所述座体形成有二极插孔和三极插孔,所述
二极保护门两侧形成与所述二极插孔孔位配合的两第一驱动面,所述三极
保护门两侧形成与所述三极插孔孔位配合的两第二驱动面;所述二极保护
门遮盖所述二极插孔,且仅在两所述第一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二极插孔方向
的压力时所述二极保护门可自所述二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所述三极保护
门遮盖所述三极插孔,且仅在两所述第二驱动面同时受到向三极插孔方向
的压力时所述三极保护门可自所述三极插孔上方区域移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保护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盖体,
所述盖体与所述座体卡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插座保护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空
间中部纵向凹陷形成一滑槽,所述二极保护门底部形成与所述滑槽配合的
第一滑动筋;所述安装空间两侧对应形成横向的第一挡筋;所述二极保护
门两侧形成与所述第一挡筋配合的第一卡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丐腾,夏绍松,程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飞科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