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跷装置,它包括支撑脚、支撑件和脚踏板;其特征在于,脚踏板与支撑件转动连接;支撑脚包括第一分支撑脚和第二分支撑脚,第二分支撑脚至少有部分位于第一分支撑脚的前方,第一分支撑脚与支撑件固定,第二分支撑脚与第一分支撑脚转动连接;高跷装置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的一端与第二分支撑脚转动连接,连接件的另一端与脚踏板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稳定性高和步行舒适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步行装置,特别是,但并不排他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高跷。
技术介绍
高跷是一种提高站立高度的步行装置,深受人们的喜欢。现有的高跷通常包括与地面接触的支撑脚、与支撑脚固定的支撑件和与支撑件固定的脚踏板,其中,脚踏板与支撑脚底部的距离通常位于5厘米至200厘米。现有的高跷在使用时,往往存在站立不稳定、穿戴步行不舒服等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新的高跷装置,该种高跷装置包括支撑脚、支撑件和脚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脚包括能与地面接触的第一分支撑脚和能与地面接触的第二分支撑脚,所述第二分支撑脚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的前方,所述第一分支撑脚与所述支撑件固定,所述第二分支撑脚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高跷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脚踏板转动连接。优选地,当高跷装置放置于水平的地面上并处于非使用状态时,第一分支撑脚和第二分支撑脚都与地面相接触,其中第一分支撑脚与地面相接触的区域与第二分支撑脚与地面相接触的区域相隔一定的距离;该相隔的距离通常大于3厘米,优选地大于5厘米,更优选地大于10厘米。该种结构的高跷装置由于设置有两个分支撑脚即第一分支撑脚和第二分支撑脚,而第一分支撑脚与地面的接触区域与第二分支撑脚与地面的接触区域通常相隔一定的距离,有利于提高高跷装置的稳定性;另外,该种高跷装置使用时,人体脚腕的弯曲运动可以通过脚踏板和连接件控制第二分支撑脚相对于第一分支撑脚的转动,有利于提高高跷装置在步行运动时的协调性和舒适性。所述高跷装置优选地包括多个转轴,其中,所述第二分支撑脚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脚踏板通过转轴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二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脚踏板转动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高跷装置包括4个转轴,其中的一个转轴固定于第一分支撑脚上,其中的一个转轴固定于支撑件上,其中的一个转轴固定于第二分支撑脚上,其中的一个转轴固定于脚踏板上。所述高跷装置可以包括限位件,该限位件用于限制所述第二分支撑脚相对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转动的最大角度。该限位件的设置也有利于在高跷装置使用时保护人体的脚腕。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高跷装置包括弹性构件,其中,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固定,所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脚踏板固定。弹性构件的设置有利于使第二分支撑脚相对于第一分支撑脚转动后恢复到初始状态。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高跷装置包括弹性构件,其中,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固定,所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固定。该实施例中的弹性构件也有利于使第二分支撑脚相对于第一分支撑脚转动后恢复到初始状态。在又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高跷装置包括弹性构件,其中,所述弹性构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固定,所述弹性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支撑脚固定。该实施例中的弹性构件也有利于使第二分支撑脚相对于第一分支撑脚转动后恢复到初始状态。优选地,所述连接件至少有部分位于支撑件的前方。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全部位于支撑件的前方。优选地,所述支撑件包括U形的叉杆,所述连接件包括直杆,其中,所述U形的叉杆与所述直杆相平行。为了便于人体与高跷装置的固定,高跷装置还可以包括与支撑件连接的绑带。为了便于调节所述脚踏板的高低位置,所述支撑件可以包括上支撑件和下支撑件,所述连接件可以包括上连接件和下连接件,其中,上支撑件相对于下支撑件的高低位置可以调整,上连接件相对于下连接件的高低位置可以调整。为了增加高跷装置与地面的摩擦力,所述第一分支撑脚可以包括第一橡皮垫,所述第二分支撑脚可以包括第二橡皮垫。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高跷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给出了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图4给出了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图5给出了本技术的第四个实施例。图6给出了本技术的第五个实施例。