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剑育专利>正文

一种智能稳压电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437690 阅读: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7-31 0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稳压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恒流源U4、电容C1、运放U1和三极管VT1,所述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电源VCC、运放U3电源端、电位器RP1一端、运放U1电源端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和运放U1反相端,运放U1同相端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和恒流源U4输入端,恒流源U4的R端连接电阻R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智能稳压电源模块采用恒流源U4配合多个运放和三极管作为控制元件,有效对输出端Vo进行稳压,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适用范围广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源,具体是一种智能稳压电源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现在电气设备的普及,给工农业生产、国防事业、科技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加快了社会的发展,人们步入了电气化时代,也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也越来越离不开这些电器设备。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器设备的精度也逐渐提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如何保护好这些电器设备的不受外界的干扰,成了当今科技发展关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电网正在普及,庞大的电网系统给了我们许多方便。但是随着接入电网的用户增多,和用户电器的多样化,也造成了电网电压的不稳定,忽高忽低的电压,也成了损坏电器设备的主要因素,电器内部的直流电源基本都是通过220V交流市电降压整流后得到的,现有的很多稳压电源控制器为了降低成本,只采用三极管配合阻容元件设计,稳定性较差,如何设计兼顾高稳定性和低成本的电源电路,是行业内研究的重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稳压电源模块,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稳压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恒流源U4、电容C1、运放U1和三极管VT1,所述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电源VCC、运放U3电源端、电位器RP1一端、运放U1电源端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和运放U1反相端,运放U1同相端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和恒流源U4输入端,恒流源U4的R端连接电阻R2,恒流源U4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运放U1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1基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电阻R8和输出端Vo,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和运放U3同相端,预防U3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2基极,运放U3反相端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电阻R6和运放U2同相端,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和运放U2输出端,运放U2反相端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和二极管D3负极,二极管D3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1另一端、电阻R2另一端、运放U1接地端、电阻R6另一端、运放U3接地端、三极管VT2发射极和电阻R9另一端。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恒流源U4采用LM31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智能稳压电源模块采用恒流源U4配合多个运放和三极管作为控制元件,有效对输出端Vo进行稳压,电路结构较为简单,成本低,体积小,适用范围广泛。附图说明图1为智能稳压电源模块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智能稳压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恒流源U4、电容C1、运放U1和三极管VT1,所述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电源VCC、运放U3电源端、电位器RP1一端、运放U1电源端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和运放U1反相端,运放U1同相端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和恒流源U4输入端,恒流源U4的R端连接电阻R2,恒流源U4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运放U1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1基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电阻R8和输出端Vo,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和运放U3同相端,预防U3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2基极,运放U3反相端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电阻R6和运放U2同相端,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和运放U2输出端,运放U2反相端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和二极管D3负极,二极管D3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1另一端、电阻R2另一端、运放U1接地端、电阻R6另一端、运放U3接地端、三极管VT2发射极和电阻R9另一端;所述恒流源U4采用LM317;所述二极管D1为稳压二极管。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请参阅图1,由D3、U2等元件产生基准电压,R8、R9构成电压取样电路,对电源的输出端Vo电压进行采样,U3和VT2等元件构成误差放大和并联电压调整电路,通过U3对基准电压与取样电压的比较放大,驱动调整管VT2,进而稳定输出端Vo电压,由D1、U4、D1、U1、VT1等元件构成限流电路,D1、U4和RP1形成可调的限流基准电压,通过U1对此基准电压与R1上产生的取样电压进行比较放大,形成误差电压,用该误差电压控制调整管VT1的工作状态,从而稳定和限制输出电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智能稳压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恒流源U4、电容C1、运放U1和三极管VT1,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电源VCC、运放U3电源端、电位器RP1一端、运放U1电源端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和运放U1反相端,运放U1同相端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正极和恒流源U4输入端,恒流源U4的R端连接电阻R2,恒流源U4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运放U1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1基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电阻R8和输出端Vo,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和运放U3同相端,预防U3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2基极,运放U3反相端连接电阻R7,电阻R7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5、电阻R6和运放U2同相端,电阻R5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和运放U2输出端,运放U2反相端连接电阻R4,电阻R4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3另一端和二极管D3负极,二极管D3正极分别连接电容C1另一端、电阻R2另一端、运放U1接地端、电阻R6另一端、运放U3接地端、三极管VT2发射极和电阻R9另一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稳压电源模块,包括电阻R1、二极管D1、恒流源U4、电容C1、运放U1
和三极管VT1,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极管D1负极分别连接电源VCC、运放U3电源端、电
位器RP1一端、运放U1电源端和电阻R1,电阻R1另一端分别连接三极管VT1发射极和运
放U1反相端,运放U1同相端连接电位器RP1滑片,电位器RP1另一端分别连接二极管D1
正极和恒流源U4输入端,恒流源U4的R端连接电阻R2,恒流源U4的输出端连接电容C1,
运放U1输出端连接三极管VT1基极,三极管VT1集电极分别连接三极管VT2集电极、电
阻R8和输出端Vo,电阻R8另一端分别连接电阻R9和运放U3同相端,预防U3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剑育
申请(专利权)人:吴剑育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