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本技术的高跷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高跷装置100包括支撑脚1、支撑件2、脚踏板3、连接件4和绑带13;支撑脚1包括第一分支撑脚11和第二分支撑脚12,第二分支撑脚12的大部分位于第一分支撑脚11的前方,图中的线X的箭头指向前面的方向,第一分支撑脚11与支撑件2固定,第二分支撑脚12通过转轴5与第一分支撑脚11转动连接;脚踏板3通过转轴7与支撑件2转动连接;连接件4的上端通过转轴8与脚踏板3转动连接,连接件4的下端通过转轴6与第二分支撑脚12转动连接。支撑脚1、支撑件2、脚踏板3和连接件4可以由塑料、金属等材料所形成,优选地由金属材料所形成。由于高跷装置100的第一分支撑脚11与支撑件2固定,第二分支撑脚12与第一分支撑脚11进行转动连接与第二分支撑脚12与支撑件2进行转动连接是等效的。在图1容易看出,当高跷装置100放置于水平的地面上并处于非使用状态时,第一分支撑脚11和第二分支撑脚12都可以与地面相接触。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支撑脚11与地面相接触的区域与第二分支撑脚12与地面相接触的区域相隔的距离D约为10厘米,支撑件2为一U形的叉杆,连接件4为一直杆,脚踏板3离地面的距离约为50厘米。当使用者穿用高跷装置100时,可以用系带或其它固定件将脚与脚踏板3固定或捆绑在一起,还可以用绑带13将人体的小腿部与支撑件2捆绑在一起。当使用者穿着该高跷装置进行步行时,脚腕可以带动脚踏板3转动以改变脚踏板3相对与支撑件2的角度,脚踏板3相对于支撑件2的转动可通过连接件4再带动第二分支撑脚12相对于第一分支撑脚11转动,这样有利于调整高跷装置与地面的支撑点或支撑区域,使步行更稳定和舒适。图3显示了本技术的第二个实施例。从图3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相似,只是本实施例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限位件10。该限位件被固定在第一分支撑脚11上,以限制第二分支撑脚12相对于第一分支撑脚11进行转动时能转动的最大角度。图4显示了本技术的第三个实施例。从图3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也相似,只是本实施例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弹性构件9。弹性构件9的设置有利于使第二分支撑脚12相对于第一分支撑脚11转动后恢复到初始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9为一弹簧,该弹簧的一端与支撑件2固定,该弹簧的另一端与连接件4固定。图5显示了本技术的第四个实施例。从图3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与图1所示的第一个实施例也相似,只是本实施例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增加了弹性构件9。在本实施例中,弹性构件9包括一固定杆91和两个弹簧92、93,其中,固定杆91与支撑件2固定,两个弹簧92、93的一端都与脚踏板3固定,两个弹簧92、93的另一端都与固定杆91固定,并且两个弹簧92、93分别位于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跷装置,所述高跷装置包括支撑脚、支撑件和脚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脚包括能与地面接触的第一分支撑脚和能与地面接触的第二分支撑脚,所述第二分支撑脚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的前方,所述第一分支撑脚与所述支撑件固定,所述第二分支撑脚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高跷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脚踏板转动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跷装置,所述高跷装置包括支撑脚、支撑件和脚踏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板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支撑脚包括能与地面接触的第一分支撑脚和能与地面接触的第二分支撑脚,所述第二分支撑脚至少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的前方,所述第一分支撑脚与所述支撑件固定,所述第二分支撑脚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高跷装置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脚踏板转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跷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高跷装置放置于水平的地面上并处于非使用状态时,所述第一分支撑脚和所述第二分支撑脚都与地面相接触,其中第一分支撑脚与地面相接触的区域与第二分支撑脚与地面相接触的区域相隔一定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跷装置包括多个转轴,其中,所述第二分支撑脚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脚踏板通过转轴与所述支撑件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二分支撑脚转动连接,所述连接件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所述脚踏板转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跷装置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任文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